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襲制”的縣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縣令不換

百年王朝,千年世家,這是唐朝之前,古代封建歷史社會的一部分真實寫照。很多人對此保持懷疑態度,畢竟王朝和世家的體量,似乎不在一個等級。

可實際上,曾經存在於我國曆史上的“世襲制”縣令家族,卻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他們掌管地方600年時間,任憑朝代更迭,縣令卻絲毫不受影響。

“世襲制”的縣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縣令不換

世襲制的縣令家族

“縣令”

一詞,最早出現於秦國統一六國之後。彼時秦相

李斯

確立

郡縣制

,地方官員的名稱也確定了下來。

從此,每個縣都會有縣令來掌管地方治安。百姓的生產、生活、稅收等等,都有縣令負責向上級彙報。當某個縣中出現了相關案件,縣令也要負責第一時間進行解決。

不過國家對地方縣令的考核,倒是和人們想象的有一定出入。縣令表現得好不好,不是有關百姓的案件辦的好不好,而是當地應該儘可能少有案件發生。

“世襲制”的縣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縣令不換

倘若真有了刑事案件,即便官組織人手在極端時間內破了案,也會對自己的“績效”構成影響。

縱然是百姓自身的錯誤,類似於知府一樣的上級官員,也會認為這是縣令沒有教導好百姓,所以才導致這類事件發生。從某種角度來說,完全算得上無妄之災。

當然,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期間,縣令的稱呼雖然沒怎麼發生過變化,但縣令的實際權力,以及管理範圍大小,卻會因時代的不同發生變化。

“世襲制”的縣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縣令不換

這些變化大概兩三百年一次,可歷史上卻有一家族,擔任一方水土父母官超過六百多年。無論王朝如何變動,這個地方的縣令永遠出自同一個家族。

後人疑惑,家族的影響力再大,總不至於保證每一個朝代的君王,都能容忍。萬一縣令家族,暗中蓄養精銳勢力,最終形成國中之國,豈不是十分荒唐的一件事情。

分明是皇帝給予並認可的權力,最終又要皇帝出面平叛解決相關問題,豈不是自找不痛快?

“世襲制”的縣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縣令不換

事實上,這個家族之所以能夠淡然的世襲縣令數百年,原因就在於這一家族的祖先,便是被稱為萬世師表的

孔聖人

。這一家族,也被人們稱為

“孔子家族”

世襲的原因

孔子出面,相信大家就能理解,為什麼各個朝代的君王會給予家族相應的權力。

首先,孔子本人的名氣實在太大,漢朝大儒

董仲舒

,讓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前還好。儒學儘管有一定影響力,但還不至於影響全國。

可自董仲舒將儒學再一次發揚光大,後世統治者就一直以儒學治理國家。就連科舉制度考核的內容,也都包含了一部分儒學的總結分析。

“世襲制”的縣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縣令不換

甚至部分統治者為了紀念孔子,還專門挑選黃道吉日親自供奉。皇帝對孔子的恭敬到了如此地步,給予他的家族一些優待,並沒有什麼問題。

其次,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大都有個共同的認知,也就是外來人去孔子家鄉當縣令,管理孔子後人,這是對孔子的不尊重。

更何況真有外來人士,有勇氣去孔子家族所在地當縣令?可能性並不大。

“世襲制”的縣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縣令不換

皇帝認為孔子本人萬世之師,優秀至此,其後人也絕不會差到哪裡去。普通人以縣令的身份去管理,未免有些“關公面前耍大刀”的意味。

老百姓則比較單純,哪怕沒有讀過書的人也知道孔子對世界的影響力。在老百姓心裡,孔子是不折不扣的聖人。那麼聖人的家族能讓外人插手管理嗎?顯然不能。

最後,則是皇帝們希望透過對孔子後人的禮遇,向讀書人表明自己的敬重,維護自身統治。

“世襲制”的縣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縣令不換

看,孔子那麼優秀,所以他的後人一直內部管理家族,“我”(某個皇帝)根本不會多說什麼。要是天下間哪位讀書人能夠取得相同的成就,同樣如此。

雖說這個要求可能沒什麼人能夠做到,但至少能讓讀書人對皇帝的統治表示認可。有了讀書人的幫助,管理天下自然更加簡單。

因此,自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後,山東曲阜雖然屬於中書省,應該由皇帝直接管轄,但為了彰顯孔子家族的特殊以及讀書人的榮譽,皇帝親自下令

賦予孔子家族特權

“世襲制”的縣令家族:掌管地方600年,朝代更迭但縣令不換

等到後來孔子家族每一屆縣令更換的時候,只需要讓皇帝知曉,並透過皇帝的准許即可。

而這一傳統從元朝開始,貫穿明朝和清朝,一直到北洋軍閥時期才終於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