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動門把手用幾根手指?評選荒謬科普的搞笑諾貝爾獎又開獎了

轉動門把手用幾根手指?評選荒謬科普的搞笑諾貝爾獎又開獎了

紀錄片《門捷列夫很忙》(2020)畫面。轉動門把手需要用到幾根手指?鴨子為什麼總是排成一行遊泳?看不懂那些合同條款、法律公函等,就說明我們的閱讀理解能力有問題嗎?這些生活中司空見慣,又總是被人們忽視的現象進入了不少研究者的視野,並幫助他們得到了學界“令人垂涎”的榮譽之一——搞笑諾貝爾獎(IgNobelPrize)。當然,這並不是下個月即將揭曉的那個更為重磅的諾貝爾獎。科普在童書中佔據非常重要的分量,但科普並不總是嚴肅的。這世界上還有些奇怪又有趣的科普研究正在參與評獎,這就是搞笑諾貝爾獎。據英國《衛報》等媒體訊息,近日,第32屆搞笑諾貝爾獎揭曉。分屬不同領域的10組研究團隊獲獎。作為下月即將揭曉的諾貝爾獎的預熱,搞笑諾貝爾獎評選出的研究成果總是令人“先發笑,而後思考”。來自日本千葉工業大學的研究員松崎元(GenMatsuzaki)摘得工程獎。自2007年以來,已經連續16年均有日本學者出現在搞笑諾貝爾獎的名單之列。今年的這項研究聚焦人們幾乎每天都會遇到的“門把手”。他們發現門把手多以圓形按鈕為主,但為什麼會有不同直徑?在分析32名志願者轉動47個不同尺寸按鈕的影片後,研究團隊認為:按鈕越大,轉動它所需要的手指越多。乍一聽像是一句“廢話”?其實不然。據其總結,人們轉動寬度超過1釐米的按鈕,通常需要3根手指,當按鈕直徑超過2。5釐米和5釐米時,就分別需要用到4根和5根手指。但我們無法用齊5根手指去轉動任何一個小直徑的圓柱狀零件。松崎元稱,這一發現或將啟發水龍頭、音量控制按鈕等的設計思路。但遺憾的是,“1999年之後,我的研究重點已經轉到了皮包帶和雨傘把兒上。”物理獎方面,來自美國的生物學家弗蘭克·菲什(FrankFish)解釋了小鴨子們為何總是列隊前行。菲什發現,線性編隊可以有效節省能量。只要保持合適的距離,跟在母親後方的小鴨子們就能減少前行的水波阻力。沒錯!排在隊尾的那隻小鴨子就是最省力的。弗蘭克·菲什說,“科學很有趣。我的標語是,如果你沒有樂趣,你就不是在做科學。”法律檔案似乎總是“不說人話”?今年搞笑諾貝爾獎文學獎得主解開了這一謎題。英國愛丁堡大學弗朗西斯·莫里卡(FrancisMollica)解釋說,造成法律公文難讀的“罪魁禍首”並非各種複雜的概念,而是糟糕的寫作。“其中最令人擔憂的趨勢之一是中心巢狀式寫法——兩個句子原本各自獨立,卻被強行巢狀在同一句話中。”莫里卡調侃說:“當然,出於惡意,也不乏有人會故意讓合同變得難讀,但我們還沒有針對這些動機做過測試。”其他的獲獎專案還有,用假駝鹿進行汽車撞擊測試獲得安全工程獎、研究冰淇淋的冷療效果獲得醫學獎、研究蠍子便秘如何影響交配機會獲得生物獎,等等。搞笑諾貝爾獎,又名幽默諾貝爾獎,由科學幽默雜誌《不可思議研究年報》(AnnalsofImprobableResearch)主辦。自1991年起,組委會每年頒獎一次,授予那些“乍一聽很好笑,隨後又能引發思考”的研究成果。

轉動門把手用幾根手指?評選荒謬科普的搞笑諾貝爾獎又開獎了

利用磁懸浮技術浮起一隻活青蛙。此實驗獲2000年搞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是俄羅斯裔荷蘭物理學家安德烈·海姆,他在十年後憑藉與石墨烯相關的研究獲得了2010年真正的諾貝爾物理學獎。(圖源:維基百科)這些研究成果分屬十個領域,除傳統諾貝爾獎的五大領域——物理、化學、醫學、文學與和平獎外,還包括如公共衛生、工程學、生物學及一些交叉學科領域等。同時,參與評審的人當中也不乏真正的諾貝爾獎得主。有趣的是,儘管該獎項年年舉辦評選,但每年主辦方都會戲稱當年是“首屆”,獲獎者會得到一個紙糊的獎盃,以及10萬億辛巴威幣(數額巨大,但實際購買力有限)。作為一種社會批評的隱喻,搞笑諾貝爾獎一度主張透過嚴肅的知識成果,揭露或諷刺生活中的荒謬現象。但在實際評選中,評委會成員更多時候其實將目光轉向了一些詼諧又暗藏跳躍性思維的學科論文上,比如2004年的公共衛生獎曾頒給了“五秒規則”——掉在地上的食物只要五秒以內被撿起來,就不會弄髒——的反駁者。在頒獎儀式中,得獎者可以向公眾解釋他們的成就及其應用。但是,如果解釋的時間超過一分鐘,臺下抱著布玩偶的甜普小姐(MissSweetyPoo或Sweety-Poo)就會不斷大叫道:“請停下吧,煩死了(Pleasestop,Imbored)”。搞笑諾貝爾獎的頒獎詞結尾每年如是,“如果今晚你沒能捧回搞笑諾貝爾獎——以及,尤其是當你一旦獲獎了——那就祝你,明年好運。”參考連結:1。 JapaneseprofessorwinsIgNobelprizeforstudyonknobturning。 https://www。theguardian。com/education/2022/sep/15/japanese-professor-wins-ig-nobel-prize-for-study-on-knob-turning2。https://en。wikipedia。org/wiki/Ig_Nobel_Prize3。 ‘You’reNotDoingScienceIfYou’reNotHavingFun’:WCUProfAmongWinnersofSatiricalNobelPrize。 https://vista。today/2022/09/wcu-prof-ig-nobel-prize/編譯/申璐編輯/申嬋青青子校對/李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