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生不想當“牆頭”

文 | 毒眸

隨著《卿卿日常》熱度破萬,白敬亭迎來了他的“豐收年”。

作為內娛公認的“四大牆頭”之一,白敬亭與並列的吳磊、劉昊然和易烊千璽相比,入圈最晚,起步最低,還總是被人詬病為“綜藝咖”。然而年初的《開端》、年尾的《卿卿日常》,已經被列入他的“實績”榜單。近期他被拍到的和宋軼的戀情緋聞,也從事業和感情雙方面“打破”了觀眾的固有印象。

除了白敬亭以外,今年對於“四大牆頭”來說,都是轉折的一年:易烊千璽因為考編事件輿論口碑暴跌;吳磊迎來了拉起騰訊暑期劇集播放的《星漢燦爛》,也出現了和向涵之的戀愛緋聞(雖然在近期被向涵之否認);劉昊然的影視作品今年只上了春節檔的《四海》,和周冬雨的戀愛緋聞成了今年圍繞他最大的新聞……

觀眾對“牆頭”熱情不減,早在兩年前就拉扯出了“新四大牆頭”宋威龍、任嘉倫、許凱、胡一天。只是這屆牆頭評選質疑聲更多,粉絲的反饋也很冷淡,紛紛“抱走不約”,對“牆頭”的愛稱也敬謝不敏。

“四大牆頭”的名號迎來地震,或許是娛樂圈車輪駛向的必然。眾“牆頭”為觀眾喜聞樂見,但對鉚足勁向上攀登的小生們來說,這個名號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

“牆頭”何以為“牆頭”?

“牆頭”的反義詞,是來自於二次元圈子的“本命”——後者起源於日語的“ほんめい(HONMEI) ”,通常指最喜歡並一直喜歡的動漫角色。“本命”的定義非常嚴格,如果過兩個月就不喜歡了,就不能被算作是“本命”。

“牆頭”正相反,它所需要投入的喜歡沒有那麼熱烈,可以僅僅停留在“有好感”的程度。粉絲對某明星抱有好感,那就暫且簡單地喜歡一下,等下一個讓人心動的明星出現,又會爬到新的“牆頭”。

正因為此,能被評作“牆頭”的明星,大多是路人緣上佳的型別:他們在專業能力上不會太過差勁,又鮮少有負面輿論和亂七八糟的緋聞,拿出去講“我喜歡某某明星”時,也不會被質疑品味和丟面子。他們有足夠的大眾知名度,又因為口碑穩定,能夠讓觀眾收穫一份“永不塌房”的安心。

更何況,被算作“四大牆頭”的這四位小生,還是最討國內觀眾喜歡的、“少年感”男星的代表。

吳磊和易烊千璽,一個是童星出道,一個是養成系偶像團體出身,雖然幾乎沒演過有口皆碑的“校園男神”角色,但成長軌跡幾乎讓觀眾從小看到大;劉昊然出道作《北京愛情故事》中的角色,是討人喜歡的純情初戀,《唐人街探案》演的是“天才少年偵探”,首次出演網劇又在《最好的我們》裡,成為“很難讓人不愛”的餘淮;白敬亭在前期最有水花的兩個角色,《匆匆那年》的喬燃和《夏至未至》的陸之昂,也都是讓觀眾心疼的經典男二號形象。

小吳磊

大眾喜愛明星必然會在其外在形象上投射某種情感,而“四大牆頭”們身上寄託的,是針對“校園白月光”的幻想。

對於大部分女性觀眾來說,青春校園初戀幾乎是“百試百靈”的影視形象——比起宮廷權謀、仙俠虐戀,穿著校服打打鬧鬧的學生時代是觀眾都有過的共同經歷,對校園男神的投射,才是普世性最強的情感寄託。

也正因為要符合“校園白月光”的形象,被列入“四大牆頭”的藝人都屬於鄰家氣質,出身背景也相對親切,不是看著就和普通人相差過遠的“星二代”。同時,要當“大眾情人”,可以有CP體質,但必然不能“心有所屬”。在被評作“四大牆頭”的時候,即使是有過大熱熒幕CP的劉昊然和白敬亭,也沒有承認過任何戀情。

劉昊然校園經典《最好的我們》

而“牆頭”很難進一步發展成“流量”,既是“校園初戀”帶來的人設桎梏,也是某種時代的必然。

能帶給大眾“少年感”的男明星,必然在吸引死忠粉的荷爾蒙屬性上缺了一筆。“四大牆頭”除了1993年出生的白敬亭,剩下三人常年被網友喊作“弟弟”,與時下正流行的“X月男友”有微妙區別,很難吸引到成為流量粉絲戰鬥力核心的女友粉。

內娛傳統的流量走紅路線,是演爆款劇(尤其是偶像劇)男主之後藉此飛昇,但在“四大牆頭”的發展早期,只有劉昊然是真正踏入過這條走紅路線的,吳磊接戲的水平並不穩定,白敬亭早期機會不多,易烊千璽除了組合參演的自制劇以外也沒演過男主。即使是演過校園偶像劇男主的劉昊然,對劇集領域也只是淺嘗輒止,主要的事業重心仍然放在大銀幕。

雖然形象足夠親切鄰家,但他們的發展路線幾乎沒踏足過誕生流量的漩渦。之後易烊千璽躍升為內娛流量,也和傳統的走紅路線並不接近。

易烊千璽《少年的你》

並且,死忠屬性的流量粉絲,往往需要“偶像看重我們”“我們能幫助到偶像”這樣雙向的情感連線。但按照傳統演員的規劃和藝人自身的認知來看,經紀公司在運作時更傾向於讓演員型藝人和大眾視線保持距離,避免日常的性格人設破壞演員塑造的熒幕形象,上綜藝的頻率都會被穩定在一個相對合適的範疇。

同時,因為“牆頭”型藝人良好的大眾口碑,也少有需要粉絲慷慨激昂地維護自家愛豆名譽的場面,沒有被“虐”過的粉絲群體難以聚合,最終只能散作滿天星斗。

“牆頭”沒有用?

路人收“牆頭”收得開心,但對於被當作“牆頭”的明星來說,這或許不是一件完全的好事。

原因很簡單,粉絲將自己看作“牆頭”,就意味著沒有將其轉化為死忠粉絲。大眾口碑好固然不錯,但核心粉絲粘性不足,對比起響亮的名頭來說,總歸是有些尷尬。

今時不同往日,內娛的評判標準,在流量遊戲規則的入侵之下,已經擁有了顯著的變化。

粉絲經濟飛速發展,帶來了粉絲把握更多主導權的新玩法:光是商務代言,粉絲就會抱著“支援哥哥/姐姐”的心態購買相應的產品,哪怕不是必需品也可以贈送親友。

在這樣的玩法支援下,請來流量明星做商務代言的品牌,就可以在短期內獲得巨大的收益。相比之下,只依靠“大眾好感”的“牆頭”,就顯得背後有些單薄。

死忠粉絲的多寡和購買力高低,也在輿論場上成為了一道衡量明星是否走紅的必要門檻。

王鶴棣因為《蒼蘭訣》成為“八月男友”之後,豆瓣小組等娛樂社群首先要考察的,就是他的雜誌銷量、代言銷量是否達到了“流量”的量級,才能判定他是“真紅”還是營銷出來的“虛火”。

流量規則進一步影響到了劇集市場,即使是在當下流量已經逐漸退潮的階段,啟用流量明星演戲仍然不是一筆壞買賣。

毒眸曾經在往期文章中提到,對於片方來說採用流量明星演戲,意味著在招商和熱度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劇集產品總歸還是擁有商業屬性,而對於投資方來說,一個沒有流量的演員擔當主演的重任能否抗住整部劇,變數要比流量演員大得多。流量演員們自帶的粉絲,也會直接加入做資料、推熱搜的宣傳矩陣,省去一大筆預算。

五元文化聯合創始人馬李靈珊有一個觀點是,劇集行業對流量明星的追逐,和對大IP的追逐類似,都是為了“控制變數”——因為大IP已經經過了一次網文市場的初步篩選,流量明星也同樣。換言之,用流量演員不一定讓劇火,但至少能交出一份“保底”的成績單。

反觀“牆頭”型藝人,他們佔到的優勢只有“大眾好感”,而不是“觀眾對其演技的認可”,也就是說在沒有流量優勢的情況下,多數“牆頭”型藝人很難單靠這份好感吸引觀眾來看劇。一位曾經採用過某位“牆頭”型藝人的導演就對毒眸透露,團隊選擇他,最初是指望他能為劇集帶帶流量,結果等劇播出才發現該藝人並不能“扛劇”。

最終的結果就是,更多的商家、平臺、片方,直觀感受到了流量明星帶來的滾滾紅利,自然會把資源向其傾斜。即使一個藝人沒能到全國知名的地步,也沒有拿得出手的作品,但粉絲數量夠多,就可以擁有更優質的演藝資源和更高階的商務代言。在過去最興盛的流量時代,從韓國回來的鹿晗等人就藉此迅速在內娛站穩了腳跟,TFBOYS也因為粉絲力量龐大在大眾面前有了存在感。

TFBOYS|TFBOYS組合微博

因此,近年來走紅的小生們總歸要抓住機會,躍升到“流量”的層面,只做一個單純的“牆頭”,經紀公司不滿足,粉絲也並不滿意。“四大牆頭”在今年紛紛退位,遲遲沒有後來者補位,是國民級的“牆頭”藝人後繼無人,也是大家的“胃口”變得更大了。

不過,在流量逐漸退潮的當下,品牌和劇集對藝人的需求,或許仍有轉向的空間。

一位品牌方相關人士告訴毒眸,在品牌選擇代言人時,流量和帶貨能力不一定會放在第一位考慮,對於原本就不愁銷售量的品牌來說,更需要合作的明星有知名度,且口碑平穩、不要曝出負面輿情。更何況近年來藝人口碑爆雷事件頻頻發生,將策略從單純依賴某一流量明星帶動銷量,改而投入內容營銷、靠產品打出一片天的品牌,也不在少數。

大眾對“牆頭”的熱情依然不減,只是對藝人要求的底層邏輯沒有改變:因為作品走紅,也不會因為花邊和法制新聞“塌房”,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