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地理:小地方·屈原農場

湖湘地理:小地方·屈原農場

水杉大道是最為壯觀的農墾景觀。 本版圖片均為屈原管理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湖湘地理:小地方·屈原農場

1958年開始汨羅江圍墾的紀念筆記本。

屈原管理區的前身“屈原農場”,在湖南農墾史上是一個輝煌的存在。自農場成立以來,全區16。4萬畝耕地累積為國家貢獻糧食600多萬噸,今天它仍然是湖南農業的現代化標杆,在全國農業示範區綜合水平測評中位居湖南第一名。

相對洞庭湖邊的這片土地,湖南的省會長沙顯得特別簡單,山水洲城的格局延續了兩千多年都沒什麼變化。而洞庭湖邊的地理狀況,因為河流在下游平原地帶流向的諸多可能性,變得異常複雜。

我們今天看到的汨羅江下游並不是歷史上的“汨羅江”,屈原管理區內殘存的那些河流,其中有一些是曾經的汨羅江故道,有些則是它的支流。屈原農場就誕生在這種對“複雜性”的改造之中。

屈原管理區內有古汨羅江河床

今天的屈原管理區,是1958年10月開始的汨羅江圍墾,炸開與玉笥山相連線的周家壠,將泛指的汨羅江改道從鳳凰山、磊石山北入湘水、洞庭,並在湘江岸邊建設西大堤,圍攏成的一個全新空間——一個廣袤的優質糧食產區。

屈原管理區融媒體中心主任宋政軍向我們介紹:這個全新空間的西邊臨近外河(湘江)西大堤。東邊則是從今天管理區的入口以上開始,當時的人們攔截了汨羅江,並利用汨羅江的一條支流重新開拓出一條新河。汨羅江的流路由此從東轉向北,湘江則由西往北,兩江最終在壘石山匯合,攜手進入浩瀚的洞庭湖。之前的汨羅江河床則留在了屈原管理區內,河汊成為了沼澤或溝渠的狀態。

在原來河汊縱橫的歷史時期,有三個高地,第一個高地,就是現在屈原管理區的河市鎮,那裡曾經是老汨羅江的江岸;第二個高地是河伯潭,河伯潭因屈原投江而聞名,這裡後來建了一個屈原廟,河伯潭高地一直連貫到了鳳凰山和壘石山;再有就是今天的營田鎮,屈原管理區的中心城鎮區所在,曾經也是河汊中的高地。人們在高地上聚集,這三個高地在歷史上都頗為繁華。

屈原農場的複雜性也體現在建制沿革的歷史中。湘陰、汨羅與屈原農場之間的行政區劃不斷地變動。1958年,屈原農場成立,從湘陰分離出來。1966年,汨羅從湘陰分離出來。不斷的裂變,讓這裡的建制沿革變得複雜,這恰恰與河流在平原地帶流路的複雜性相吻合,自然地理對行政區劃的影響由此可見一斑。

西大堤:“屈原人”的共同記憶

地理分界線是最容易引起人們關注且留存記憶的地方。

在關於屈原管理區的記憶中,西大堤是我們在採訪中聽到最多的關鍵詞,它是湘江與陸地之間的地理分界線,沒有西大堤就沒有屈原農場的邊界線。西大堤還是屈原管理區景觀視野最好的地方。站在大堤上,遠處是湘江入洞庭形成的遼闊水天,波光雲影,氣象萬千。從早到晚,這裡都有人在散步休閒。每年漲水的時候,很多人也會過來觀看。

西大堤往內側觀望,則可以看到堤內屈原管理區的景象。營田鎮高樓不多,中低密度的住居里,田園與花圃間雜交錯,這樣的景觀,比大多數城市更令人感到舒適。

修建這座大堤的起因是圍湖造田。這個今天看來並不太符合自然規律的行為,在對糧食需求極為強烈的當年卻是一個足以稱之為重大勝利的事件。

汨羅江圍墾,具有時代意義,這是一個導致了汨羅江改道的歷史事件。1958年,數十萬大軍從洞庭湖東汊圍墾建成屈原農場,修築了三十多公里的一線防洪大堤,二十公里的一道撇洪堤。今天的汨羅江河道,是在圍墾屈原農場時,人工炸開鳳凰山周家壠,另闢河道,接通白塘湖洩羅水之洪形成的,北羅水入湖口也由磊石山南改道成了北,這次改造被稱之為周家壠開河工程。

農場最重要的記憶當然是關於墾荒的。可惜時代日新月異,留下的可供回憶的建築物已經很少。為了找到和農墾有關的記憶物,管理區的攝影師周洋帶我們來到一個叫團湖的村落。村落的路邊有一座拱形的建築物,這是一處糧倉,如今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在沒有鋼筋也缺少水泥的情況下,農場人用磚製成拱券頂,用三合土黏合成了這座現在看起來都很科幻的建築。它應該是農場僅存的一座農墾時期的儲糧建築。

作為農墾時代的標籤,團湖倉庫據說要改成農墾博物館,這應該是它最好的用途。

(瀟湘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