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年齡“優勢”炮製騙局!這些老人在大牆內如何重獲新生?

前不久,一則老人詐騙老人的新聞讓網友不禁發出感嘆,老人何苦為難老人?到底是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南匯監獄是上海首座集中收押老病殘罪犯的特色功能監獄,監獄裡收押著形形色色罪名的老年服刑人員,其中有不少涉及詐騙犯罪,在一線管教民警看來,老年人詐騙的理由各有不同,有因為虛榮將錯就錯的,有一步踏錯滿盤皆輸的,也有從未認識到自己的罪錯一錯再錯的……歸根到底,是對法律的無知、輕視,令垂垂老矣的他們在鐵窗前老淚縱橫、悔不當初!

借年齡“優勢”炮製騙局!這些老人在大牆內如何重獲新生?

“將錯就錯”的騙局

在警官徐林峰看來,服刑人員黎樹(化名)的犯罪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如果他沒有“打腫臉充胖子”,如果他能不那麼虛榮早些說清楚事實,如果他能多懂一點法律知識不貪圖錢財……可惜世上沒有“如果”,黎樹必須為自己的行為付出代價,哪怕他已年近七十。

黎樹自己也沒想到,老老實實當了一輩子農民,老了居然成了詐騙犯,他一度不能接受這個事實。“我只是沒幫成朋友的忙,收的錢肯定會想辦法還他們的。”黎樹服刑後曾經不止一次這樣告訴徐林峰,覺得自己實在是冤屈。

但事實是這樣嗎?事情還得從幾年前黎樹的村子要動遷開始說起。

房屋動遷,對很多人來說是個可以改善生活的機會,和黎樹同村的朋友阿羅(化名)就是這樣想的。阿羅起初不太滿意動遷組給出的方案,總覺得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動遷利益。就在阿羅糾結於此的時候,和黎樹偶爾的一次聊天,讓他“眼前一亮”。

黎樹平時沒事就喜歡和鄰里閒聊,聊的都是“國家大事”,時不時還會標榜自己的訊息來源相當權威,因為認識某某領導,很是可靠。而和阿羅的這次聊天,黎樹秉持著一如既往的聊天風格,吹噓自己交友廣泛,甚至“搞定”拆遷辦也沒問題。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阿羅對黎樹的話信以為真,回去左思右想後,拿了一條煙來到黎樹家,拜託黎樹在動遷的事情上幫幫忙。黎樹當然知道阿羅所求不是他能完成的,那些所謂能“搞定”拆遷辦的話只是他為了顯擺自己信口胡謅的,可是他沒有當場拒絕,而是收下了香菸,“我當時想都是熟人,收一條煙也沒什麼。”

害怕說出實話丟臉的黎樹甚至用“這事情有點麻煩,我得去問問”的說法回覆阿羅。本來想著這事拖一拖,阿羅可能也就作罷了,沒想到沒多久,阿羅又來找黎樹問事情進展。這時的黎樹徹底起了歪念頭,他擺起了譜,稱要辦成這事得“動關係”,請客吃飯、給別人好處是免不了的,為此陸續向阿羅要了五六萬元。

黎樹明知道自己沒有能力幫阿羅,卻還是一錯再錯,從說者無心到故意欺騙。最後,當動遷工作已經完成,黎樹承諾的“幫忙”還是沒有實現,阿羅也將此事告訴了家人,家人越想越不對勁,於是報案。

借年齡“優勢”炮製騙局!這些老人在大牆內如何重獲新生?

黎樹被抓後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罪錯,服刑後也依舊覺得委屈。直到民警針對他的問題,耐心開展普法教育,尤其是詐騙罪的相關規定,經過一段時間的教育引導,黎樹才終於醒悟自己的行為就是犯罪,有了在刑意識和身份意識。

從“被害人”到被告人

黎樹是因為好面子和貪心作祟成了騙子,那麼溫明(化名)則是在意識到“被騙”後抱著僥倖心理去欺騙他人,最終將自己置於不仁不義之地。

溫明今年已經七十多歲了,因為詐騙被判刑。在入獄之初,他常常以淚洗面,不肯面對自己親手毀了幸福晚年生活的事實,不願接受自己成為罪犯的現實。和黎樹一樣,溫明一度也是不懂法,他覺得自己是被別人騙了……

倪淇耀是溫明的主管民警,他還記得溫明入獄之初的改造情形,“當時他不合群,不願意與人交流,人際關係很差。叫他一聲,他要過兩三秒才會有反應,以他的年紀和身體狀況來看,不至於那麼遲鈍。”倪淇耀觀察了溫明一段時間,經過個別談話,大致瞭解了溫明的心結所在。

六十歲之前,溫明過得其實算是順風順水的,工作穩定、家庭和睦。退休後他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特長,本來安穩度過餘生不會有什麼意外。人生的轉變從溫明結識了一位“紅顏知己”開始,用溫明的話說,這位知己談吐不俗、有自己的事業和想法,和他很談得來,兩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溫明很珍惜這份來之不易的情誼。

借年齡“優勢”炮製騙局!這些老人在大牆內如何重獲新生?

相識一段時間後,知己已經充分獲取溫明的信任,兩人不僅時常聯絡暢談人生,知己有困難的時候,溫明也總是挺身而出。比如,當知己告訴溫明,她做生意遇到一點困難需要週轉的時候,溫明也毫不懷疑。但知己要的錢實在太多了,溫明也幫不了,於是知己告訴溫明說自己家裡有一件“傳家寶”古董,價值不菲,或許可以抵押借款,以此緩解經濟壓力渡過難關。

知己為什麼不自己直接抵押古董,而是要把這件事告訴溫明呢?因為知己覺得溫明有人脈、有資源,一定能找到合適的渠道,比她自己想辦法抵押要來得靠譜。溫明被知己這麼一“捧”哪還有不幫忙的道理,於是一口答應。

溫明的確有不少經濟實力不俗、社會地位不凡的親戚朋友,溫明找他們幫忙時稱古董很值錢,且到了約定時間就會還錢。親戚朋友們都不知道溫明和知己的事,還以為的確是溫明著急用錢,出於對他的信任就同意了。可是,當溫明把錢給知己後,知己和他的聯絡就漸漸淡了。溫明覺得有些不對勁,然而由於這段情誼的特殊,他也不好告訴別人,只能一邊儘量和知己保持聯絡,一邊暗自分析,最後得出了自己可能是被騙了的結論。

“溫明起初可能是陷入了‘殺豬盤’,當他意識到被騙後就應該及時尋求法律幫助,可是溫明沒有,而是抱著僥倖繼續欺騙……”倪淇耀分析,溫明後來其實已經知道知己所謂的傳家寶古董是假的,抵押週轉資金也是騙人的,但他沒有把真相告訴親戚朋友,而是依然找各種藉口拖延還錢,甚至拆東牆補西牆,最後捅下了一百多萬元的窟窿。

忍無可忍的親戚朋友最終報警,溫明就此被抓獲,知己後來也受到了應有的處罰。內心懊悔的溫明一方面認為自己是被騙在先,另一方面又覺得對不起妻女、親朋,矛盾不已。

“沒有在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倪淇耀找到了溫明的癥結所在,也就此開出“藥方”,一邊教育引導溫明認識到自己的罪錯,用行動向家人證明自己悔過的決心,一邊鼓勵溫明發揮特長加入監區樂隊,用音樂排遣情緒,以積極的態度面對刑期,不再“老糊塗”,學著始終保持清醒頭腦,在每一個關鍵時刻做出正確的選擇。

年齡成了行騙“優勢”

如果說黎樹和溫明的犯罪有一定的偶然性,那麼劉明(化名)和陳東(化名)似乎更明白詐騙的套路,一而再地編造謊言,活在自己編織的虛假中。

在劉明的假面具沒被撕下前,他頂著公司總監的身份,在他人面前處處顯得工作經驗豐富、人脈資源廣泛,有不少可以帶著朋友們發家致富的機會。飯局上、朋友圈裡常能聽到、看到他介紹自己參與的專案工程,侃侃而談、頭頭是道。因此,當劉明表示有一個價值兩億的工程專案,可以作為介紹人帶著朋友加入的時候,被害人相信了。不明真相的他們被劉明畫的餅忽悠,聽信他的話,陸續給了他約40萬元的介紹費、關係費,希望可以透過劉明的運作拿下工程專案。可直到劉明被抓獲,他們才知道,所謂的專案都是子虛烏有,劉明也根本不是什麼公司總監,只是一個文化程度不高,善於給自己樹人設、空手套白狼的騙子。

“劉明不是第一次騙人了。”倪淇耀瞭解過劉明的過去,在這次犯罪前,劉明曾因冒充國家工作人員收受他人好處被判刑,和這次一樣,當時承諾的種種到頭來都被證實只是一場空。

陳東的情況和劉明相似,不止一次以自己能力大、本領強為噱頭唬得他人相信,以為他真有本事聯絡到大公司,能以低於市場價的價格進貨。可實際上,陳東雖然有十多年的經商經驗,走的卻不是正途,沒有經驗、資源又不願認真鑽研的他結交了一批狐朋狗友,所謂經商不過是透過不正當的手段坑蒙拐騙,他也不止一次受到刑罰。

陳東的主管民警徐林峰分析過他的行騙套路,和劉明的行騙手法類似,陳東也給自己樹立了一個人設——人脈廣、搞得定。

“劉明、陳東都年逾六旬,有著年齡‘優勢’,看著很有社會閱歷的樣子,更容易讓被害人相信。而且他們都屬於“廣撒網”的型別,比如陳東認識做生意的朋友後,就會很積極地和別人套近乎,請客吃飯、安排活動,用熱情的態度讓對方放鬆警惕。”徐林峰說,在此過程中,陳東會故意頻繁打電話,營造自己生意多、朋友多的形象,同時這些“朋友”一定是三教九流都有的,這樣才更能顯得他有能力。一旦相信他們營造的人設,就有被騙的可能。

此外,陳東還會適當給被害人一些“甜頭”,比如在與被害人相處的過程中套話,力所能及地幫被害人辦成一些小事,如果沒辦成事就會把錢退回。這也是為了更多地贏得對方信任,為日後的“大目標”打基礎。

“從一開始兌現承諾,到後來辦事效率下降,再到最後事沒辦成、錢也退不出來,騙局就是這樣循序漸進的。”徐林峰分析,比如陳東最終的涉案金額就達到100萬餘元,這些錢一部分被他用來維護形象、維持“客戶關係”,另一部分則都揮霍用完了。

謊話說多了連自己都相信了,劉明和陳東服刑後都有著相似的問題——仍覺得自己高人一等,還有著省力賺大錢的想法,言行難免虛假、誇大,對監獄民警的教育管理來說是難題也是挑戰。好在,經過一系列有針對性的管理教育,如今的劉明和陳東都已經有了明顯的變化,卸下了偽裝,踏實地服刑。

“不論是壞人變老了,還是老人變壞了,我們都會根據不同情況用心地矯治,比如從榮辱觀入手結合認罪悔罪專項教育對老年詐騙服刑人員開展教育。”徐林峰說,在嚴厲打擊詐騙分子的同時,也希望大家都能提高防範意識,“經驗”有時候抵不過專業,人情有時候更容易矇蔽理智,如有合作還是要詳細瞭解對方的情況,不要迷信“資深”“資歷”“老”,更不能因為小利輕信一面之詞。

民警視角

在民警看來,騙子的確可惡,但有些騙局也不是不能避免的。無論騙子用什麼手法,只要牢牢記住,天上不會掉餡餅,這世上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在遇到所謂的“好事”時,多想幾個為什麼,冷靜下來,就能夠看清騙子的真面目。而遇到問題更不要有走旁門左道的念頭,因為這往往就會給騙子可乘之機。

同時,從老年人被騙的情況看,子女不在身邊的老人容易被小恩小惠打動,也容易被安享老年生活的口號迷惑。他們經濟富裕了,精神上卻是空虛的。因此,還是要提醒子女們多關心老人,多與老人交流。老人們也不要端著面子,平時多和子女溝通,遇到問題更應及時告訴家人。也希望社會對老人的保護措施更細緻,反詐宣傳更精準。

此外,在對陌生人提高警惕的同時,也要防止被“殺熟”,哪怕是多年的親朋好友,一旦涉及大額金錢交易等也要多留個心眼,不要貿然相信。

記者 | 徐荔

(上海法治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