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生態環境這十年|自然生態保護為美麗武漢鑄品質

建設美麗武漢,核心就是改善生態環境質量,還老百姓“鳥語花香、田園風光”,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美好環境和幸福生活共同締造。加強生態保護監管,是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守住自然生態安全邊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基礎和保障。

這十年,用好一把利劍,推進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

武漢市是我國內陸溼地資源最豐富的城市之一,全市溼地面積1624。61平方公里,已建立2個省級自然保護區、3個市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萬餘公頃。透過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工作,組織自然保護區所在地政府和有關部門開展自查,對上級交辦的環保督察、衛星遙感問題線索組織全覆蓋式現場核查,督導其將發現的各類問題納入問題臺賬,制定整改方案並切實推進整改,共拆除違建面積約6。8萬平米,問題整改銷號率達99。4%。

武漢生態環境這十年|自然生態保護為美麗武漢鑄品質

這十年,守住一條底線,堅決維護自然生態安全。

武漢市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總面積為641。3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7。48%,範圍包括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溼地公園、地質公園、風景名勝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區域。嚴格執行“三線一單”分割槽管控硬約束,聚焦“生態功能不降低、面積不減少、性質不改變”的監管目標,以湖北省生態保護紅線最佳化調整為契機,選定蔡甸區開展生態保護紅線監管試點,探索和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保障生態保護紅線持續提供優質生態產品,維護國家和區域生態安全。系統推進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作。新建綠地4000公頃,造林綠化20萬畝,建成各類公園380個、綠道1210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04平方米。武漢園博園、東湖綠道、戴家湖公園等一批重大生態景觀工程陸續建成。

武漢生態環境這十年|自然生態保護為美麗武漢鑄品質

這十年,圍繞一個主題,不斷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

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主題,近年來,武漢市陸續開展了沉湖溼地、府河溼地、漲渡湖溼地、藏龍島國家溼地公園生物多樣性調查評估,逐步摸清生物多樣性家底,為系統謀劃全市生物多樣性保護、有效防範外來物種入侵工作提供科學支撐。據不完全統計,武漢市溼地野生動物有415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動物38種;溼地高等維管束植物408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5種。“生態好不好,鳥兒說了算”,武漢市溼地野生鳥類呈恢復性增長趨勢。有“鳥中大熊貓”之稱的全球極危鳥類青頭潛鴨,在府河溼地觀測記錄到300餘隻;沉湖溼地自然保護區每年冬天有約6萬隻候鳥來此越冬,包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鶴、東方白鸛等;東湖國家溼地公園有100餘種植物,豐富的植被成為冬季候鳥遷徙的天堂。

加強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認真落實長江流域重點水域“十年禁漁”重大決策。全市禁捕範圍含括150。5公里的長江干流、72公里的漢江干流和330。25平方公里的4個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制定“江豚迴歸江城”計劃,啟動全市水生野生動物保護科普宣傳,持續推進長江水生生態修復。

武漢生態環境這十年|自然生態保護為美麗武漢鑄品質

這十年,突出一個重點,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

結合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全面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全市農村生活汙水治理率達到75。79%;完成全市24個鄉鎮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劃定、規範化建設工作,基本完成農村水源地環境風險排查整治;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理體系實現行政村全覆蓋,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保持在95%以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行政村覆蓋率達到85%以上;建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美麗宜居村莊,農村居民基本生活條件明顯改善,營造出乾淨、整潔、便捷的農村人居環境,農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提升。

武漢生態環境這十年|自然生態保護為美麗武漢鑄品質

這十年,打造一批樣板,深入推進生態文明示範建設。

將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建立作為建設生態宜居英雄城市的有力抓手,持續推進市、區、街道(鄉鎮)、村“四級聯創”。2021年8月,市人民政府釋出了《武漢市建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規劃綱要》,提出到2025年全面達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考核要求的目標。十餘年來,全市累計建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3個,省級生態鄉鎮41個,省級生態村334個;市級生態鄉鎮46個,市級生態村1023個。

武漢生態環境這十年|自然生態保護為美麗武漢鑄品質

(圖文由武漢市生態環境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