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打奶奶,媽媽讓他罰站,卻被奶奶說“我願意”

以前不理解“隔輩親”這個詞,因為是女孩的緣故,小時候不得爺爺奶奶的喜愛。所以旁人說起“隔輩親”,覺得他們有些誇張。可是真的經歷過,才知道所言非虛,“隔輩親”真的太可怕。

孩子打奶奶,媽媽讓他罰站,卻被奶奶說“我願意”

育兒路上的家庭小故事

晚飯後,讓婆婆陪著兒子玩耍,趁著空隙趕緊整理家務。沒多久,聽到了“啪”的一聲,特別響亮。接下來,便是婆婆的聲音:

乖孫子,你怎麼能打奶奶呢?

這樣是不對的。

原來玩耍過程中,4歲的兒子不滿意,直接上手打了奶奶。看著他動手打人的行為,著實有些生氣,想讓他認識到錯誤,所以就讓他面壁思過。初衷很簡單:就是希望孩子不要隨便打人,併為他的錯誤付出“代價”。

孩子打奶奶,媽媽讓他罰站,卻被奶奶說“我願意”

誰能想到,婆婆直接來一句:

我願意讓孩子打,你別懲罰他了。

聽到婆婆這句話,當時都驚呆了,這就是所謂的“隔輩親”嗎?明明孩子做錯了事情,還要替他們找各種藉口,這哪裡是愛啊?

生活中,很多家庭都在上演這樣的事情,這也是為何家庭矛盾頻繁發生,且孩子越來越驕縱的直接原因。都說兩代人的育兒觀念不同,年輕父母主張科學育兒,老一輩主張傳統育兒。

孩子打奶奶,媽媽讓他罰站,卻被奶奶說“我願意”

可問題的關鍵是:

老人不是傳統育兒,而是過度的寵溺和放縱。在他們眼中,一個“小”字概括了所有,孩子所有的錯誤,都可以被理解。甚至,老人還會縱容他們犯錯,一點都不考慮背後的危害性。

老人,為何總是過度寵溺孩子?

年輕父母很不理解,自己小時候被父母各種教育,輕則語言教育,重則棍棒伺候。總之,哪怕是很小的錯誤,都會被父母教育。

不誇張地說:

很多年輕父母小時候,都曾經生出過“叛逃”的想法。

孩子打奶奶,媽媽讓他罰站,卻被奶奶說“我願意”

可為何到了孫子這裡,父母卻好像變了一個人,再也沒有曾經的嚴厲。說到底,還是因為老人年齡大了,他們的心態發生了很大變化,只是單純享受和孩子在一起的快樂,絲毫不考慮嬌慣帶來的危害。

都說“老小孩”,父母的年齡越大,心態反而越幼稚。他們沒有年輕時的精力,也不願花心思去教育孩子,反倒更享受父慈子孝的畫面。甚至,還會因為溺愛孩子,和年輕父母發生爭執和矛盾。

孩子打奶奶,媽媽讓他罰站,卻被奶奶說“我願意”

育兒觀念不同,如何跟老人和睦共處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爺爺奶奶的隔輩寵溺,容易使他們染上更多惡習,滋生自私、任性等壞習慣;而不和睦的家庭氛圍,也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產生叛逆、膽怯的心理。

總而言之,為了孩子能有更好的未來,年輕父母和爺爺奶奶,都應該各自學習。最起碼,不要當著孩子的面爭吵,給他提供相對和諧的生活環境。因為爭吵,真的會影響孩子的安全感,影響他的心理。

孩子打奶奶,媽媽讓他罰站,卻被奶奶說“我願意”

1、家庭成員分工明確

不管是老人還是父母,大家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既然目標一致,那大家可以坐下來商討,相信總能找到最好的方法。特別推薦“分塊管理”,家庭成員各司其職,分塊照顧孩子,一定可以減少摩擦。

比如,奶奶負責吃飯、穿衣方面;爺爺負責接送上下學工作;爸爸負責日常的體育活動;媽媽負責睡前的親子閱讀。總而言之,分工明確的帶娃方式,對孩子和家庭關係都很好。

孩子打奶奶,媽媽讓他罰站,卻被奶奶說“我願意”

2、和老人提前溝通

聰明的父母,一定會和老人溝通,而不是遇到問題時爭執。因為成年人都知道,爭執和吵鬧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消耗親情。抽個時間,好老人認真的談談,他們愛孩子,自然也願意做出改變。

尤其是原則性的錯誤,一定不能偏袒孩子,這是最基本的。就像打人這件事,奶奶也知道孫子打人是不對的,但是想到他會被罰站,又心疼地制止。到頭來,孩子反而覺得無所謂,反正犯錯也有人撐腰。

溫馨提醒:

很重要的一點,請記得告訴老人,教育孩子的時候,請他們一定不要插手。不管內心有多不願意,也不能上前制止,更不能訓斥年輕父母,這是家庭育兒的原則問題。

孩子打奶奶,媽媽讓他罰站,卻被奶奶說“我願意”

寫在最後:

其實想想,老人能有壞心思呢?他們只是想用自己的方式愛孩子。只不過,老人的思想有些陳舊,他們“護犢子”的心情太強烈,以至於忘記了是非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