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網友“沸騰”的中國晶片產能到底如何?|陳經

讓網友“沸騰”的中國晶片產能到底如何?|陳經

關注風雲之聲

提升思維層次

導讀

對中國來說,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晶片產能都是遠遠不足的,需要大幅提升佔比。

【文/陳經】

一.華為“晶片疊加”是怎麼回事?

上週末,愛國畫家@烏合麒麟 因為一個轉發,被嘲“什麼都不懂瞎沸騰”上了熱搜。

事情的核心在於對“國產14nm晶片是否有望在明年實現量產”的質疑,加之@烏合麒麟 轉發的博主@菊廠影業Fans 對相關新聞的評論時,稱兩個14奈米晶片“疊加最佳化可以比肩7nm效能”,“功耗和熱度不錯”,相關言論被嘲“兩杯50度的水,倒在一起成了100度”。

實際上,關於華為海思專利晶片疊加,所謂“兩個14nm晶片實現7nm晶片”,其實是加速資料流的處理。

讓網友“沸騰”的中國晶片產能到底如何?|陳經

這個專利本身就是說一些同步訊號,看著沒什麼,但就不知道想幹什麼,十分晦澀難懂。一些人就說是兩晶片疊加,就扯出了兩個14nm晶片疊加加速後等於一個7nm晶片的說法,跳躍太大。

這個專利或者說架構,和CPU效能沒有關係,每個晶片還是一樣的。7nm的晶片效能強於14nm是肯定的。但是關鍵在於,晶片或者CPU在系統中應用時,已經不再是整體效能代表,代表性能的變成了資料處理能力。

例如我們用手機時,一般任務都不卡的,但是要同時瀏覽多圖、重新整理資訊流等涉及大量資料的任務時,手機就顯出區別了。資料處理完,就如同一堆資料流過晶片,流得快速流暢,手機表現就好。單個晶片效能好有助於資料流速高,但是最終還是需要看整體表現。例如一些圖形任務需要用GPU加速。

兩個晶片疊加,訊號同步,就能一起來緊密配合處理資料流。一般邏輯任務不需要這個,也不用加速。但是資料流處理,經常是可以並行加速的。等於一股水流分成兩股來處理,整體流速就加快了。

資料流不能亂,就需要同步好來處理。理想情況下,一個數據量大小為T的大資料包有節奏地流過一個晶片,處理時間為t;這個雙晶片疊加的架構中,資料包就會有節奏地流過兩個晶片,每個處理T/2資料量,用的時間是t/2。這樣資料流處理速度就加快了,節奏不亂處理也是正確的。

這個架構是對這類資料流很有效,用到手機上應該會有加速的感覺。但是這並不是說兩個14nm晶片效能就等於一個7nm晶片了,很多工是沒法加速的。具體體驗如何很難說,收益能不能抵消代價需要評估。

二.“國產14nm晶片明年量產”?

“國產14nm晶片明年量產”訊息剛出來,6月23日我就分析了,什麼是“國產14nm晶片”。所有生產裝置全部國產是不可能的,不符合技術規律。感覺可能是媒體發的初稿對於“國產晶片”的理解出了問題,搞出一個“沸騰了”的大訊息,讓人以為100%國產的14奈米晶片很快就能量產了(或至少相關的國產光刻機行了)。

讓網友“沸騰”的中國晶片產能到底如何?|陳經

文章發出來後,專家本人或者有關部門發現輿論理解不太對,就修改了內容,刪去了專家關於“國產14nm晶片明年量產”的內容,這是嚴謹的,確實不應該高調,也不符合技術規律。這也說明晶片知識比較專門,容易出理解問題。

讓網友“沸騰”的中國晶片產能到底如何?|陳經

讓網友“沸騰”的中國晶片產能到底如何?|陳經

實際應該是介紹中芯國際搞的去美化產線的進展。這和很多人以為的“所有裝置都是自研的國產晶片”,差距極大。實際光刻機等關鍵裝置和材料還是需要外購,就像國產大飛機。國產替代有很大進展,但要完整支援產線還要好幾年。

所以正確的口徑應該是,“晶片國產化快速發展”、“是100%國產晶片的起點”,而不是100%國產晶片已經快有了。這種量產的產線作用是,國產化不斷進步比例不斷上升,而不是已經全部國產化了。用5年時間實現100%國產就不錯了,3年就是奇蹟。

為什麼不可能很快全國產化?其實業界很多人都說過,晶片生產各種裝置多得很,國產裝置份額極小。短期內全部裝置都換成國產沒法搞,肯定是逐步換,有先有後,基礎好容易突破的先替代,難的後替代。不可能忽然一下就從幾乎沒有,到全部都替代好了。

中芯國際要搭去美化驗證線,也不可能激進地進行全國產的規劃,肯定是引入部分條件成熟的國產裝置,先保證2022年底除錯量產成功。成功了,再從這個起點逐漸加多國產裝置,哪裡不對,也能回退除錯。一起全部國產裝置,出錯了也不知道怎麼調。

三.中國晶片產能到底有多少?

那麼,大家關心的中國晶片產能到底有多少?這裡用資料說話,可以看出情況確實不容樂觀。

2020年中國晶片產量2613億塊,全球10015億塊。進口5435億塊,出口2598億塊(指晶片直接出口,放在電子產品中出口的不算)。這麼看,中國晶片產量按數量計,超過全球四分之一,好像還不錯,但這是錯覺。

中國這個2613億塊,很多是封裝測試後的產出。2019年中國封裝測試產能2420億塊,是我國積體電路行業四大領域中市場份額佔比最高,技術差距最小的。封測、設計、製造、裝置,我國行業地位依次遞減。晶片製造裝置份額只有6%差距極大,封測市場份額有20%以上還將大幅增長。行業龍頭長電科技市場份額約10%,是中國所有晶片企業裡全球市場佔比最高的。

封測難度相對較低(也是高科技),不是晶片生產瓶頸。我國大量封測包裝出的晶片成品,其實是進口進來的經過光刻加工的半成品加蓋加引腳,就和以前的電子產品組裝類似,不應該算有效晶片產能。這種晶片封測完之後又得出口,其實相當於賺一個加工費。當然是很有技術含量的高階加工,越多越好,但一般不當成重要的晶片產能資料。

讓網友“沸騰”的中國晶片產能到底如何?|陳經

比較合理約定俗成的晶片產出佔比的統計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看晶片設計公司是哪個國家的。設計出來生產方式有兩種,自己設計自己生產的IDM方式,以及純設計讓別人代工的Fabless模式。美國佔比約50%,2018年中國大陸純設計佔比約13%。這個方法還是比較合理的,晶片生產完是歸設計晶片的公司,能代表實力。

中國晶片設計銷售額在以每年20%-25%的高速增長,2015年全球佔比還只有6%。晶片設計就是搞軟體和軟硬體結合除錯為主,中國企業能快速學會。但是,從華為海思設計了晶片卻無法生產來看,這個統計方法被美國破壞了,關鍵變成了晶片製造。

另一種統計晶片產能的辦法,就是看晶片晶圓光刻加工工廠的產能。這是晶片製造最關鍵的環節,很有道理。晶圓主要是12寸和8寸直徑的,這個是英寸,8寸約200毫米,還有6寸4寸的比較落後可忽略。12寸晶圓面積約相當於8寸的2。25倍,就這樣折算成“8寸晶圓等效產能”。然後看每個月能加工多少萬片8寸晶圓。

例如我國有22家實體單位(可能是一個集團的,如中芯國際就有6家,不包括外資企業)已有或將要有12寸晶圓廠,已有總產能是每月38。9萬片12寸晶圓。還有22家實體已有或將有8寸晶圓廠,目前產能是每月74萬片8寸晶圓。我國企業總的晶圓等效產能就是每月:38。9*2。25+74=161。5萬片,單位為8寸晶圓。

這個是什麼水平?韓國三星一家,晶圓等效產能就有每月310萬片,全球佔比14。7%。也就是說,我國所有企業加一起也只有三星的一半多點,全球佔比7。6%。這其實是非常低的,所以中國才要進口那麼多晶片和光刻好的半成品。

中國還引進了四家大的晶片製造外企,西安三星、無錫海力士、南京臺積電、大連INTEL,別的就小多了。加上外企在中國的等效晶圓產能,中國晶片產能佔比就是13。9%。這個份額還算有點基礎了,但是比起中國的晶片用量遠遠不足。

讓網友“沸騰”的中國晶片產能到底如何?|陳經

晶片產能堆積不容易,哪怕未來幾年我國企業等效晶圓產能翻倍,加上外企全球佔比也沒法超過20%,遠遠不夠。所以對中國來說,將來很長的一段時間,晶片產能都是遠遠不足的,需要大幅提升佔比。

關於世界上的晶片產能過剩,這是歷史上多次發生的,一會過剩一會短缺,不能當做長期決策依據。中國決策已經定了,就是不管世界上短缺還是過剩,中國都要狠狠擴大產能。過剩了,新廠子產品賣不出價可能賠錢,但這不叫事,頂過去不是問題,中國總能等到短缺的時候一把回本。這都是不需要爭論的,晶片產能的戰略意義已經遠遠高於一時的過剩或者短缺,中國產能佔比這麼少,加產能就一定沒錯,在戰略層面中國產能就是極度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