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秋江待渡圖》軸,元,盛懋作,紙本,墨筆,縱112。5釐米,橫46。3釐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是圖以兩段式深遠構圖法畫近樹繁茂,遠山起伏,中間澄江如練,蘆雁驚飛,風吹樹杪,一派清秋氣氛。岸上一年老儒者攜書童坐地待渡,江中一舟載客搖櫓而來,意境清幽。畫法略近董源,用筆疏簡尖硬,是盛氏代表佳作。

盛懋〔公元13-14世紀〕[元],字子昭,浙江嘉興人,與吳鎮為鄉鄰,生卒年不詳。父盛洪(字文裕),善畫,名臻工巧。盛懋繼承家學,山水、人物、花鳥俱精。始學陳琳,後宗趙孟頫法,善畫山水、人物和花鳥。傳世作品有《溪山清夏圖》軸、《秋舸清嘯圖》軸、《秋林高士圖》軸等。運筆精勁,佈置邃密,峰巒渾厚,林木豐茂。後世對其繪畫評價褒貶不一,評者謂“精絕有餘,特過於巧”,但其獨特的院體與文人畫兩者相容的繪畫風格,在元代畫壇獨樹一幟。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對於盛懋的繪畫褒貶不一,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當時社會對於文人畫追捧和對於畫工繪畫貶低。《中國美術史》就曾指出對盛懋繪畫品評褒貶不一的原因:“盛懋是個多產且多才多藝的大師,他既擅長與文人‘墨戲’相近的簡率、天真之作,又能作構圖繁密、筆法精細的鉅作。可以想象,這種風格上的多樣與其資助者趣味和境況的不同有關,這說明他是一位能夠滿足各類要求的畫家。但這種才藝得不到文人畫家的賞識,在他們看來,從事專業繪畫是一種賤業。”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同時盛懋也積極主動地向文人畫家學習,在追求文人畫家畫風之外,但他保留院體畫家工整細緻的畫風,將水墨山水與青綠山水相結合,設色淡而薄,保留墨線。用工筆法刻畫建築、漁船、人物,工整細緻,但在畫面整體氣勢上向文人山水畫傾斜,筆墨運用變化多端,逐步重視筆墨、氣韻、意境,刻畫山石時,用筆靈活多變,中鋒、側鋒交叉使用,乾溼濃淡結合,努力追求書法用筆。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盛懋將文人畫溫雅清逸的情趣融入到精整週密的結構佈局之中,創造了一種新的風格樣式。這種獨特的相容院體與文人畫的繪畫特色有意無意地契合了當時普通百姓的審美趣味,為他贏得聲譽的同時,也為後人所詬病。認為其繪畫不如文人畫“雅”。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繪畫究竟是雅還是俗,這是一個很難界定的事情。陳高華《元代畫家史料》中認為:“封建時代的研究者,常以‘雅’、‘俗’來區分文人畫和畫工繪畫,用以貶低畫工的作品。其實,所謂‘俗’,不過是說明畫工的作品,比起文人畫來,有較強烈的生活氣息,因而也就容易為一般人民群眾所喜愛罷了。這也正反映出兩者社會地位的差別,我們今天決不能再沿襲這種標準,不能無批評地吹捧所謂‘文人畫’,而應實事求是地分析各類畫家的創作特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此圖是一幅為人祝壽的作品。圖繪一株古松,幾乎佔據了整個畫面,上端枝幹下垂,松針細勁,樹下繪山坡秀石,溪水流淌,襯以荊棘,無背景。畫法工穩,筆墨蒼勁渾厚,隱隱透露出剛猛之氣魄,又不乏水墨滋潤灑脫之風神。圖中松樹畫法頗具特色,用淡墨皴染樹幹,濃墨點苔,從而增加了其厚重感與樹皮的質感。松針則用細筆濃墨畫出,筆法挺勁,筆勢爽利尖峭,既有南宋院體風格的遺意,又有自己工寫相兼的獨特處理方法,別具一格。坡石以水墨暈染為主,濃墨點苔,皴擦並用,意態生動。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

元代名家盛懋作品雅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