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冰:汽車設計師為什麼對“外貌”牴觸?

常冰:汽車設計師為什麼對“外貌”牴觸?

撰文

/ 常 冰

編輯

/ 張 南

設計

/ 趙昊然

“設計”是日常高頻詞彙,但其嚴格的概念卻很難描述:它與抽象而寬泛的規劃組織相似,也和具體而形象的造物構思相似;既適用於宏大的社會變革和文化發展,也適用於細緻瑣碎的形態和色彩運用;它非常看重抽象的思考推演和嘗試探索,但表現方式往往是繪畫、雕塑等形象的藝術手段,而且還與藝術交融衍生出眾多風格差異。

事實上,即使限定在相對狹義的學術範疇,關於“設計”的討論也一直有很多不同觀點,尤其是涉及其邊界、特徵、方法論或者在特定地區和文化背景下的具體內容時,甚至會有很大的爭議。在文字表達極為豐富細膩的中文語境中,“設計”還要與“圖案”(專有學術概念)、“實用美術”、“工藝美術”等表述辨別清晰,就更難了。

無論是回顧“現代設計之父”威廉·莫里斯的思想和實踐,還是分析“設計學科創立者”尼古拉斯·佩夫斯納的學術觀點發展,或者在更廣義的“造物”概念中尋找設計的歷史,都會愈發真切地感受到“設計”概念的複雜和多變。

這可能正是“設計”的獨特魅力所在——它可以是特定的產品創造,也可以是生活方式、服務、經濟模式的創新理念探索;它可以門檻低到任何人都能運用,也可以高深到成為高等教育的一級學科;它可以存在於幾分鐘的草稿繪製過程,也可以與數千年漫長的人類文明程序相融。

埃安Y

常冰:汽車設計師為什麼對“外貌”牴觸?

由於跨專業整合度高、使用受眾型別豐富,汽車設計的概念在不同人的理解中,表現的多樣化更為顯著。比如普通消費者很容易把汽車設計的範圍理解得過大,與工程開發、生產製造混同在一起。估計每一位設計師同行都面對過被使用者吐槽某個零件功能異常、某處發生異響而無從回答的尷尬。

不僅僅是範圍,對於汽車設計的“權力”也容易理解得過大,因為大眾很難知道外在的強制法規、內在的技術實現約束同樣對汽車產品創造的過程影響巨大,設計會深受其制約,而且這種制約的苛刻程度往往超出大眾想象。

大眾同樣也容易把設計的範圍理解得太小——侷限在顏值創造。儘管幾乎所有的設計最終都表現為具象的形態和色彩,但完整的設計創造過程所涉及的範圍遠大於顏值。觸感、體驗、人機、安全、相容……都是極為重要的考量。所以設計師一般對“顏值”二字是有些牴觸的。

但另一方面的現實是,汽車宏觀架構和整體佈局層面的“大革新”一般都需要巨大的工業科技進步為基礎,概念設計提出的前瞻創新和革新佈局,很可能需要二十甚至三十年後才能轉化為產品,即現實中汽車設計師的工作的確是侷限在顏值“小創新”範圍內的,所以設計師雖有牴觸,但並沒有充足的底氣表達出來,只好順應附和。

高合HiPhi X

常冰:汽車設計師為什麼對“外貌”牴觸?

當然,把設計侷限在顏值,也算不得什麼嚴重的誤解,畢竟在顏值創造這個領域內,同樣有很多值得研究和提升的工作要做。比如在整體風格上高度內卷,每一種車型都被充分挖掘和重複,卻幾乎沒有設計出完全創新的風格品類。

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大多數主流消費者的選擇問題,但對負責創造的車廠一方來說,一味地迎合顯然會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當一個品牌的設計越來越沉迷於用所謂時髦風格,只迎合消費者偏好而不做挑戰和拓展時,那麼它因為濫街無味而被消費者拋棄的時刻也不遠了。

顏值的評判標準始終是隨著時代的進步而不斷更新的,那麼這種變化是如何發生的?是誰探索、誰促成的?——正是將設計視為引領力核心,而不僅僅是迎合大眾的品牌。這種引領探索很難做到百分百成功,但卻能為顏值和審美的更新開拓視界,脫離在庸俗審美中的疲勞內卷,從而紮實地強化大眾對品牌創新精神的認知,對品牌顏值探索的包容。

在這個意義上,埃安Y、高合HiPhi X和Z、極氪009甚至機甲龍等車都是值得尊敬的勇者,它們自身是否得到市場銷量或大眾審美的認可是次要的,能夠讓審美風格變得更多樣、為整個行業開拓出新的領域,才是其更值得欽佩的意義所在。

高合HiPhi X

常冰:汽車設計師為什麼對“外貌”牴觸?

當然,一定有人會說這是另類和怪異的設計,不是積極的、正向的顏值創新,我只想用一個詞來回應這種觀點——少見多怪。

不簡單地玩味形態和時髦元素,不簡單地迎合大眾審美,而是將設計視為產品的文化引領力核心,這樣的思路宏觀上會得到大面積的贊同,但執行層面又會被大面積的反對,儘管反對的形式會含蓄而不明顯。

反對的原因在於文化優勢的獲取需要大量真正的研究和探索,需要足夠的產品和多樣化的社會行為與大眾建立比較穩固的溝通,讓大眾對產品和品牌有比較明確的認知,這一定需要長期戰略方可達成。對目前設計的先行軍,各新創品牌和開始初步轉型的傳統品牌而言,很可能會與短期的目標有衝突。

另外,能夠表達為大眾可理解的設計語言的文化優勢絕不只是某一個或幾個品牌的努力,其背後真正的驅動,是廣義科技和廣義文化所擁有的毋庸置疑的優勢。換言之,設計的優勢仍然是上層建築,沒有紮實的基礎支撐,它自己是無法獨自建立的。這也能解釋為何特斯拉在專業設計師看起來造型簡陋品質粗糙,但卻能成為全世界年輕一代使用者共同崇尚的先進科技化身的原因。

極氪009

常冰:汽車設計師為什麼對“外貌”牴觸?

當品牌的優勢建立之後,該如何對外表達?形式應該單一還是多樣?形式與品牌精神的關聯應該明顯還是含蓄?按此邏輯,可以很自然地延伸到家族化設計的討論。我一向明確反對那種形式化的、流於表面圖案化的家族化設計思路,因為這不僅僅是設計的退步和墮落,更是品牌對使用者冠冕堂皇的敷衍、對多樣化需求的懶惰忽視。

最初提出這種觀點時,不少人是反對的,但碰巧的是,最近短短几年間,傳統國外品牌、傳統自主品牌、新創品牌三個陣營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角逐變化,反而快速證明了我的觀點是基本正確的。

很多傳統強勢品牌仍然在用俯視大眾的態度強調舊時代節奏背景下誕生和成熟的家族化設計,其設計手法老到純熟、表現品質優良,但無奈思路老舊、核心乏力,市場給與了無情的忽略和漠視。

反觀眾多新品牌,設計的微觀品質其實都略顯粗糙或稚嫩,但宏觀的方向和思路非常獨創和領先,大眾給與的熱烈反應與對前者的冷漠形成強烈對比,特別是在最近的幾次大型車展上,很是令人感嘆。

機甲龍

常冰:汽車設計師為什麼對“外貌”牴觸?

真正內在的、精神層面的家族化設計實際上基本是個偽命題,因為它無從被反對也無需被贊同。內在的家族化設計的核心在於品牌背後的創造者集體,這個集體在五到八年的週期(大眾對品牌從熟悉和明確,到逐漸厭倦的大概週期)內對品牌的理解、對產品的創造、對技術的掌控、對使用者需求的認知都必然是明確和穩定的,那麼設計作為內在的對外表達,也必然是相對明確和穩定的。這種明確和穩定,正是我所說的內在的、精神層面的家族化設計。

同一個品牌旗下的產品,其相似性會被共享的技術和相對穩定的核心創造者不自覺地鎖定,無論外界是否贊同,它都註定會呈現,唯一的差別是大眾所能理解的程度強弱而已。

內在的家族化設計,表現形式往往更自由多樣,這種多樣性之間的相似度如何,也不會被明顯固化。成功的、真正在意使用者需求的品牌,一定會適當照顧大眾所理解的家族化(表面相似性),但又不會盲從,而是根據產品和使用者群體的具體情況自由選擇最合適的形式。是否家族化、做到何種程度的家族化,將變成一個比較微觀的技術層面的問題,不會被強行要求是或否。

無從被反對,指的是如果這個品牌的創造者集體對產品和使用者的理解有嚴重問題,市場自然會淘汰其產品,而其設計也將成為無人關注或討論的虛空話題。事實上,大眾對於設計的理解如果是負面的,會比較強烈地阻斷其發展。但如果是正面的,反而會對設計提出更大挑戰。因為正面的讚美來臨時,如果只是機械地重複原來的成功,將會快速進入枯燥乏味的“不成功”狀態。

雖然大眾幾乎不會明確說出來,甚至他們自己都未必意識到——對一種設計的讚美背後,其實是新的、持續不斷的期望。設計師們必須主動意識到這一點。越是被要求重複成功的設計語言和主題,越是要知道探索新設計的挑戰嚴峻性。及時地否定自己,及時清零再出發,可能是取得階段性成功的設計師對待大眾反饋的正確態度。

本文由汽車商業評論原創出品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絡說明

違規轉載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