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距離《流浪地球2》裡的技術還差多遠?

中國現在距離《流浪地球2》裡的技術還差多遠?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星海情報局 (ID:junwu2333),作者:老局長,頭圖來自:《流浪地球2》劇照

昨天去看了《流浪地球2》,整個人激動得不行,今天打算專門寫篇文章來嘮嘮《流浪地球2》裡的一些東西。

說實話,雖然《流浪地球2》是一部科幻電影,但其實裡面很多裝備早就已經有了對應的現實版本——我在看電影的過程中好幾次都會心一笑:“這不就是XXX麼。”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目前中國距離《流浪地球2》裡的工業水平還差多遠。

為了方便討論,我把《流浪地球》系列電影裡出現的技術分為三類:

近期可以實現的:已經使用或可以透過技術升級改造實現的。

拼死可以實現的:不計成本,可以在50年內實現。

幾乎不可能實現的:不論投入多少,100年內都沒希望實現的。

一、近期可以實現的技術

電影裡顯露出來的各種裝備,其中有不少是我們可以快速實現甚至已經批次使用的。這些裝備包括:輔助裝置、部分計算機裝置、部分武器裝備。

首先是輔助裝置,這些裝置在電影裡的專屬鏡頭不算多,絕大多數都是充當一個背景道具的作用。但這恰恰就體現出了《流浪地球2》的優秀——在現實中,像UEG這樣的超級組織,它的麾下絕對不可能只有戰鬥人員和武器裝備,一定也有數量龐大的輔助人員和輔助裝備。電影裡把這些輔助機械作為背景,很大程度上也為整個電影增加了不少細節性的真實感。

而事實上,電影裡的很多工程機械都是徐工集團已經量產的成熟產品。

其次就是計算機裝置。相比起《流浪地球1》,《流浪地球2》裡計算機的戲份大幅度增加,劉德華扮演的圖恆宇整條故事線都在圍繞計算機展開。只不過這裡的計算機分成了兩類,第一類是550系列量子計算機,第二類則是部署在“未來航天中心”裡的那些計算機。

雖然第一類的量子計算機距離我們還很遙遠,但第二類的計算機已經是觸手可及的現實了。

中國現在距離《流浪地球2》裡的技術還差多遠?

圖片來源:《流浪地球2》

電影裡航天中心裡那一閃而過的計算機陣列,其實就是中科曙光還沒有面世的“缸式”浸沒液冷計算機。在現實中,隨著時代的發展,對算力的需求早已暴漲,很多廠商的資料中心也都是液冷式的——阿里雲的“麒麟”資料中心就是把伺服器全部都浸泡在特殊的冷卻液之中。

中國現在距離《流浪地球2》裡的技術還差多遠?

圖片來源:《流浪地球2》

再一個就是垂直起降版本的J-20。電影裡的垂直起降J-20顯然已經變成了一種類似武裝直升機的東西——開場時候劉培強和他師傅張鵬直接在街道廢墟里起飛了,可見這東西對於起降場所完全不挑。

現實中,J-20顯然還沒有垂直起降的功能,美國的F-35倒是早就已經實現了垂直起降。我估計,這種垂直起降的J-20應該就是在地球危機來臨之際,全人類彼此合作而誕生的產品——UEG應該是看中了J-20龐大機體帶來的長航程和載彈量,然後把F-35的垂直起降技術移植在了J-20身上。

中國現在距離《流浪地球2》裡的技術還差多遠?

圖片來源:《流浪地球2》

換句話說,中國目前在技術上完全有能力設計、製造出垂直起降的J-20——但問題又來了:這樣做真的值得嗎?

二、拼死可以實現的技術

不過,《流浪地球2》畢竟是一部科幻片,如果只有那些短期之內就能實現的科技,科幻的感覺就會下降一大截——還好,電影裡有不少技術是我們目前技術水平還很難實現的,包括但不限於:550系列量子計算機、數字生命……這些技術的研究,各國都還在探索階段,大家都只有一些“萌芽”式的進展。

不過,如果人類不計成本地對這些技術進行研發,在50年內應當還是可以發生重大突破的。

先說一下量子計算機,電影裡的550系列量子計算機既可以輔助行星發動機的工程建設,還可以進行組網協調運轉,根據第一部裡“春節12響”的設定,它還有程式設計功能——這些特徵說明,“流浪地球”設定裡的量子計算機已經屬於“通用量子計算機”了,除了原理不同之外,功能上或許和傳統計算機一模一樣。

目前來看,我們距離這個目標還很遙遠。事實上,不論是谷歌還是中科大,全球對量子計算的研究都還在非常初級的階段——連模擬機都算不上。谷歌雖然造出了“狐尾松”量子晶片,但必須在超低溫下才能使用,而且非常容易受到干擾出錯。

中科大潘建偉院士的團隊,雖然成功做出了可以在常溫下使用的光量子計算機,但與其說這是個“計算機”,不如說只是一個“計算裝置”。

不論中美,目前的人類只能說是走上了量子計算機的發展路線,大約只能相當於人類剛剛解鎖了“三極體”技術的1906年。電影裡的量子計算機還沒有完成小型化,量產化的550系列計算機也是一個大箱子的尺寸,這大約可以對標傳統計算機在70年代的水平。

這兩者相比,我個人推算,我們距離成熟的通用量子計算機最快也有70年的時間。

因此,我認為:如果我們可以不計成本地對量子計算機進行投入,那麼50年內大機率是可以看到相應成果的。

三、幾乎不可能實現的技術

《流浪地球2》裡最具有科幻感覺的東西有三個:一個是能推動地球運轉的行星發動機;一個是太空電梯;一個是能保留住人類意識的“數字生命”。兩個硬體一個軟體,在我看來,這三個技術都是100年內人類幾乎不可能實現的。

先說“行星發動機”,《流浪地球》系列基本上都在圍繞“行星發動機”而展開:

第一部裡,韓子昂開卡車給發動機運燃料,韓朵朵開全服廣播給發動機搖人。第二部裡,吳京扮演的劉培強運核彈給罷工的月球發動機擦屁股,劉德華扮演的圖恆宇是負責操作550A量子計算機的程式設計師——550A就是為了輔助發動機建設而存在的。

“行星發動機”這個設定真的很牛,但很可惜,它幾乎不可能實現。

“行星發動機”的本質是可控的重核聚變——也就是把石頭裡的矽、氧等“重原子”進行核聚變,從而產生強大的能量。鑑於人類現在連最輕量級的“氫核聚變”都還處於一個“永遠還剩50年”的狀態,實現“行星發動機”那樣超大規模的重核聚變的確是一個過於遙遠而不可及的目標。

有一句話很有名:你無法想象一個你沒見過的東西。

1865年儒勒·凡爾納寫出《從地球到月球》的時候,他老人家的計劃是用大炮把人射到月球上去。為什麼凡爾納不考慮火箭呢?因為“火箭之父”、提出“逃逸速度”理論的齊奧爾科夫斯基當時還是個8歲的娃娃,還在俄羅斯農村玩泥巴呢。

即便是像大劉這樣頂級的科幻作家,在創作的時候也必然是會受到現實約束的——行星發動機的設定雖然非常牛,但這個東西和把人射上月球的大炮一樣,都是基於作者認知而誕生但幾乎無法實現的東西——凡爾納瞭解大炮的原理,但能把人射上月亮的大炮至今都難以造出,大劉瞭解核聚變的原理,但能實現“燒石頭”的行星發動機以目前人類的技術進步水平估計100年都造不出來。

然後是“太空電梯”,雖然我真的很喜歡這個東西,開場那個太空電梯的場景看的我熱血沸騰、極度震撼,但問題是這東西真的很難變成現實——電影裡的設定是9萬公里高的電梯——我就想知道是什麼樣的材料才能做到這種水平啊?

再說“數字生命”。“數字生命”這個概念已經不新鮮了,1985年人類就已經完成了對秀麗隱杆線蟲神經迴路的測繪,1993年就已經實現了部分程度上的模擬模擬,2004年之後已經可以模擬完整的神經系統、肌肉系統甚至是模擬它和環境的互動。

看上去似乎進展不錯,但這些其實並不能令人滿意——我們至今對於這種微生物的神經元連線如何產生複雜行為缺少理解。

而人類大腦的複雜程度相比微生物又何止複雜數萬倍?

因此,我並不認為電影裡的2058年就能實現“數字生命”。

四、《流浪地球2》的技術性觀後感

看完《流浪地球2》,我感覺這個電影起碼可以殺進全球前十名的科幻片名單,因為它不論是特效、劇情、立意都達到了國產電影乃至世界科幻電影能達到的頂級高度。

溢美之詞,不必多說,我今天主要想聊一些技術上的觀後感:總體的一個感覺是,在無人機械和算力建設上,我們已經在朝著電影描述的那個方向發展了。

首先想到的是“傳統產業的資訊化升級”——550系列計算機的使命就是幫助人類加快行星發動機工程的假設——在超級算力的統籌下,人類利用無人車、無人機、無人飛船、機器人來建設超級工程。

而現實中,中國其實已經在這條路上了。無人港口早已不是新聞,從廈門遠海碼頭開始,中國已經建成了10座自動化的集裝箱碼頭,還有7座正在建設中,規模位列世界第一位。技術層面上,5G技術帶來的高效率通訊和L4級別的無人集裝箱運輸車帶來的是成本的大幅下降,一輛無人集裝箱運輸車能取代3~4個司機的工作。

下一步,就是無人工程機械了。2019年7月,美國的CAT公開了無人駕駛的液壓挖掘機,同一年,日本小松也開始了人工智慧工程機械的驗證。中國企業也不落後,同樣拿出了非常有競爭力的產品。徐工、中聯、三一、柳工都有自己的無人工程機械產品。

第二個想到的就是“算力”——電影裡用的是量子計算機,但現實中我們短期內肯定是指望不上了,還是要用傳統計算機。目前中國算力的建設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一梯隊,2021年的資料來看,中美兩國分別佔了全球31%/36%的算力,是當之無愧的“算力大國”——電影裡的三個根伺服器分別位於北京、杜勒斯、東京——看來導演團隊是真的懂算力的,背後肯定請了相關專家。

最後,科幻作品,尤其是電影,其實能給製造業帶來意想不到的“禮物”。對《流浪地球2》,知乎上有個特別有意思的評論,大致意思是:只要你給我看巨構、看機器人、看無人機大戰、看爆炸、看大型機器,我就會買票——男性的思維有時候就是這麼簡單。

想當年《變形金剛》火熱的時候,大家印象最深的東西除了擎天柱和大黃蜂,剩下的就是利勃海爾的那個巨型礦山挖掘機。

設想一下,如果一部國產科幻電影,特別是一個能在全球市場上走紅的國產科幻電影裡展示出了中國某個公司生產的超級機器,哪怕現實中並沒有這麼誇張,這個電影的品牌塑造能力也必然將吊打無數廣告。

尾聲

看完《流浪地球2》,我發了個朋友圈。大概的意思是說:《流浪地球2》成功跳出了好萊塢的套路,整個電影非常有中國味道,中國人不喜歡那種張揚的美國英雄,中國人喜歡的是悲情的犧牲精神和殉道者。和我們之前看到的所有美式科幻片都不同,因為它從基調上來說就是一個非常中國的故事——因為也只有我們這個5000年綿延不絕的文明才會有信心去執行一個需要花費2500年的任務。

《流浪地球2》拍出來了,除了電影工業上的成就,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中國工業的整體成就——中國如果沒有工業化,如果不能在現實中拿出J-20、無人機、超級計算機等等先進“黑科技”,電影雖然也不會差,但肯定是沒有那種自豪感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星海情報局 (ID:junwu2333),作者:老局長

如對本稿件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絡tougao@huxiu。com

End

想漲知識 關注虎嗅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