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令陸隴其之為民請命減賦役——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37)

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三十七)

千古一令陸隴其之(一)為民請命減賦役

文/崔金山 蒐集整理

千古一令陸隴其之為民請命減賦役——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37)

靈壽縣從有歷史記載的西晉建興四年(316)縣令範廣開始,一直到清朝宣統四年(1912)知縣袁澍茲結束,一共產生了147位縣令、縣尹或知縣。這147位縣官,或多或少都給靈壽做出了一定貢獻。但要說貢獻最大,靈壽老百姓最為稱頌,在中國歷史上最為有名,當數清朝康熙年間知縣陸隴其。他的仕途並不顯耀,身後卻倍受褒揚,清史有傳,曾被清廷譽為“天下第一清廉”,“本朝理學儒臣第一”,甚至成為清代“以名臣從祀孔子廟”的三個代表之一,靈壽百姓在縣城和慈峪鎮為他建祠,行唐民眾為他每年到衛水河剷土,阜平一陸姓人家為他建墳守墳,堪稱靈壽建縣2000多年來第一縣令。

陸隴其(1630年—1692年),原名龍其,字稼書,浙江平湖人,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康熙十四年(1675年)四月授嘉定(今屬上海)知縣,康熙十七年(1678年)因父喪而歸鄉,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十一月授直隸靈壽縣知縣,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調任京官。

(一)為民請命減賦役

陸隴其出生於浙江平湖,第一個任職的地方是浙江嘉定,都是中國最富饒的地方。剛進靈壽,看到縣內廬舍淍蔽,土地貧瘠,人煙稀少,市井蕭條,榆樹全都剝皮露骨,百姓“鵠面鳩形”,心裡感到無比震驚,想不到天下還有如此貧窮的地方,頓時生出了惻隱之情。從到任開始,便四出尋訪當地老一點的原住民,多方詢查鄉情民困。才得知,原來靈壽因為兵禍不久,又恰巧剛經歷一場地震,天災一個接一個,而賦役卻不減反增,再加上當官的不體恤民情,致使農民不堪重負,終年辛苦也難得一飽,逃亡餓死之事不斷髮生。陸隴其瞭解到這一實情,心中越感到自己責任重大,矢志力解靈壽人民的困苦。

減田賦。康熙十五年(1676),朝廷採納御史劉安國的建議,定了一項法令,凡地方官隱瞞耕地畝數者,一律罰俸降職;凡查出30頃以上耕地者,一律錄功升官。靈壽知縣即以自報不糾、隱地治罪的律條佈告全縣,老百姓害怕了,先後將苦心墾出的荒地沙嶺自報上去,甘願納糧。到陸隴其來靈壽的康熙二十二年(1683),全縣耕地增至94285畝,比康熙十年(1671)增加5762畝。由於連年水災,沖毀或沙壓了大片河邊耕地,官府卻不給減輕田賦,大大加重了農民負擔。但耕地數目並不是縣裡可以決定的,增加朝廷歡迎,要核減卻很難,必須從縣到府再到省再到戶部一級一級進行核准。況且,減田賦就是減皇糧,對百姓來說是好事,對朝廷卻是割肉,而對縣官來說,也只有壞處,沒有一丁點好處。這也是歷任縣官不願意管這件事的原因。陸隴其為了靈壽百姓豁了出來,不怕上司屢屢駁回,再三再四據實呈報並邀請上司到靈壽實地查勘,甚至不辭勞苦親自到撫院和京城,百般懇請,終於獲得上司支援,為靈壽減免了一些水衝沙壓耕地,並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開始,連續減免多年,使靈壽百姓多次受到減免田賦的恩惠。

免灰車。在清朝的時候,朝廷下詔要求一些北方的縣派一些車輛往北京運送石灰。靈壽縣小,也要常年派5輛車,一車的費用大概有六七百兩白銀。為免除這一勞役,陸隴其從上任第二年二月開始,不怕上司訓斥,三上《請免灰車疏》,情懇辭切,終於感動撫臺,暫以其他縣代替靈壽赴北京運灰的車役,解除全縣一大多年的禍害。康熙二十五年(1686),經撫院轉奏,康熙帝批准陸隴其的建議,允許各縣可以在京城附近僱車代役,從而也解除了各州縣一大負擔。

千古一令陸隴其之為民請命減賦役——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37)

拖稅役。古時農民種田,要根據地畝數上繳夏稅和秋稅,而且官府春天收夏稅,夏天收秋稅,農民只能靠借貸繳稅。為使農民少受借貸的盤剝,陸隴其自擔風險,故意延遲上交稅賦,夏稅一定等到麥收後上交,秋稅等到年末上交。雖然因為延誤期限多次受到上司斥責,但卻省去了全縣百姓一年千萬的利息。

還有一年,兵部議定,要直隸各州縣將大量的芻豆軍草運往塞北。由於路遠險難,沒有一條通暢的水路和土路,全憑農民肩挑揹負,如果不派人去的話,要按照“一擔一束”計算,每個勞役要出十幾兩銀子,真把全縣百姓愁壞了。陸隴其安慰大家:“都不要怕,我去面請上司,或許能稍微緩緩。如果再不行,最後再派人帶錢到當地購買,可以節省一半以上的錢。”就在這個時候,催交檄文一個又一個下達,其他縣官急忙催促農民起運,只有陸隴其不動聲色。結果,沒有幾天,皇上下詔停止運送。鄰縣由於先行動,各花費了千兩銀子,只有靈壽百姓分文不失。本縣和鄰縣百姓都誇陸隴其仁明和神機妙算,訊息從近及遠,還震動了朝廷。

減壯丁。由於靈壽連年遭災,百姓死亡逃亡很多,但由於一些縣官不負責任,縣裡的壯丁也不予登出,也成為百姓一大負擔。康熙二十五年(1686),皇上下詔各州縣編審丁役。陸隴其詳查細審,實事求是,將新增之丁如數補上,同時將過去多次積累下來虛報的1556名丁額全部減了下來。上司不依,他就親自去交涉,並將自順治十四年(1657)以來歷次編審的虛假情況和資料,以及本次調查的詳情,寫出《編審詳文》,連同新造花名冊一併呈送撫院。最後,經撫院查驗無誤後,才減去了缺額壯丁,從而結束了幾十年多出的丁役。

千古一令陸隴其之為民請命減賦役——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37)

在靈壽流傳下來的民間故事中,有一則關於陸隴其為百姓爭取減免賦役的故事。說是康熙要陪同皇太后上五臺山拜佛進香,下詔修一條通行大道,正好透過靈壽縣境。沿途各州縣一見詔命,誰敢怠慢,急命百姓日夜趕修。唯有靈壽知縣陸隴其按部就班照常處理公務,修路的事提也不提。其實他心裡早有了主意。不久,康熙帝啟動全副鑾駕,浩浩蕩蕩出發了。他見一路都是清水灑街,新土墊路,地方官恭敬接駕,眾百姓爭相觀睹,好不得意!可是進入靈壽縣境,既看不到新修皇道,又不見修路民役,也沒有官員迎駕,大為惱火,剛想呼叫隨從去問罪,竟見前面一老翁頭頂破草帽,身披補丁衣,腰別旱菸袋,褲管挽過膝,趕著一條瘦黃牛,拉著半車土,正停在不遠的地方往路上卸土。命人喊過來,老翁跪在龍輦前口稱萬歲。皇上一看正是知縣陸隴其,便厲聲大喝:“為什麼不派人修皇道?”陸公剛要開口,忽聽鳳輦幃帳內傳出太后的聲音:“皇兒息怒,不要忘記我們是為什麼才來到這裡的。”這話正是陸公早已想到的,所以才敢違旨不修皇道。一聽太后發話,心裡更加踏實了。於是不慌不忙詳細回奏了靈壽人民的貧苦慘狀,最後說:“眼下正是青黃不接之際,老百姓餓得連路也走不動,只好我自己來修。”皇上、太后聽了,很受感動,因此沒有責罪,反而大大褒揚,並下詔“全免當年全縣賦役,調撥糧食賑濟。”實際上,康熙帝確實來過一次靈壽,也確實是從靈壽路過去五臺山,還在靈壽北關小住兩日,但康熙帝來靈壽是在康熙七年(1668),那時陸隴其還在老家正準備考進士呢!

千古一令陸隴其之為民請命減賦役——你可能不瞭解的靈壽(37)

靈壽還有一個民間故事,說是陸隴其在靈壽的時候,為了消除松陽河水患,組織百姓修建了一道河堤。到年底的時候,陸隴其上奏朝廷,說今年靈壽建設了一個大型水利工程,上至萬里,下至同下,應該免去靈壽全年的賦役。上司一看,靈壽修了一個一萬里的工程,這可了不得,趕快免了賦役吧!卻不知松陽河的發源地叫萬里村。儘管這兩個故事只是一個傳說,但也正說明了陸公在靈壽普通百姓心中的位置。

一位縣官,能夠為了百姓的福祉屢次抗爭而不怕得罪上司,靈壽歷史上能有幾人?恐怕中國歷史上也不多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