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人”對簿公堂,民生信託為何急於與泛海系“切割”?

曾經的泛海系左手擁抱地產,右手纜入金融,風頭無兩。然而資本無序擴張之下,債務高企積重難返,讓泛海系不得不走上販賣資產的道路。其諸多資產中,民生證券尤為慘烈。在母公司的拖累之下,大量產品暴雷,訴訟纏身,這或將直接影響公司引入戰投。在此背景下,民生信託或急於與泛海系“切割”,透過引入戰投化解危機。

“自家人”對簿公堂,民生信託為何急於與泛海系“切割”?

泛海控股再次站上被告席。

12月2日,泛海控股釋出公告稱,民生信託以合同糾紛為由起訴大連泰嘉投資有限公司(簡稱“大連泰嘉”)、泛海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深圳市泛海置業有限公司等在內的7家公司。

一串被告人之中,就包括民生信託的大股東泛海控股。據企查查顯示,民生信託的第一大股東為武漢中央商務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武漢中央商務區”),持股比例為76。76%。泛海控股持股89。2%,為武漢中央商務區的第一大股東。

自家人“對簿公堂”,也將利潤鉅虧、債務危機嚴峻的泛海控股再次推至聚光燈下。作為泛海系核心上市公司之一的泛海控股,同時也折射著是個泛海系的現狀,曾經的千億“泛海系”正在不斷“墜落”。

在泛海系的拖累之下,如今的民生信託面臨大量的法律訴訟和產品暴雷,這或是民生信託頻頻站在泛海系的對立面的核心原因。

從某種程度上看,為了透過引入外部投資者自救,與泛海進行“切割”民生信託勢在必行。

“自家人”屢屢對薄公堂

民生信託與泛海控股正上演一出“自家人明算賬”的大戲。

12月2日,泛海控股公告稱,民生信託以合同糾紛為由起訴7家公司,其中正包括民生信託大股東泛海控股。

事情還要從2020年講起,彼時武漢時澤購買泛海控股子公司武漢中央商務區的子公司武漢中心大廈開發投資有限公司持有的武漢中心專案寫字樓部分資產(6層-30層),合同簽訂後武漢時澤支付部分購房款合計2。89億元。而武漢時澤股東大連泰嘉及民生信託產生相關合同履行爭議,於是民生信託向北京金融法院提起訴訟。

民生信託與泛海控股發生糾葛已不是首次。

據泛海控股公告稱,2020年以來,其陸續發行“20泛控01”、“20泛海01”和“20泛海02”,民生信託作為其發行信託計劃的受託人,購買上述債券,合計本金為19。84億元。

但由於泛海控股旗下多隻債券發生實質性違約及展期,今年4月,民生信託便將泛海控股、中國泛海、盧志強告上法庭,要求提前清償債券本息、行使股權質押權,並要求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不止是作為原告,民生信託也常被列為被告。

據泛海控股公告稱,截至10月26日,除已披露過的訴訟、仲裁案件外,公司及公司控股子公司連續12個月內累計訴訟、仲裁涉案金額合計8。07億元,佔公司最近一期經審計淨資產的13。95%。

其中單筆涉案金額1千萬元(含)及以上17起案件中有16起均來自於民生信託,訴訟/仲裁型別均為營業信託糾紛。

而這一眾案件的背後直指民生信託多款產品暴雷,其中一些產品的底層資產與泛海控股脫不開關係。

“至信828號”便是典型案例,據公開資料顯示,該產品的底層資產主要為泛海控股旗下武漢中央商務區(部分)專案和武漢中心大廈。

除此之外,民生信託還曾淪為股東的“提款機”。以暴雷的匯豐3號產品為例,中國銀保監會北京監管局調查意見書顯示,民生信託透過繞道非關聯方將該產品信託資金用於其股東或用於認購股東方發行的債券,規模合計16。58億元。

分道揚鑣的背後

條條線索指向民生信託所處的形勢不容樂觀,大股東泛海控股難辭其咎。要想“轉危為安”,民生信託首先或是要與泛海系“切割”,透過引入戰投化解危機。

泛海控股2020年半年報中,曾透露出民生信託的引戰動向。據半年報顯示,2020年上半年內,就民生信託等子公司的引戰事項,公司已接洽多家意向投資者,與部分投資者的洽商較為深入,爭取儘快達成合作共識。

直至2020年末,泛海控股再度表示,包括民生信託在內的金融子公司引戰工作或對外轉讓工作亦在積極推動中,並取得不同程度進展。

時隔一年後,民生信託迎來新股東。去年8月10日,據北京銀保監管局顯示,同意武漢中央商務區將其持有的民生信託5。9455%股權轉讓至洋河股份。

此次交易完成後,武漢中央商務區的持股比例由82.7%降至76.76%,洋河股份拿下民生信託第四大股東之位。

與民生信託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民生證券引入戰投的過程則較為順利,據企查查顯示,泛海控股對其持股比例已降至31.03%。

將時間撥回2020年4月,彼時15名投資者斥資25億元參與民生證券的增資擴股,認購股份共計18。37億股。此次交易完成後,泛海控股的持股比例由原來的87。65%降低至73。59%。

時隔半年後,包括上海張江(集團)有限公司在內的22家投資者斥資42。3億元共受讓民生證券31。07億股股份,佔民生證券目前總股本的27。12%。此次股份轉讓完成後,泛海控股對民生證券的持股比例再度降至約44。52%。

泛海控股拋售民生證券股權仍在繼續,去年1月21日,泛海控股向上海灃泉峪轉讓民生證券13。49%股權,此後泛海控股對民生證券的持股比例降至31。03%。由於持股比例的不斷下降,民生證券也不再納入泛海控股的合併報表範圍。

即便如此,民生證券還是因泛海控股遭遇股權凍結。

去年7月,煙臺山高弘灝投資中心(有限合夥)以合同糾紛為由將泛海控股及其控股子公司瀋陽泛海告上法庭,隨後濟南中院將泛海控股所持民生證券35億股凍結。

在大筆股權被凍結之際,民生證券的股權交易也受到一定影響。去年7月,泛海控股擬向武漢金控出售民生證券不低於總股數20%的股份。

僅隔兩個月,此次股權交易便“告吹”,武漢金控正式終止民生證券的收購工作。

今年6月13日晚,據泛海控股釋出公告稱,公司持有的民生證券31。03%股權被北京金融法院凍結,凍結期限為三年。

民生證券的教訓,或給民生信託敲響警鐘——如今的泛海系如一顆顆隱雷環繞其身,要想將戰投安全引入,其必須要與泛海系切割,規避潛在風險。

泛海系的崛起與湮滅

泛海控股正一步步透過“變賣家當”自救,而這背後體現的是其債臺高築。

據公司三季報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泛海控股總負債同比增加0.45%至969.03億元。其中流動負債為864.5億元,而貨幣資金僅有27.07億元。

事實上,泛海系早已“危機四伏”,金融板塊不再具有“鈔能力”,房地產業務一波三折。

金融板塊方面,以信託業務為例,據公司年報資料顯示,自2019年該業務營收不斷下降,從23。4億元逐年大幅驟降至2021年的-28。13億元;證券業務營收同比增速放緩,2019-2021年的同比增幅分別為91。82%、44。95%、-20。11%;保險行業也無例外,該業務營收在連續兩年同比大增後,2021年僅同比增長9。07%。

房地產業務自2019年以來營收不斷下滑,從28。06億元逐年下滑至2020年的21。4億元。不過,2021年該業務營收同比大增291。8%至83。6億元。

在此背景下,泛海控股連續兩年大幅虧損,據年報資料顯示,2020-2021年的歸屬淨利潤分別為-46.22億元、-112.5億元。今年上半年也無例外,淨虧損為22.4億元。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泛海系困境重重的背後離不開先前的大舉擴張。

事情的起源還要從2014年講起,當時依靠地產起家的盧志強決定向金融行業進軍,打造“金融全牌照”的金控集團成為其轉型的核心目標。

其首先將券商牌照“攬入懷中”。2014年4月,民生證券近15。9億股股份被泛海控股接盤,合計佔民生證券股權比例近73%。緊接著其又透過增資的方式,再度擴大持股比例,穩定在當時的87。65%。

泛海控股自然不滿足與此,其在2015年又盯上保險牌照。彼時旗下武漢中央商務區出資10。2億元受讓民安保險(亞太財險的前身)原股東所持51%的股份,這也意味著泛海控股一舉坐上民安保險控股股東之位。

一年時間後,泛海透過再次收購民生信託,一舉拿下控股權。此時武漢中央商務區收購中國泛海持有的民生信託59。65%股權,收購價格為27。3億元。疊加先前泛海控股透過浙江泛海持有民生信託25%股權,合計持有84。65%。與此同時,泛海控股透過子公司再度增資民生信託,交易完成後合計持有民生信託約93。42%股權。

短短三年時間,泛海控股便囊括保險、信託、券商牌照,一時間風光無限,公司業績達到巔峰。據公司年報資料顯示,2016年實現營收為246.71億元,同比增長79%;歸母淨利潤超31億元,同比增長37.9%。

然而如今的泛海系深陷漩渦之中,金融版圖不斷收縮,金融業務佔營收的比重從2019年的77%逐步下降至2021年的僅超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