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並不“虛”

編輯導語:如何看待網際網路、數字經濟、實體經濟等概念之間的聯絡?值得注意的是,網際網路越來越“實”,已經成為一定趨勢,而身處其中的網際網路大廠們,更是需要擔起自身應有的職責。本文作者便發表了他的看法,一起來看一下。

網際網路並不“虛”

是時候重新認識網際網路了。

說這話,不是著眼於行業現時處境,而是立足於產業形態變化。

雖然盛產“聚變、劇變、鉅變”,但網際網路的變從來都不是無邏輯的。

置於歷史的廣角鏡頭下看,在中國網際網路發展史上,2018年無疑是個分水嶺時刻。

在2018年之前,B2C、C2C、B2B、O2O、共享經濟等商業模式滋養出了各式風口,它們循著“得流量者得天下”的邏輯,在增量市場中跑馬圈地。

但在2018年以後,新基建、產業網際網路、IoT、雲智一體……漸次成為網際網路領域的熱詞。

越來越“實”,成了趨勢。

有些網際網路觀察家就根據網際網路發展週期總結,網際網路正在經歷連線小眾(PC時期)、連線大眾(移動時期)後的第三個階段——連線實體經濟。

很多新氣象,似乎印證了這一點:

就在今年元旦前後,騰訊在CCTV推出了名為《助力實體經濟》的品牌片,將“騰訊,助力實體經濟”作為全新品牌主張。

這並不突兀:騰訊2018年啟動的“930變革”,就提出“紮根消費網際網路,擁抱產業網際網路”,將業務從C端的消費生態轉向To C(消費者)與To B(企業)並重。

2021年7月下旬,阿里董事局主席張勇在致股東信中指出,阿里希望成為一家消費網際網路和產業網際網路結合得更好的公司。

早在2017年,張勇就表示:阿里巴巴是透明的實打實的實體經濟。2019年10月,張勇又提出,數字經濟就是實實在在的實體經濟。

也是從2021年起,京東將自我定位調整為“一家同時具備實體企業基因和屬性、擁有數字技術和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

螞蟻最新公佈的資料也稱,過去一年多來,支付寶為小微商家累計減免經營成本近80億元,超過2200萬商家及小微經營者受益,著力以開放平臺、技術積累和普惠金融為支點,撬動小微實體經濟數字化轉型。

可以看出,將錨定的發展座標系從消費側轉向產業端,是很多網際網路大廠的共同選項。

當此之時,再用昨天的視角看待今天和明天的網際網路,無異於刻舟求劍。

01

2017年7月,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理事長鄔賀銓曾在第16屆中國網際網路大會上,專門談到網際網路跟實體經濟的關係:

談論“脫虛向實”時,不能將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對立起來,網際網路經濟絕大部分還是實體經濟,網際網路在實體經濟中每一個環節都發揮積極作用。

這不乏針對性:就在那兩年,“虛實經濟之爭”頻繁在輿論湖面攪起波瀾。尤其是2016年底,董明珠丟擲“90後開網店是國家經濟隱患”、宗慶後指責新零售新制造等是“胡說八道”等,一度將圍繞虛實經濟之爭的討論熱度推上峰值。

這反映了很多人對數字經濟的偏見和歧見。他們會習慣性地將網際網路和實體企業分置“虛/實”兩側,線上為虛,線下為實,對網際網路的認知還停留在“電商幹掉實體店”上。

這類看法,終究是流行性謬誤。得看到,網際網路的“虛擬(Virtual)”跟虛擬經濟的“虛擬(Fictitious)”是兩碼事,數字經濟跟實體經濟也並非同一維度的概念,它的本質是位元化的經濟貢獻,主體本就屬於實體經濟。

“數字技術從一開始就是和實體結合的。沒有數實融合,數字化發展不起來。”BAT等網際網路平臺把雲計算、大資料和網際網路技術融入產業的生長髮展環境,開創數字經濟新業態,這是實體經濟的延伸,與傳統的虛擬經濟判若霄壤。

打個比方:你在電商平臺買東西,雖然交易和支付環節都線上化了,但它離不開線下實物的流通,改變不了數字經濟紮根實體經濟的本質特徵。

所以經濟學家薛兆豐曾反駁“數實對立”的論調:我在網上點菜,用支付寶、微信支付,半個小時之後快遞把餐送到我門口……(這)哪有什麼虛實之分,吃的東西是實的。

國家資訊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高新民也表示,與數字經濟類似的說法包括資訊經濟、網路經濟、網際網路經濟、新經濟、知識經濟等,它跟實體經濟不矛盾,網際網路經濟大部分都是實體經濟,電商、電子支付完全是實體經濟,只有網際網路中的金融部分是虛擬經濟,“現在部分地方一搞實體經濟,就把網際網路排斥在外,這是沒搞清楚基本概念。”

如今人們常說數實融合,融合的產物不會是太虛幻境,而是“數字化的實體經濟”。這時候,若還是認為網際網路是“虛”的,那隻能表明認知尚處在前現代層次。

02

揆諸現實,許多網際網路大廠的含“實”量正指數級提升。

對網際網路來說,向實指向的是其進階之路——數字技術的滲透性與融合性決定了,它只有跟實體產業結合,才有生命力。

產業觀察家皮爺曾寫過:過去十年,社會的發展焦點根本更多的是圍繞數字產業化,如社交、電商、零售等,即基於網際網路的原生模式構成飛速發展的社會引擎;如今,社會的新命題核心正在悄然向經濟模型的根部轉移,即在網際網路之外,工業、農業、醫療等民生產業開始被更多地放置在聚光燈下,產業數字化的浪潮正滾滾奔騰而來。

儘管網際網路早就用企業級服務伸出了向實的觸手,但從To B到網際網路+到產業網際網路,對應的數實融合深度與廣度並不一樣。

在皮爺看來,以往網際網路發展重心會聚焦“出口”,也就是供應鏈的最後一環,由此而來的是衣食住行前端觸點的極度便利化;如今發展核心則是要順著供應鏈向上延伸,也就是要聚焦“入口”和“渠道”,幫實體產業提升全要素生產率。

對應的要求就是,大廠們得彎下身子,將目光投向中國的300萬個工廠、2000萬畝土地和無數個服務業小微主體。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就指出,數字經濟發展要以資料為關鍵要素,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唯有參與實體經濟價值創造,平臺們才能突破現有的增長瓶頸,在破“卷”中持續進化。

對實體產業而言,要在轉型升級中實現高質量發展,也需要推動數實深層次融合,發揮數字技術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

在以往,網際網路已經幫助很多企業將連接面由平面鏈狀向立體網狀拓展,企業生態體系的深度與廣度也因此得到擴充。但現在,數字技術可以在助力數字化轉型層面給實體產業注入更多動能。

就製造業看,很多生產企業都面臨著產供銷資料不通、上下游企業協同性不強、企業內部決策效率不高等問題,這降低了其生產效率,抬高了整體成本。

數字技術則可以幫助企業們實現對價值鏈的整體性把握和全生命週期管理:進貨環節的採購、運貨、卸貨、商品追蹤全流程線上化,製造環節的生產製造自動化,出貨環節的倉儲端成本最佳化,銷售環節的精準獲客,售後環節的及時反應,都可以紓解生產企業痛點。

當網際網路平臺成為傳統企業轉型的“金手指”,帶動它們變成所謂的“新實體企業”,平臺們自身其實也已化身為新實體企業。數實融合,最終會落腳於“以實促實”。

03

值得注意的是,大廠們載入“以實促實”新任務表時,它們的價值錨點,也會從規模做大變為價值做深。

網際網路在數實融合裡扮演的角色,會逐漸從顯性轉向隱性,從臺前轉向幕後,從把網際網路自身做大轉向讓網際網路“消失”。

消失不是不存在,而是從資源虹吸者配置者變成數字基礎設施和數字化助手;消失也不意味著可以將模式壓得更薄,反倒意味著必須將自身變重變實——重的是責任,實的是能力。

數實融合,就得將數字技術跟實體產業的結合放到全社會、全產業、全要素的座標系中打量。

在此過程中,網際網路平臺要以實體企業需求為導向,用開放、共享、連結、協同、融合為手段建立新資源配置方式與價值創造模式,為企業帶來降本增效的效果。

不難看到,無論螞蟻、騰訊還是京東,都在朝著向實的航向偏轉:或是著力於加強產業共性技術供給,或是面向個性化訴求推出差異化的全棧化解決方案。

把核心科技能力進行開放,是螞蟻放出的“招”——它自主研發的移動開發平臺mPaaS、雲原生分散式解決方案SOFAStack和分散式資料庫OceanBase等,已成為很多中小金融機構的“數字化三件套”。而從田間地頭到工廠一線,從智慧財產權保護到跨境貿易,螞蟻鏈的價值也在越來越多的產業場景中得到驗證。

騰訊的數字化技術——包括SaaS端的企業微信、騰訊會議、騰訊文件與PaaS端的音影片通訊、人工智慧、物聯網等,是給實體產業數字化升級提供了多重解決方案;生態系統——囊括內部的微信、小程式、公眾號和外部的騰訊雲啟、千帆及渠道夥伴,也能為企業“從種子播種到收成”提供全過程生態支援。

京東基於不同產業帶的供應鏈賦能,也讓它的實體性得到了凸顯。以京東數智化社會供應鏈為基礎,發展數智農業、建設數字鄉村;發揮供應鏈技術服務能力,滿足汽車、能源、機械、家電等產業數字化升級需求……這些都是在數實融合的簽到簿上打卡。

就此看,說它們只是支付、社交或電商平臺,已經OUT了。向實而行的它們,更像是深入各行各業的工具箱——用“上雲用數賦智”縱向提升企業組織管理的敏捷性,橫向提升企業市場觸角的敏感度。

就目前看,以數實融合助力實體經濟,還得注意兩點:助實得服務細緻入微——要有大的通用公式也要有小的解題方法,要連線大企業更要助益中小微企業。向實得打造開放體系——要打破孤島式的封閉狀態,以開放為主導,更好地發揮跨平臺、跨產業協同效應。

數實融合,若不能將小微企業匯入數字化轉型的軌道,那就是對實體產業的滲透與連結仍不夠。畢竟,小微企業才是實體化市場主體中的“大多數”,是國民經濟的毛細血管。可眼下,數字化轉型最滯後的,正是小微企業。很多小微企業缺技術、缺人才、缺資金……說白了,就是缺兩樣:這也缺,那也缺。

開放協同也是數實融合的應有之義。沒有開放,就沒有融合。幫助實體企業提質、降本、增效,需要深入到產業鏈路中去,充分理解供應鏈上下游生態,再根據“痛點臺賬”推導系統性解決思路,並用整合化技術方案作為破題工具。這離不開多方協同。

在這方面,以技術介面開放為表徵的開源系統和雲計算等前沿技術成果,會大有用武之地。對平臺們而言,在這些技術上精研,繼而幫助小微企業在開放的數實融合體系中獲利,也是以實促實的應有之義——要知道,能否覆蓋“長尾場景”,正是平臺助實的試金石。

04

說到底,網際網路不“虛”。

以實促實,在新實體經濟模型中找到自身的新價值點,是網際網路平臺們的新使命。

不向實的網際網路平臺,很難成為未來型企業。也只有跟實體產業共生共榮,數字經濟才能保持活力。

而小微企業理應在數實融合的惠及面內。

儘管說,助力那些小微企業降本增效,並不能帶來大廠們日活、GMV維度的爆發式增長,可正如朱嘯虎所說的:產業網際網路是個走得長比走得快更重要的賽道。

評價大廠們的助實成效,不能秉持流量本位的短期視角,只能是立足於長期主義。

長期主義者總會篤信:做時間的朋友,終會被時間犒賞。

作者:佘宗明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合作媒體 @數字力場 授權釋出,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於 CC0 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