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只發兩種卡,渣打信用卡被拋棄?某大行員工:就沒把他們當競爭對手

本文來源:時代財經 作者:何銘亮

國際大行渣打銀行竟然一度宣佈暫停信用卡申請業務。

近日,在公告暫停所有渠道信用卡申請引發外界譁然後,渣打銀行澄清表示,此舉是為了進行信用卡申請的最佳化調整,最佳化完成後將重啟信用卡申請。

兩天兩份公告,儘管稍微解了公眾疑惑,但也讓這家國際銀行的信用卡業務重新進入了公眾視野。

8年只發兩種卡,渣打信用卡被拋棄?某大行員工:就沒把他們當競爭對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渣打信用卡常年不振?

目前渣打銀行只有兩個系列的信用卡,分別是“渣打真逸”系列和“渣打臻程”系列,前者卡主定位為重視購物體驗的都市新貴,後者則主要面向重視生活品位的高階商旅客戶,持卡者稅前月入均需不低於1萬。

其中,臻程卡持卡人每消費36元可以兌換1公里航空里程,適用於東航、新航、國航、亞萬里程等航司,還有一年4次免費機場接送,年消費15萬元免次年年費等優惠;真逸卡,同樣有每消費36元兌換1公里里程服務,但適用航司僅限於東航、新航,年消費10次免次年年費。

渣打銀行這兩款信用卡此前一度以3倍積分吸引顧客,即在中國境內線下消費時,每消費1元人民幣即獲得3積分。

但在2021年6月,渣打銀行(中國)取消了這項優惠,重新調整為每消費1元人民幣僅獲得1積分。有持卡人對此吐槽,“渣打拜拜了。”

實際上,國內信用卡市場競爭非常激烈,各大行均會以首年免年費、聯名卡、刷卡送禮、消費積分等營銷手法吸引消費者,最有代表性莫過於招商銀行。

招行很早就推出過刷卡消費返還現金,刷卡積分換取帕薩特、Mini Cooper等營銷活動。

2月17日,在廣州工作的小南(化名)告訴時代財經,他平時不關注信用卡,但他常去的飯店裡有用招行信用卡消費週三半價的活動,“女朋友經常都會等到週三才去,所以我也知道招商(信用卡)”。

相比之下,多位銀行從業人員向時代財經反映,他們平時幾乎沒怎麼看到渣打銀行卡的資訊。

一位股份行工作人員告訴時代財經,前兩年同為外資行的匯豐信用卡推廣十分厲害,但渣打的推廣度並不高。

另一位國有行員工則稱,平時基本不會關注渣打信用卡,廣發和招商的信用卡競爭力更大。

據資深信用卡研究專家董崢分析,外資銀行進入中國信用卡市場後有兩大缺點,一是市場定位,信用卡若僅適用中端偏上人群,將讓整體客戶規模偏小;二是本土化程度不夠,國內市場廣闊,但外資行的信用卡宣傳方式、服務模式、活動推出沒有與國內市場關聯,缺乏本土化特點。

公開資訊顯示,渣打是一家國際銀行集團,業務網路遍及全球59個市場,其各類金融業務遍及亞洲、非洲、歐洲,但其信用卡業務佔營收比重並不高。

據渣打集團2020年年報,其信用卡及私人貸款及其他無抵押貸款收入僅佔到整體經營收入的8%。時代財經還發現,2017-2020年該類目錄得營收分別為13。6億元、13。1億元、12。5億元、12。1億元。近四年時間裡,渣打的信用卡收入並無大的突破。

即使從收入規模上,匯豐也無法與國內信用卡的佼佼者相比。僅在2021年上半年,招商銀行已實現信用卡收入(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416。62億元,兩者並不在同一量級。

發力太晚?

渣打信用卡在中國發力的時機比較晚。

2003年,經過多年的政策開路、銀行業務調整,國內第一張信用卡誕生,中國信用卡髮卡量由當年年初的100多萬張增加到近400萬張,招行、工行等率先發力,力求在個人信貸領域先拔頭籌。

2007年,中國金融業全面對外開放,渣打銀行進入中國大陸,成為第一批本地法人化的國際銀行。剛起步的渣打併沒有立刻推出信用卡業務,但在渣打缺位的這些年,國內各大銀行已經野蠻生長,逐漸摸索出自己的模式。

比如廣發銀行,早期推崇“不求風險最低,但求利潤最大”,成為最早實現信用卡業務盈利的銀行之一。

招商銀行尤甚,早早定下大零售戰略後,其直接構建獨立品牌,內部獨立核算,信用卡業務也衝得最猛,2004年全年新增髮卡222萬張,是2003年的3。6倍。

2009年,幾家國有大行也終於意識到信用卡的關鍵,開始藉助網點和品牌優勢,迅速形成規模優勢。

直到2014年1月,渣打銀行才宣佈進軍信用卡領域,當年6月推出“渣打真逸”系列和“渣打臻程”系列的信用卡,但從那之後再沒推出新系列。

這個進入時機並不算好。

2015年,螞蟻金服旗下的花唄正式上線,以新銳的網際網路消費信貸之姿,不斷蠶食信用卡市場的份額,增長多年的信用卡市場第一次迎來負增長。

據央行歷年釋出的支付體系報告顯示,2008年至2014年全國信用卡發行增幅分別為57。7%、30。4%、22。1%、24。3%、16%、18%、16。45%,幾乎均保持兩位數增長,但2015年卻迎來首次下跌,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髮卡數量共計4。32億張,較2014年末下降5。05%。

當時,“網際網路金融將幹掉信用卡”等論調曾一時風靡。然而,花唄等互金產品在授信額度、積分兌換等方面依然無法取替信用卡,傳統信用卡市場很快又站住了陣腳。

據央行支付體系報告資料,2016至2020年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重新恢復了增長,截至2021年上半年,該類目數字為7。90億張。

在信用卡業務上,國有大行擁有網點優勢、股份制銀行則側重戰略與優惠,外資銀行幾乎沒有發力點。

某股份制銀行員工告訴時代財經,外資銀行佔據的市場份額很少,他們內部一般並不會把外資行當做競爭對手。

一份2021年信用卡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全國信用卡累計髮卡量達到億級的包括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招商銀行,分別為1。63億張、1。46億張、1。4億張、1。33億張、1。02億張。此外,髮卡量前十名中還包括中信、光大、交通、平安、民生,髮卡量均超過6000萬,這其中並無外資銀行的身影。

一位廣發銀行員工也告訴時代財經,如果渣打的信用卡規模起不來,利息收入上不去,也就難以迴圈授信滾大利潤,“這很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