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咖啡滅絕”還有多少年?

距離“咖啡滅絕”還有多少年?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ID:urban_evolution),作者:丁舟洋,頭圖來自:視覺中國

“咖啡腦袋”嗡一聲響,什麼?在不久的將來,別說隨時隨地的“咖啡自由”了,就連能不能喝到一杯咖啡都會成問題?

這不得趕緊看看。

《地球不在乎:被氣候變化毀掉的餐桌》就是由這樣12篇讓人細思極恐的故事構成,即使是那些充滿懸疑氛圍的小說也不如這些一件件正在發生中的事情來的可怕。“靠天吃飯”的農業與種植,遠比想象中脆弱,在氣候變化導致的一系列嚴重影響中,我們餐桌上的各種食材將不復存在。

距離“咖啡滅絕”還有多少年?

作者:威爾弗裡德·博默特 / 瑪麗安娜·蘭策特爾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而這,還只是氣候變化的連鎖反應之一,人類恣意破壞環境,釋放過量溫室氣體,氣候系統逐漸失衡,格陵蘭冰蓋消融、地球永恆凍土將達臨界點……地球的確不在乎,大不了重新洗牌。但破壞力極強的人類,其實才是無比脆弱的生物,經不起大自然的反擊與報復。

杏仁種不出來了,咖啡結不了果,魚蝦危在旦夕,地球人能轉過頭去,說自己也不在乎嗎?

一、燒焦的杏仁

杏仁樹是任性的。只有在最佳的生長環境中,才會結出綠色果莢包裹著形狀完美的果殼,每一個這樣的果殼內,都有一粒圓滾滾、香氣撲鼻的大杏仁。

而每結出一粒杏仁,就需要一加侖的水(大約4升),這是一種完全不耐旱的喜水樹木。

當由氣候變化引發的旱災頻繁肆虐全球杏仁種植的中心地帶——加州中央山谷時,你能想象那裡的農場主有多焦灼。

擁有發達的現代化農業技術的美國,反而會讓氣候變化帶來的問題更加嚴重。太平洋畔的加利福尼亞谷地,每一塊農田都裝備有感測器,能夠監測所有農田不同深度下的土壤溼度。因此,“在1985年的時候,我們灌溉農田需要消耗2。3英畝-英尺的水量,如今,我們只需要1。5英畝-英尺水量”。

這樣的農業科技支撐起了傳統農業無法想象的產量。加利福尼亞的中央谷地提供了美國市場上50%-80%的蔬菜,這裡的杏仁園產量能滿足世界上80%及美國市場99%的杏仁需求。

但當氣候變化引發當地乾旱頻發時,爭奪水資源的矛盾日益激化。

無論怎麼在灌溉技術上打主意,水都不夠灌溉這成片的杏仁樹。地下水位在三十年裡下降了二十五米。人們不得不像鑽探石油那樣打出六百米深的水井——後果也如同石油勘探一樣:“以前含水的岩層,現在變得像乾燥的海綿一樣多孔易碎……一些建築物也不斷出現裂縫,而在以前這些情況一般只有礦區的人們才會面臨。”

讀到這裡我心想,這畢竟是一本寫於2015年的書(2021年在中國出版),在2022年,加州的乾旱情況有所變化了嗎?

查詢今年的最新情況,的確變化了,是變得更幹、更旱了。據央視新聞今年6月的報道,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目前97%的地區處於嚴重或極端乾旱狀態。作為全美蔬菜、水果和堅果的主產地,加州的農業正遭受嚴重衝擊。

在資本的瘋狂競賽下,乾旱與過度取水又互為因果,惡性迴圈。

2012年至2016年,加州連續5年乾旱,但自從加州杏仁走俏市場,大量對沖基金、保險公司和風投選擇投資杏仁種植園。這些種植園以在最短時間創造更大價值為目標,大規模抽取地下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學肥料。這種做法進一步惡化土地含水量,也使得乾旱氣候條件下的缺水問題越來越嚴重。

二、再見了咖啡

巴西,自1850年起,就一直穩坐世界上咖啡生產國的頭把交椅,在世界的咖啡貿易中佔比三分之一。從某種意義上,這個國家的歷史由咖啡寫就。

世世代代的咖農與咖啡之間的連結之深,早已超越經濟作物與農夫的關係,有一句巴西諺語是這麼說的:“誰種植咖啡,誰就嫁給了咖啡。”

因此,在巴西沒有任何一個咖農想要聽到這首咖啡死亡之歌——研究員在巴西的實地考察與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的結論一樣,米納斯吉拉斯州的山間溫度將會升高,且降水率明顯降低。

這樣一來,這裡種植面積最大的咖啡皇后“阿拉比卡咖啡”會遭到嚴重打擊,因為這種咖啡對氣候變化極其敏感。它們的最佳生長氣溫在18℃-24℃之間,如果溫度長時間超過30℃,它們的生長就會停止,樹葉變黃,枝幹僵化長出腫塊。

為了在全球變暖的情況下逃避夜晚的高溫,巴西咖農們“只好把他們的咖啡園向海拔更高的地方遷徙。但事實上,世界上大部分咖啡種植區,已經位於當地海拔最高的山峰了”,總不能再飛上天去種咖啡吧!

從2010年以來,大量的咖啡樹喪失元氣相繼枯萎,咖啡豆不斷減產。與此同時,咖啡的需求量卻越來越大。僅在中國,截至2022年6月30日,上海咖啡館數量達到了7857家,數量遠超紐約、倫敦、東京等,是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每萬人咖啡館擁有量為3。16家。

而巴西、越南這兩大世界上最重要的咖啡種植園氣候都在慢慢惡化,根據國際研究報告,未來至少有一半的種植區將產不出咖啡豆。

在中國雲南,“咖啡氣候”亦堪憂。據云南網2020年的報道,截至3月31日,全市咖啡因乾旱受災面積16。22萬畝,初步估算造成經濟損失7413。5萬元。

一方面是萎縮的供應,一方面是增長的需求,咖啡價格必然陷入波動,並且持續走高。我們今天就已能隱約察覺到咖啡價格到底有多貴,為什麼星巴克一次又一次的漲價,瑞幸、Tims漲價緊隨其後,雀巢Nespresso膠囊價格今年也坐不住了。

我們現在還無法說清楚,咖啡市場上的咖啡豆平均價格到底會以怎樣的速度增長。但在作者看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咖啡市場一定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的生活習慣也是。未來,只有那些依然能消費得起這種高價咖啡的人,才能隨口許下‘讓我們喝杯咖啡吧’這種輕鬆的約定。對於那些普普通通掙錢養家的人來說,則要和咖啡說再見了。”

三、可以改變嗎

威爾弗裡德·博默特與瑪麗安娜·蘭策特爾,長期關注環境與糧食,前者是農業科學家,柏林世界糧食研究所的聯合創始人,後者是跑遍全球採寫農業故事的記者。這兩位德國作者共同寫成《地球不在乎:被氣候變化毀掉的餐桌》,讓這本書具備了相當的可讀性。

12個故事指向同樣的命題,在加州、巴西、法國波爾多莊園、西班牙菜園、尼羅河畔……作者看到一旦水熱條件變化,對農業的傷痛和農民的無助。用故事來講述食物的系統性風險,對我們理解氣候變化非常有效。

氣候變化,這個聽起來離我們很遠,甚至“人畜無害”的詞語,很多人覺得這個問題挺無聊。可當它作用於我們每天都在打交道的食物時,才知道氣候變化並非“與我無關”。

除了杏仁和咖啡,“胡蘿蔔和西瓜的末日”“巧克力——未來的奢侈品”“海洋酸化危及魚類”……一個個故事看完,心情難免沉重。

好在最後的最後,作者也告訴了我們,並非全無辦法,人類可以不再一錯到底。很多人在行動,在農民與消費者之間再次建立起一座可以交流溝通的橋樑。在面對氣候變化時,世界各地的農場主和農民們,都嘗試了大量的高新科技和可持續的生產方法,但是為了確保未來全球的糧食安全,我們還必須認識並改變。

我將作者的建議整理如下:

1。 改善土壤質量

我們的土壤質量不僅決定土壤肥力,還與糧食產量密切相關,優質的土壤能吸收並儲存更多的水分,是洪澇和乾旱災害的剋星。因此,不僅耕地及牧場的土壤質量至關重要,森林、公園、花園、哪怕是家庭門前小花園和你的屋頂花園,每一塊種植植物的土地都應重視土壤質量。

2。 讓可持續發展農業有利可圖

施用生物有機肥料的農業耕作方式,是最適宜土壤良性發展的,能夠有效減輕或平衡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當農場的農產品經過生物有機認證後,農民們可以獲得一定的額外收入,這對他們的生活極為重要。農業經濟的發展,跟任何一種經濟部門一樣,都是供需、成本與收益之間相互作用的結果。我們決定吃什麼,也就決定了生產方式。

3。 支援科學研究

如果想要在未來依然可以有地可種、有糧可收,農民們必須做好完全準備,應對氣候不斷變化。而科學研究工作,將農村作為露天實驗室,可以為農民們提供一系列有效的工具與方法並不斷補充、完善和擴充套件。

4。 良種繁育

培育現有的種子,使其能經受不斷變化的氣候環境。新的種子研發培育需要時間,轉基因技術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種子的問題。

5。 授粉昆蟲及益蟲

授粉昆蟲不僅是農作物生長結果過程中必不可缺的一環,如果授粉昆蟲足夠多,還能根據不同作物的品種,成倍地提升作物產量。而大量的農業化學產品,是這些授粉昆蟲的生存威脅。此外,與任何一種化學有毒藥劑相比,益蟲常常可以更快且更好地對付那些害蟲。

正如美國農場主、作家和環保踐行者溫德爾·拜瑞所說:“吃,就是一次農業活動。”如果我們不打算搬到農田去,至少可以瞭解環境,保護生態,做一個負責任的吃貨。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城市進化論(ID:urban_evolution),作者:丁舟洋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絡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