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煙臺非遺 | 太祖長拳的“所城印記”

探訪煙臺非遺 | 太祖長拳的“所城印記”

孫守義與學生參加煙臺武術節

探訪煙臺非遺 | 太祖長拳的“所城印記”

新海陽小學武術隊成立

探訪煙臺非遺 | 太祖長拳的“所城印記”

孫守義

探訪煙臺非遺 | 太祖長拳的“所城印記”

糾正動作

探訪煙臺非遺 | 太祖長拳的“所城印記”

細心指導

探訪煙臺非遺 | 太祖長拳的“所城印記”

年輕時的孫守義

探訪煙臺非遺 | 太祖長拳的“所城印記”

校園武術隊活動

策劃統籌/鄭昕 文字/YMG全媒體記者 楊春娜

馬步、踢腿、衝拳……11月11日下午,孫守義來到芝罘區青年路小學,為孩子們帶來一堂精彩的武術課。聽著孩子們響亮的口號聲,孫守義說自己彷彿穿越回了60多年前的所城,彷彿看到他和師兄正跟著師父學習太祖長拳的一招一式……

孫守義今年77歲,13歲拜解令元為師學習太祖長拳,1972年師父過世後,劉松山以兄代師傳授孫守義太祖長拳及各種器械。近年來,孫守義走進學校義務教學,向孩子們傳授太祖長拳,增強孩子們的身體素質,傳承中國武術文化。

經過半個多世紀歲月的洗禮,當年習武的毛頭小夥變成了耄耋老人,但對武術的那份熱愛之情卻始終不變。

歷經百年,太祖長拳經久不衰

記者見到孫守義時,他正在為孩子們授課。孫守義雖然已頭髮花白,但一招一式仍可見功底。

“太祖長拳拳理明,根基實,剛柔相濟,行拳動步,以氣催力,不動如羊,動如猛虎,同時還注重手眼身法的訓練。”說起太祖長拳來,不善言辭的孫守義卻是滔滔不絕,他邊演示邊講解:“手起如風,眼似電,腰似鑽,腿似箭。主要手法為刁、採、勾、掛、挑、砍、攔、纏、掃、彈、封、撞等,主要腿法有踢、踹、蹬、掃、頂、勾等。躥蹦跳躍,閃轉騰挪,講究的是步法紮實,穩健靈活,攻中有防,防中有攻,手步相隨,招招連環。”

孫守義告訴記者,太祖長拳相傳為宋太祖趙匡胤所創,源遠流長經久不衰。老煙臺街流傳的太祖長拳為李榮德所傳,至今已有140餘年。

太祖長拳主要套路有彈腿、太祖拳、六步拳、小虎巖、四路奔打、六角(家)式十字捶、翻五捶、夜戰八方、六十捶、三聖拳、羅漢拳、黑虎捶、插捶,以及“八式”站樁功法、七十二擒拿功法、鷹爪功法;器械有丈八槍(大槍)、張飛三義槍、太祖棍、盤龍棍、燕青刀、六合刀、達摩劍、虎頭雙鉤、春秋大刀、雙刀、雙蛇鏜、鴛鴦鏟、流星錘、十節九龍鞭;對練招式有對打連七捶、連五掌、三節棍進槍、單刀柺子進槍、槍對棍、空手奪朴刀、大梢子進槍等。

19世紀80年代初,李榮德在煙臺收徒教授彈腿,他也被稱為“彈腿長拳李榮德”。後經幾代人的傳承與發展,這套拳法博採眾家所長得到了進一步發展。

如今,傳承百年的太祖長拳在煙臺武術界擁有了一席之地,並且不斷髮揚光大。

習武學藝,所城內外皆回憶

秋日的所城裡,穿梭在樹影婆娑中,青磚黛瓦彷彿在訴說著當年的武林故事:南門外,一位意氣風發的少年,總是準時出現在晨光中,苦練太祖長拳的一招一式。

這位少年,便是孫守義習武的領路人——劉許厚。

劉許厚為所城裡劉家後人,又名劉松山,1934年出生,2012年因病去世。所城劉家是芝罘歷史故事中和研究所城歷史繞不開的話題,也是煙臺武術界繞不開的話題。

明朝正德年間,劉傳奉旨調奇山所千戶鎮守沿海,在所城裡紮根。所城劉家祖上世代有習武的習慣,劉許厚的父親劉欲忠也是一位武林高手。劉許厚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從小便對武術有著極大興趣。1946年,劉許厚在父親劉欲忠的帶領下,拜太祖長拳解令元為師,學習太祖長拳、散打、擒拿及各種武術器械。

機緣巧合,孫守義13歲習武時,遇到了劉許厚。“當時我師兄劉許厚是南山路小學的老師,我經常跟著他學習武術。”孫守義告訴記者,師兄住在所城裡南門外,因此,大家經常聚集於此跟師兄練習武術。記憶中的所城裡武術社眾多,大家互相切磋,友好交流,扶危濟困,一股武術正氣在各門派之間流轉。

“我13歲的時候,師兄在南山路小學組織部分高年級學生傳授太祖長拳及國家規定初級乙級槍刀棍劍拳,我經常去學,十分感興趣。”孫守義回憶道,師兄有著非常豐富的教學經驗,他1952年從事教育工作,1984年前一直擔任武術裁判員,為市體校輸送多名武術隊員。

有一次,劉許厚帶著孫守義和同學們來到師父解令元的武術社,正式拜入解令元門下。“我父親是後來才知道這件事的,但是他十分支援。”他說。跟大家印象中的武術老師不同,解令元很和藹,很少發火,除了傳授武術之外,還經常教徒弟們做人的道理,告訴他們習武之人要有俠義之情。

百家爭鳴,太祖長拳煙臺生根

據孫守義介紹,解令元的師父即為煙臺太祖長拳傳入者李榮德。李榮德為河北滄州人,曾在北京一家鏢局做鏢師。一年春夏之交,李榮德與20多名鏢師同行,每人護送一輛車。中午時,李榮德坐在鏢車上犯困打盹,忽然感覺一股冷風吹來。李榮德立即警覺,他俯身跳下鏢車,發現此時車隊已經被圍,其餘鏢師很快折損了一大半,李榮德意識到這是遭遇了劫匪的埋伏。李榮德眼見寡不敵眾,只好且戰且走,可是劫匪在身後卻緊追不捨。李榮德身上帶了7把飛鏢,甩出6把,均擊中了劫匪,這才得以逃命,後來輾轉至煙臺。清朝光緒九年(1883年),李榮德在老煙臺面市街開設拳坊,此後他在煙臺傳授太祖長拳近40年,培養了不少武術名家。

那是一個煙臺武術文化“百家爭鳴”的年代。就太祖長拳來說,同一時期,所城劉家還有另一位武術名家——劉文厚。1904年,劉文厚在所城出生,他年少時受家風薰陶,酷愛武術。7歲拜紀忠德為師學習太祖長拳、螳螂拳等,特別擅長馬叉。劉文厚的弟子眾多,其中有佘世珍、王偉榮等人,劉文厚的兩個兒子劉萬益、劉萬超,孫子劉世軍也都承襲家學,可謂是武術世家。由此可見,當時所城的武術之風十分興盛,正是有了諸多善於博取眾長的武術各個流派的傳人,所城裡武術文化不斷得以完善,底蘊更加深厚。

“所城內外的武術社眾多,大家時常切磋交流。雖然過去50多年了,但在我腦海裡大家一起習武的場景還很清晰,閉上眼睛還能回憶起武館的擺設,師兄弟們壓腿的情景。”孫守義拿著一張老照片告訴記者,那一段時光,註定了他與武術一生的緣分。

走進校園,老拳師“桃李滿天下”

習武6年後,孫守義參軍到了部隊。“那時候經常跟喜歡武術的戰友切磋,還上臺表演過。”孫守義告訴記者,憑藉著對武術的熱情,他一度還入選了文藝宣傳隊。

離開部隊後,孫守義回到煙臺工作。“每年的大年初一,我都會與師兄弟們一起到師父家拜年。”他說,師父去世之後,師兄弟們也經常坐在一起,切磋武藝,討論太祖長拳的傳承。

在孫守義看來,武術的傳承要從下一代抓起。為此,2015年9月1日,孫守義被芝罘區新海陽小學聘為武術教練員,為8個班級教授太祖長拳,就這樣“新海陽小學武術隊”成立了。孫守義教得認真,孩子們練得更認真。2016年,“新海陽小學武術隊”部分隊員參加了當年的煙臺國際武術節,獲得了團體第一名。此後他們每年都參賽,次次都獲得好名次。2022年,孫守義又來到芝罘區青年路小學教授孩子武術。

在採訪過程中,不斷有社群、學校、家長給孫守義打來電話,他都很耐心地仔細解答。在他看來,中華武術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推進武術進校園,不僅能進一步弘揚武術文化,還能培養孩子們積極、勇敢、充實、樂觀、健康向上的人生態度和強健的體魄。

因此,在授課中,孫守義不單單教孩子們壓腿、踢腿、站勢、腹部訓練等基本功,還把武術精神傳授給每一個孩子,讓他們成為武術的傳播者。“武術教育對培育和弘揚民族精神、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具有積極的作用,希望煙臺武術能走進更多的校園,我也會盡我所能,為中華武術文化的傳承做出應有的貢獻。”孫守義說。

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有著悠久歷史的太祖長拳在煙臺不斷髮揚光大,已成為煙臺武術屆不可小覷的中堅力量,而“所城印記”也深深印刻在太祖長拳的基因裡,代代流傳。

本版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2022年11月18日《煙臺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