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窩奶奶”朱彩萍:請不要叫我“生病的人”

新華社上海9月21日電(記者袁全)9月21日是第29個“世界阿爾茨海默病日”,就在幾天前,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主任李霞撥通了一位“老朋友”的電話:“彩萍姐姐,我想邀請你來做志願者,協助患者進行康復活動,相信你的經歷一定能幫助更多的人。”

李霞口中的“彩萍姐姐”原名朱彩萍,今年74歲,是一位有輕度認知功能損害的老人。

2020年,彩萍參與了觀察類公益節目《忘不了餐廳第二季》的錄製,在節目中,性格直率且愛打扮的彩萍收穫了很多觀眾的喜愛,因為笑起來臉頰有兩個淺淺的梨渦,她也被稱為“酒窩奶奶”。在一次節目的線下活動中,彩萍與當時身為節目組專家顧問的李霞相識。

“我喜歡叫她‘彩萍姐姐’。”在李霞眼中,彩萍的生活豐富多彩。她活潑愛笑,喜歡旅遊,有孝順的子女和非常體貼、包容她的愛人;她還是個“熱心腸”,平時在社群是志願團隊的組織者。

“酒窩奶奶”朱彩萍:請不要叫我“生病的人”

李霞(左一)與朱彩萍(右一)的合影。(受訪者供圖)

然而,儘管在節目中彩萍並未表現出明顯的症狀,但李霞發現,彩萍確實符合阿爾茨海默病發病前的風險特徵:愛忘事、情緒波動較大、有時還會說錯話……

“遺忘是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表徵,對於這樣的風險人群,要儘早介入干預。”李霞說。

2007年,上海精神衛生中心老年科開設上海首家針對認知障礙的記憶門診,在這裡,每年認知障礙相關的就診可達1。5萬人次。

李霞回憶,那時中重度的患者居多,門診裡有許多因照護病人而崩潰的家屬。有的病人不吃飯,把食物打翻在地,老伴或者子女的呵斥也不管用;有的老人過度依賴照護者,即使是上廁所也要有家人陪伴;有的子女為了照顧父母,只好把工作辭掉……無奈的言語和寸步不離的照護背後,是一個個在煎熬中苦苦支撐的家庭。

“從不太早,永不言遲。”2005年,李霞走出門診、走進社群,呼籲建立專業的認知障礙照護床位,組織培訓和提供技術指導。近些年,她走訪了50多家養老機構,足跡遍佈了近百個社群。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於2019年啟動認知障礙友好社群建設試點工作,截至2020年底,上海共啟動了77個老年認知障礙友好社群試點。預計到2022年底,這一數字將突破100個。

“酒窩奶奶”朱彩萍:請不要叫我“生病的人”

資料照片:朱彩萍(右一)照料患有阿爾茨海默病的姐姐。(受訪者供圖)

對於患病老人而言,除及時尋求專業的醫護支援之外,家庭支援和社會認同也至關重要。

出於對彩萍的關心,李霞曾詢問彩萍,是否需要進行一次PET-CT檢查,從而做出更精準的診斷。

然而,彩萍卻有些猶豫:“我不要知道我有沒有得病,過一天開心一天就好。”

對於彩萍的選擇,李霞也表示理解:因為彩萍的姐姐就是一位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多年來,彩萍對姐姐關懷備至,陪伴姐姐直至其臨終,家人的離去也讓彩萍格外介意別人說她是“生病的人”。

此後,李霞與彩萍保持線上聯絡,不時會關心一下她的生活情況,倆人偶爾還會約在咖啡館聊聊家常。這種交流讓李霞更加確信,對於在豐富的日常活動和溫暖的家庭氛圍中生活的彩萍來說,家人的支援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最好的“良藥”。

什麼是好的家庭支援和社會認同?對此李霞總結:應該理解並認同老人的行為,從細微處維護老人的自尊心。“尤其是家屬,不應強迫老人做不喜歡的事或是試圖糾正老人,有時可以放手讓老人多去與他人交流,多去與社會接觸。”

“酒窩奶奶”朱彩萍:請不要叫我“生病的人”

9月20日,一名老年志願者在記憶咖啡館為顧客製作咖啡。新華社記者 袁全 攝

9月20日晚,在結束了一天的門診工作後,李霞受邀來到浦東新區洋涇街道的綜合為老服務靈山分中心,參加一場主題日交流活動。在中心裡的“記憶咖啡館”,她欣喜地看到,幾位老年志願者正忙著為賓客製作咖啡,他們的動作雖慢,卻不失細緻和溫柔。吧檯上,一張貼著“如果你點了美式,卻送來了拿鐵,請多包涵”的提示語格外醒目。

在品嚐咖啡的間隙,李霞收到了彩萍的資訊:“謝謝您的邀請,我很願意做志願者,我正在外旅行,期待回上海與您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