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著飛機幹農活——數字技術讓農業更智慧

◎本報記者 張 曄 實 習 生 吳 婷

9月14日,一場秋雨過後,水稻正拔節孕穗。

在江蘇省鹽城市銀寶高新公司的無人智慧農場,一架紅白相間的無人機穿梭在稻田上空,機體噴出一道白茫茫的“霧簾”,輕輕地拂過綠油油的稻浪。

銀寶高新技術部的楊恆誠告訴記者,這是工作人員透過智慧農業系統操控無人機對水稻進行噴藥作業。

一架無人機4小時可完成500畝地的噴藥作業,使用2架無人機,只要一兩天就能完成該農場5000畝水稻一輪作業,比人工噴灑更加高效,且覆蓋率更高、噴灑更均勻。

近年來,在農業生產的耕、種、管、收等各個環節,數字技術、智慧裝備大顯身手,遙感無人機、物聯網等智慧農業裝置讓田間管理變得更便捷、更智慧。

走進銀寶高新無人農場,稻浪滾滾的5000畝農田裡,看不到一個農民,取而代之的是在穿梭飛翔的無人機,以及在辦公室內高速運轉的“智慧大腦”。

水肥夠不夠、土地是否平整、雜草和害蟲出現在哪裡……這些農情資料在電腦螢幕都能實時檢視,“玩”著電腦,開著“飛機”,坐在辦公室裡就能把田種好,過去農民們想都不敢想的畫面在這裡成了現實。

銀寶高新公司董事長楊晨表示,5000畝的農田僅配備了3位工作人員,極飛科技定製研發的智慧農業管理系統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

僅憑一個智慧化平臺還遠遠不夠,智慧化軟硬體結合才能真正讓他們“足不出戶”種地。

過去,人工巡查稻田,1人一天最多巡查500畝地,5000畝地就需要多個農民花費好幾天才能完成。但透過智慧平臺指揮遙感無人機進行巡田,2小時就可巡查2000畝地。

據極飛科技公司技術人員劉付碧介紹,他們研製的遙感無人機能在耕地前對農田進行測繪,無人機的“火眼金睛”可以精準獲取釐米級的影像資料,農田面積、地勢情況等都清晰可見。在田間管理環節,遙感無人機出去飛一趟,就把稻田裡的雜草情況摸清楚,還能識別不同的雜草種類。

根據這些資料,工作人員可以給農田“劃分轄區”,指揮無人車對存在高低差的土地進行平整作業,派出植保無人機進行播種、施肥、噴藥。

指著一望無際的農田,楊恆誠感嘆道:“智慧平臺和智慧農機就像為農業裝上了大腦,哪裡有問題打哪裡,既控制了成本又減少了對環境的汙染。”

走在田埂上,一個“24小時值班”的農田智慧相機引起記者注意。

“這些農田智慧相機底部放置了感測器,能夠準確獲得土壤的溼度、肥力等各方面的資料,系統會自動提醒農民進行各項工作,完全無須人工去檢測。”楊恆誠介紹,相機還能時刻記錄作物的生長變化,及時發現農田漏播、積水等異常情況。

當高新技術走進田間地頭,不僅提高了農業生產力,生產成本也逐步降低,經營效率進一步提高。

楊晨告訴記者,目前他們使用這套智慧農業生產管理系統,可節省20%左右的農藥化肥。採用傳統耕作方式,全年稻麥兩季的純收入約為500—600元/畝,而他們種植的單季小麥收益就達到了400元/畝。

更加可喜的是,過去逃離農村的年輕人又回來了,智慧農業賦予農民全新的職業內涵,本該在田間奔忙的農夫,成為坐在辦公室裡的“指揮員”,線上觀察農田、記錄農情、排程農事已成常態。 (科技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