曹德旺、黃崢、王興們如何「消除贅肉」?

正如曹德旺所說,「做慈善實際上是一種修行,沒有特定的人群說要做慈善,這不是富人的專利,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慈善。」

撰文|藍洞商業 郭朝飛

與很多企業家相比,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可謂是「泥腿子」,他9歲上學,14歲便輟學。他倒過菸絲,賣過水果,還當過炊事員、修理工,即便日後多種名譽傍身,他還是經常自謙「沒有讀書」。

這位沒怎麼讀過書的企業家,立志為中國人做一片屬於自己的玻璃,它不僅成功了,還把生意做到了全球,早已躋身各種富豪榜。

但錢對他來說是「贅肉」,要透過做公益與慈善來「減肥,消除贅肉」。

資料顯示,從1983年創業開始,曹德旺就開始做慈善,到2020年共捐出160多億元(含股票100億元)。

最近幾年,曹德旺則更多關注教育問題。2021年5月,曹德旺創辦的河仁慈善基金會計劃出資100億元,籌建「福耀科技大學」,致力成為「中國新時代高校工程師的搖籃」。

據《中國慈善家》報道,據統計從1983年算起,曹德旺透過捐贈幫助過上萬名學生完成學業,救濟社會貧困戶超過十萬戶。

正如曹德旺所說,「做慈善實際上是一種修行,沒有特定的人群說要做慈善,這不是富人的專利,每一個人都可以做慈善。」

目前,我國已經形成以政府為主導、學校和社會積極參與的學生資助政策體系。

《2021年中國學生資助發展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累計資助學前教育、義務教育、中等職業教育(含人社部門技工院校)、普通高中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學生(幼兒)15251。68萬人次(不包括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累計資助金額2668。29億元(不包括義務教育免除學雜費和免費教科書)。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一個助學善舉就可能改變一個孩子的命運。

一塊螢幕的變化

很多人都難以想象,一個9歲的小姑娘如何能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

立春的父親突遭車禍,癱瘓在床,母親不辭而別。一瞬間,所有的家庭重擔都壓在了她稚嫩的肩膀上。

洗衣服、做飯、照顧爸爸,這就是她的日常,甚至她還要下地幹農活。或許是從父親和村裡人那裡得知——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儘管生活對她如此殘酷,她還是抽時間抓緊學習。

她的夢想是「長大了當個醫生扎針唄」,而這背後的原因更加令人心酸,她覺得,「當醫生,所有的病都能治好。」這樣,父親也就可以恢復健康。

現實情況是,由於區域、城鄉發展不協調、不平衡,目前一些偏遠山區和鄉村的兒童,依然需要透過資助才能完成學業。

令人欣慰的是,在國家扶貧政策的幫扶下,立春的家庭狀況已經得到改善。在相關計劃的支援下,立春會被持續資助至大學畢業。

在偏遠的山區和鄉村,還有一群人用愛守護著那裡的兒童與教育事業。

鄉村教師宋老師駐守山村40年,已是花甲之年的他依然堅守著只有5名留守兒童的課堂。此外,跟絕大多數的老師不一樣,宋老師還有一重身份是炊事員,除了上課,他還要為這些留守兒童做飯,每天奔波操勞於講臺與灶臺之間。

這些都不會讓宋老師退卻,讓他憂心的是山裡的孩子怎麼能去外面看看,見見世面。

2019年3月的新學期,宋老師和他的學生們收到了新裝修的教室和多功能智慧教育大屏,他們迎來了第一堂「雙師課堂」音樂課。

他們在螢幕這頭,螢幕的另一頭是市附屬中學小學三年級的音樂課堂,距村教學點一百多公里。宋老師和他的五個學生跟著節奏拍起手,螢幕那頭也互動起來,雙方還賽起了歌。

透過新裝置,這個鄉村教學點可以和大山外參與計劃的任何一所學校的裝置相連,城市的優質課程可以不斷輸送給宋老師和他的學生們,讓山裡的孩子也可以享受到公平的教育。

新裝置與雙師課堂已經在更多的鄉村小學落地。

河北豐寧縣黃旗中心小學校長在專案年度評估會議上分享:原先該校連續幾年教學評估和目標考核在同級同類學校的縣級年度評估中都處於末位,專案在學校試點實施近一年的時間,學校在2020年末評比中已居於中等靠前的名次。

資料顯示,截至2021年6月,專案已經在14個省(市/區)援建210所學校、智慧教室(聽課端)299間、演播教室(授課端)67間。

越來越多的年輕企業家、創業者也投入到了教育與科研等公益事業中。

2021年3月,拼多多創始人黃崢透過繁星公益基金會,向他的母校浙江大學在未來三到五年捐助1億美元,用於「計算+生物醫療」、「計算+農業食品」和「先進計算」三個創新實驗室的科學研究專案。

去年以來,美團CEO王興將個人持有的A類股轉為B類股,注入王興基金會,用於推動教育和科研公益事業。此外,他還曾向高中母校和大學母校清華大學捐贈設立基金。

9歲兒童的疑問

在曹德旺看來,「幫助貧困家庭把孩子培養成大學生,會起到兩個作用,一是提高我們全民的素質,這樣一來,能夠提升我們國家在國際的競爭力;二是可以幫助他們脫貧。只要家裡有一個大學生,這一家人基本上就可以脫貧了。」

將偏遠山區和貧困鄉村的兒童培養成大學生並不容易,今天全社會不僅要關注、資助鄉村兒童與鄉村教育,也要關注鄉村的素質教育。

2014年,就職於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孔維發起「資教工程」專案,透過為欠發達地區學校配備專業教師(音樂、體育、美術、英語、資訊科技),使學生有機會享受與城裡孩子一樣的均等教育資源,提升學生德、智、體、美、勞整體綜合素質的發展。

「我要留住老師,就是為了傳遞夢的可能,因地制宜,從根本改變,為孩子們打造一個七彩課堂。」孔維認為,人生的價值,不只在於光影留聲,更在於關注現實,甚至是去改變現實。

退役文藝兵龍濤回到家鄉貴州晴隆,轉身成為「資教工程」的第一位資教教師。

「從小我就喜歡老師這個行業,在我們本地這個地方,有很多上課上的內容基本就是語文數學,沒有音樂這樣的課程。後面我就想我既然學過這個,那我看能不能把音樂教給家鄉的孩子們。」於是,龍濤成了當地一所小學的音樂資教教師。

在專案初期,他還承擔了另外一個教學點的音樂教學,教學點在海拔1760米的山上,山路崎嶇,來往不方便不說,還有可能出危險。去之前,龍濤也盤算著,如果太難走就放棄了,但去了第一次之後他就改變主意,臨走時學生們都說希望老師下次再來,並且全都把他送到門外。

「我就想著每週我必須上來。」龍濤說。

在素質教育中,博物館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

2020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聯合釋出《關於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

《意見》提出,「將豐富的博物館資源有效轉化為中小學教育教學資源,讓更多的孩子有機會與文化瑰寶面對面」,並從四大方面提出了促進校館合作的具體路徑,推動了博物館教育資源與學校教育需求的有機銜接。

孩童天真爛漫,想象力豐富,對外部世界抱有極大的好奇與求知慾。

比如,一名9歲的兒童就向爸爸提出疑問:「為什麼小小的雞蛋裡能生大大的恐龍?霸王龍和獅子誰更厲害?大象的牙齒長在外面怎麼吃飯?為什麼月亮一直跟著我跑?閃電是有人在拍照嗎?」

然而,偏遠鄉村的孩子,由於家庭經濟條件差、缺乏文博學習的意識,家庭和社會教育資源有限,很少有機會能瞭解外面的世界。通過歷史文化、科技航天等知識的豐富,激發孩子們求知的渴望和嚮往。

為了讓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探索外面的世界,開拓眼界,種下對世界好奇和未來憧憬的種子,2022年99公益日,騰訊公益平臺將推出基於小紅花的創新公益模式「一花一夢想」,倡導公眾「用小紅花,一塊做好事」,支援具體的公益夢想,平臺會對具體專案嚴格把關。

「99公益日」是2015年由公益機構、使用者、企業和媒體等聯合發起,由國家民政部指導,響應國家9月5日「中華慈善日」的號召,共同發起的一年一度的全民公益活動。目前,99公益日已經成為全民公益中國樣本。

2020年,99公益日自媒體合夥人計劃首次亮相,共有超過150家自媒體自發與讀者粉絲共同發起公益戰隊,在騰訊公益平臺上1V1認領公益專案。

今年是「99公益日自媒體合夥人計劃」的第三年,「藍洞商業」也參加了99公益日自媒體計劃,正式成為公益夢想的「共創者」一員,透過加入#種花行動#,發起「藍洞商業小紅花夢想戰隊」,認領1萬朵小紅花,帶領粉絲們一起捐出賬戶上的小紅花,幫助1000名鄉村兒童實現去看博物館。

今天是全民公益的時代,正如曹德旺說的那樣,「我捐幾十個億,和你們拿工資的人捐幾千塊其實是一樣的,因為你已經盡力了。即便沒有錢,你還可能給人以笑容,展示你的同情心。」

在「一花一夢想」活動中,使用者不只是捐贈人,更是策劃者,使用者可以監督與關注夢想的落地和實施,由企業提供資金幫助大家實現夢想,中標的公益組織幫助落實夢想。

使用者可以透過捐款、捐步、答題等公益行為獲得小紅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者也可參與多種活動獲取小紅花,比如參與低碳行為、學習公益知識、參與公益H5互動等。在使用者助力下,捐花到一定數量,夢想就可以實現,落地為具體的專案,並接受公眾監督。這些過程中人人均可參與。

我們堅信,讓公益被看見,公益行業可以更透明、更健康地發展;講好公益故事,可以讓更多人瞭解並參與公益,讓文字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