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腳踩“地毯”下玉米地?田間交流不需要形式主義

近日,“貴陽一玉米田間交流活動專家鋪地毯下地”的影片引發網友熱議。據《新京報》報道,相關影片顯示,貴陽舉辦玉米田間交流活動時,主辦方在田間小道上鋪滿了褐灰色的“地毯”。農業專家在參觀玉米種植情況時,腳踩“地毯”一直走到田地中心。對此,有網友猜測“是把玉米砍掉鋪的地毯”,並質疑“專家的腳不能沾土嗎?”。隨後,承辦方表示,“沒有砍玉米,一棵都沒砍”,會務組工作人員解釋:田間鋪設的並非地毯,而是簡單便宜、用混碎布加工而成的土工布。原因是下雨後地面非常滑,出於安全形度考慮鋪設的。

專家腳踩“地毯”下玉米地?田間交流不需要形式主義

影片截圖(來源:新京報)

網友們質疑活動搞形式主義,因為在玉米地裡鋪“地毯”,給人一種違和感。先前,天津一糧食種植戶搶收玉米第一天就被執法者罰款,並要求必須按照工地標準,對車輪進行清洗,路面鋪上紅毯才能收割,有網友感嘆“活久見”。在河南舉辦的某場觀摩活動上,農業專家在農田間走“紅毯”的事情,也曾引發關注和爭議。在網友看來,農村人進地幹活可不會大費周章鋪地毯,農業專家既然圍繞稼穡農桑做研究,平日裡親近土地再正常不過。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學專家的科研陣地就在田間地頭,很多科學家的人生和經歷,用“雙腿沾滿泥土”來形容也不誇張,農學生畢業後選擇投身這一行,也都做好了和土地打交道的準備。在一線農學科研活動中,真正有追求的學者肯定不會把精力浪費在一些花裡胡哨的事情上。但此事發生在一場交流活動上,不是專家平日工作的試驗田,活動安排的細節、主辦方的想法,恐怕都不是某個專家所能決定和選擇的。

現實生活中,當遇到雨天,道路溼滑時,很多場所都會主動鋪上防滑墊,防滑墊會有各種各樣的顏色,但人們不會把它當成烘托氣氛、凸顯莊重感的“紅毯”,只是將其視作普通的防滑墊,認為這是對行人安全的保障。

目前來看,爭議由一塊“地毯”而起,但相關討論似乎已經超出了事件本身。比如,網友們提到,要反對形式主義和尊重科學家,就值得我們進一步探討。類似的農田觀摩交流活動,其實能夠傳遞“讓科研走近實踐”的理念: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科研中反哺實踐。

另外,這類活動還能擴大農學影響力,讓社會更重視農業科技。但如何把活動辦實辦好,將這些理念精準傳達出來,讓學者的觀點發生碰撞、擦出火花,加快科研成果轉化,才是最關鍵的。

專家腳踩“地毯”下玉米地?田間交流不需要形式主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網友提到要尊重科學家,同樣也很重要。科學研究,有榮耀的一面,也有不為人知的艱辛。以農學來說,研究者的工作內容和單純的農業生產有聯絡也有區別,農業科學家除了要到田間地頭做研究,一些科研環節也要在實驗室中完成。只有全面認識農業科學家的工作內容,才能避免人們對農學產生誤解。當全社會充分認識到農學的重要性,科學家的地位、待遇才會提高。當優秀的農業科學家走上紅毯,人們並不會覺著有什麼不妥,反而會因為他們對社會的貢獻,發自內心地感到自豪與驕傲。

尊重科學家,需要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顯然不止於鋪一塊“地毯”。舉辦類似的觀摩交流活動,主辦方也應捫心自問:農田和農作物是否只是背景和點綴?若為了烘托氣氛、撐場面,豈不是瞎折騰人?如果評估下來,發現某些活動沒有必要舉辦,那不如把經費投入科學研究,多做一些實事。換個角度看,在一些乏味無聊的活動中,一些被邀約前來的專家何嘗不是被裹挾的“工具人”?我們應該堅決反對形式主義,真正幫助專家專注於科研事業。

撰文/白毅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