響應“雙碳”戰略 泉州裝配式建築實施專案達286個

響應“雙碳”戰略 泉州裝配式建築實施專案達286個

擴大綠色建築技術應用,推動綠色建材發展已成為響應“雙碳”戰略的重要路徑。日前,記者跟隨市工信局走訪泉州裝配式建築企業時瞭解到,隨著製造技術迭代更新,新一代資訊科技融合應用,裝配式建築產業進入培育發展期,成為建築建材產業綠色化轉型升級的有力抓手。截至目前,泉州裝配式建築已實施專案達286個,總建築面積達到1016萬平方米。

自帶綠色基因裝配式建築進入培育發展期

走進中閩建研工業化建築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閩建研),記者看到,用於員工宿舍和辦公的7號樓與8號樓正加班加點施工建設中,施工現場沒有漫天揚塵,不見成堆垃圾,噪音也減少了許多。據介紹,這是兩棟裝配式建築,預先在車間內生產製造好的預製雙面疊合牆、預製疊合樓板、預製三明治牆板等各類建築構件,透過機械裝置像“搭積木”一樣組合拼接,由此兩棟大樓逐漸拔地而起。

“這兩棟大樓的裝配率為65%,達到裝配式建築一星標準。”中閩建研工業化建築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少偉介紹,實際上,裝配式建築並非新興事物,早在20世紀60年代許多西方國家就開始廣泛應用,如今已進入相對成熟、完善階段。“2013年國內開始推廣裝配式建築。這一年,國家出臺了多項指導檔案,拉開了國內裝配式建築發展的序幕。”

綠色低碳、節能降耗是裝配式建築的重要“標籤”。張少偉告訴記者,裝配式建築能夠減少水消耗和建築垃圾,由於預製構件是在車間內生產製造,用水可以迴圈利用;生產中沉澱的砂石等可以在車間內回收利用,也不會產生包膜等餘料。同時,由於是預製構件,施工現場不再需要用於澆築混凝土的木模板,按照10萬立方米來計算,可以減少2000畝左右的森林砍伐。“經過測算,相較於傳統施工作業,可減少工期20%、節省模板81%、節水36%、減少施工現場垃圾71%、減少現場粉塵50%,造價基本持平。”

引入資訊化 產品全過程質量可追溯

在中閩建研生產車間內,機械手、翻轉機、輸送料斗、混凝土分配機、側翻機、擺渡小車、碼垛機等裝置正在有條不紊地忙碌著,自動化、數字化成為該生產車間的主要特徵。據介紹,該車間於去年6月正式投產。

車間入口處預製疊合樓板成品整齊地碼放著,其中一根從混凝土中延伸出來的鋼筋上貼上著一個二維碼。“二維碼連線著後臺的資訊化系統。”張少偉告訴記者,透過微信掃描二維碼,該款產品所用砂石、水泥、鋼筋等原材料的進廠、驗收、出庫、發貨等相關資訊一目瞭然。“藉助資訊化系統,從下單開始到送到客戶手中,實現了產品全過程質量溯源。”

“我們還在不斷推進5G、自動化、數字化、智慧化等應用。”張少偉說,比如公司採用BIM技術(建築資訊模型)進行專案預製深化設計,模型整合生產、運輸及吊裝等全過程專業三維資訊,並自動生成產品構件生產圖紙,提升了專業間協同水平,減少差錯,提高了效率。

推動綠色轉型 裝配式建築產能居全省前列

統計資料顯示,全國建築行業上下游加起來的碳排放量,佔全國碳排放總量的比重超過50%。這其中,絕大多數是建材生產和建築執行過程中產生的。

據瞭解,泉州持續推動建材建築產業綠色轉型,助力綠色建材和綠色建築持續健康發展。今年,泉州出臺了《關於加快推動新型建築工業化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以加快推動泉州新型建築工業化產業發展,實現建築工業化、數字化、智慧化以及綠色低碳轉型升級。《通知》明確,提高裝配式建築佔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至2025年全市裝配式建築佔當年新建建築面積的比例須達到40%。從2022年起,總建築面積在5000平方米以上的國有投融資專案應採用裝配式建築。

11月26日,由泉州市綠色建築研究會主辦的泉州市第三屆綠色建築技術論壇暨綠建產品展示會舉行。記者獲悉,今年1—11月,全市實施裝配式建築專案69個,面積201萬平方米。專案涵蓋住宅、學校、醫養、辦公、標準化廠房等多種型別,取得良好試點示範作用。先後建成產業化基地14家,包括PC構件6家、鋼結構4家、內隔牆板4家。PC構件年設計產能約50萬立方米;鋼結構年設計產能達到20萬噸以上;內隔牆板年設計產能400萬平方米以上。裝配式建築專案規模、生產基地數量和產能等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泉州晚報記者 黃文珍 通訊員 洪進科 杜智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