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員幫助亞洲最大的完整恐龍化石“長”了2米

新華社成都8月24日電(記者吳曉穎 張超群)亞洲完整恐龍化石中的最大者——合川馬門溪龍正型標本,近期完成了自1965年化石裝架後的首次大修。合川馬門溪龍標本儲存了35節尾椎,此次尾椎按55節復原,修復後其骨架身長“長”了2米,總長增至24米,巍然矗立在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二樓“龍行川渝”展廳。

科研人員幫助亞洲最大的完整恐龍化石“長”了2米

矗立在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的合川馬門溪龍正型標本。(8月12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超群 攝

這具中國著名的恐龍化石,於1957年由一組石油地質勘探隊員在今重慶市合川區太和鎮附近發現。化石出土後,幾經輾轉,1961年交由成都地質學院(現成都理工大學)收藏保管。“中國恐龍研究之父”楊鍾健教授等人將其定名為合川馬門溪龍。

曾“稱霸”地球的恐龍家族極為龐大。馬門溪龍作為蜥腳類恐龍的一個屬,生存於侏羅紀晚期,以其超長的脖子聞名於世。它的頸脖長度相當於體長的一半,頸椎數量達19節,是已知恐龍中最多的。成年的馬門溪龍體型龐大,頸長近10米。

四川盆地產出的恐龍化石數量眾多、種類豐富。雖然四川盆地的蜥腳類恐龍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有發現,但令專家興奮的是,合川馬門溪龍化石相當完整,骨骼完整度超過80%。

“恐龍個體越大,儲存完整的機會越小。但合川馬門溪龍化石是個例外,它的脊椎基本上是完整的,第36節尾椎之前的所有脊椎均關聯儲存。此外,它的腰帶和後肢的骨頭也儲存較好,對研究蜥腳類恐龍的形態特徵、生活習性,以及演化關係等具有重要意義。”成都理工大學教授歐陽輝介紹說,後來我國又陸續發現比合川馬門溪龍更大的蜥腳類恐龍,但化石完整程度都遠不及合川馬門溪龍,這正是它珍貴价值所在。

合川馬門溪龍化石也有美中不足的地方,在挖掘中未見頭骨、肩帶和前肢骨骼。1965年當它在北京進行首次裝架時,楊鍾健、趙喜進兩位專家著實為裝什麼樣的頭骨犯難。經過對比,他們覺得這具恐龍與北美髮現的“樑龍”相似,於是在合川馬門溪龍的骨架上裝了樑龍的頭骨模型。

直到20世紀90年代,歐陽輝兩次發現包含頭骨的馬門溪龍化石,才確認合川馬門溪龍的頭骨樣式,替換掉了樑龍頭骨模型。

2021年,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在搬入成都自然博物館(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新家”前,開始進行全身“體檢”和大修。針對恐龍化石存在的骨骼破裂、缺失部分復原不準確、裝配骨骼的鋼樑鏽蝕等“病症”,技術人員進行了重新復原、裝架等。被“修整”物件,除了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外,還有成都理工大學博物館收藏的30多具其他恐龍骨架和骨架模型。

此次對合川馬門溪龍正型標本的重新復原和裝架,參考了中外對蜥腳類恐龍化石的最新發現和研究成果。合川馬門溪龍標本尾椎按55節復原,不僅增加了尾椎數量,還在尾的末端安裝了尾錘。“過去認為蜥腳類恐龍這類素食性恐龍不具備防衛能力,隨著更多恐龍化石的出土,發現蜀龍、峨眉龍都有骨質尾錘。1996年在自貢發現的另一具合川馬門溪龍骨架中也有尾端脊椎癒合膨大的現象,於是在本次裝架中給它新增了尾錘。”歐陽輝說道。

在“龍行川渝”展廳裡,除了合川馬門溪龍化石外,修復一新的眾多恐龍化石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甘氏四川龍、廣元馬門溪龍……一座座鋼架支撐起的恐龍骨架高低錯落、活靈活現,彷彿讓人置身於數億年前的侏羅紀世界。

【來源:新華社】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