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尋親到留在大陸發展——一個臺灣女孩的內心獨白

一個臺灣女孩尋親的故事在網上大火。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影片裡,臺灣女孩“肆零”哽咽著讀完了這首余光中的《鄉愁》。

她說,在自己讀書期間,對這首詩並沒有很深的感觸,可當看到爸爸和多年未見的大伯抱頭痛哭、聽家人們講尋找爸爸的經歷,當哥哥姐姐們告訴她“以後這裡就是你的家,要常回家”時,她的眼淚已經不受控制。

“家很奇妙,即便去了很多城市,那個地方永遠在等你回去。”這段尋親的經歷讓她對大陸有了更深的感情。

2014年,“肆零”從臺灣來到清華大學做交換生。當時她就計劃去四川幫父親尋親,但是經過重新規劃後的城市模樣大變,她並沒有找到自己的老家。

那一年假期,她到了四川成都、九寨溝等地,拍了一系列的照片,把家鄉的美好整理成旅遊日記當作生日禮物送給了父親。

2016年,她以研究生的身份重返清華大學,這次,她尋親的決心更加堅定。

當時,“肆零”在北京唸書,她的爸爸寫了一封信囑託她打印出來交給有關部門。過了好久,有一天,“肆零”的手機突然震動,收到了一條資訊,“請問您是××嗎?我知道您在尋親,我是您的××,您爺爺是我的××”。緊接著,一張家族族譜發了過來。“肆零”非常激動,立刻打電話告訴父親,電話那頭的爸爸哭著說“趕緊買機票,我們過去吧”。

“肆零”至今沒有刪除這條資訊,這對她有著特殊的意義。“肆零”回憶說,到了現場,看到圍了幾桌的親人在歡迎她和爸爸的時候,那一刻的心情“很平靜,是一種安穩踏實的歸屬感”,“終於找到根了”。

尋親之路也開啟了“肆零”對家鄉生活的憧憬。

兩年半的時間過去了,“肆零”依然對大陸充滿好奇,她決定留下來工作,換一種方式瞭解這片土地。

“肆零”的第一份工作在北京,擔任諮詢顧問的她有機會在各個城市輪番週轉,進一步瞭解了祖國各地的文化面貌和社會人情。

第二份工作讓“肆零”搬到了杭州,這座城市也顛覆了她以往的印象。“北京是一個古香古色的政治文化中心,我在北京感受到強烈的人文關懷。而酷炫、新穎的網際網路產品都在杭州生根發芽,變成參天大樹。”她原本以為杭州是一個愜意休閒的城市,沒想到網際網路經濟在杭州已經如此發達。幾年來,“肆零”盡情感受著不同城市的魅力。

這些年,“肆零”除了工作也一直在做扶貧公益。她給記者看了幾張照片。

第一張照片是她摸著一個山區孩子凍傷的臉頰。這張照片拍攝於2016年年底,那是她第一次去大西北,也是第一次知道國家在做扶貧。

“肆零”非常喜歡小孩,之前在臺灣做過的公益是透過遠端教育的方式陪伴貧困學生。來到大陸後,她發現這裡的支教是實地考察教學。她感嘆,“除了教育,大陸還很重視農村農業改革、異地搬遷等社會問題”。

“脫貧的這雙大手在教小手如何‘釣魚’,而不是‘送魚’,祖國正在默默做很有意義的事情。”專家團隊到鄉村現場教學、帶領貧困村民發家致富的做法讓“肆零”很感動。 隨後,她拍了一段短影片釋出在網上,瞬間引起眾多網友共鳴。網友留言說,“謝謝你拍攝的影片讓我的家人知道我在做有意義的工作,國家在做一件偉大的事情”。

“肆零”以第三方的視角去講述、去觀察,讓更多的臺灣青年感受到,這不是一個編排好的指令碼,不是渲染出來的效果,越來越多原本猶豫的年輕人也加入到這支隊伍中來。

“這是短影片帶來的力量,也是這個時代的力量。”原本只是記錄尋親故事的“肆零”已經成長為給更多人帶來正能量的博主,“接下來我會介紹這片土地上更多更有意義的事情,我和祖國一起成長”。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