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傻了三國演義非歷史,借箭非草船黃蓋未捱打,火燒赤壁沒東風!

說到三國,相信很多人都能想到一兩個著名的戰例。比如讓曹操損失慘重的赤壁之戰,比如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再比如空城計等等。

不知道你有沒有意識到一個殘酷的現實:很多人因為讀了《三國演義》而錯把三國演義當成了真正的歷史,導致真正的歷史反倒很少被人熟知。那麼今天,筆者就帶領大家重審三國那段歷史,看《三國演義》都撒了什麼慌。

別傻了三國演義非歷史,借箭非草船黃蓋未捱打,火燒赤壁沒東風!

草船借箭非草船,更非諸葛亮。這完全是“借”來的故事。

真實的歷史上,諸葛亮並沒有過“草船借箭”這樣的壯舉,首先,三國演義裡面顯示在孫劉聯合時,聯軍缺少弓箭,這個前提就很不成立。連作戰最基礎的弓箭都如此短缺,還說什麼抗曹?在《三國志·吳主傳》中記載,公元213建安八十年的時候,切記,此時赤壁之戰已經過去了五年。在這一年,曹操大舉進攻孫吳,迎戰的孫權意外演繹了“草船借箭”。

這天乘船的並非諸葛亮而是孫權,因為江面有薄霧,生性多疑的曹操怕孫權有詐不敢盲目迎戰,遂令軍隊弓弩射之。孫權戰船一側很快落滿弓箭而發生側偏,孫權無奈心生一計,下令戰船調轉船頭讓另一面受箭,待船身平衡後才離開江面。

所以,草船借箭並非真實歷史,而是《三國演義》為了提升諸葛亮的“神人”人設而故意“借”來的故事。

別傻了三國演義非歷史,借箭非草船黃蓋未捱打,火燒赤壁沒東風!

周瑜打黃蓋,完全虛構。

“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然觀操軍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

《三國志·周瑜傳》中這樣記載,黃蓋向周瑜建議可以火燒曹軍艦船。事實上,曹軍戰船並沒有用鎖鏈相連,而是首位銜接用木板釘在一起。面對數倍於自己的曹軍,孫劉聯軍已經無計可施,再這樣的情況下,黃蓋提出火攻,絕對是大功一件。

而為了讓曹操上當,《三國演義》中完美借鑑了人物性格,借曹操多疑才有了黃蓋詐降被打得皮開肉綻的說法。其實,現實中黃蓋並未被打,《江表傳》中記載,黃蓋投降是“英雄識時務”的選擇,江東六郡兵力不足,孫權周瑜頑抗乃是“執迷不悟”,黃蓋是為了避免同歸於盡才選擇了投降。

曹操雖然多疑,但更懂人性。黃蓋此時投降本就是合情合理,一來實力懸殊已經是不爭的實施,為難前自保人之本性。另外,黃蓋做過孫堅的部下,論資排輩比周瑜那小子還老,黃蓋不甘屈居人下也是正常。還有一點原因十分微妙,多年來前來投降曹操的人太多,曹操已經覺得投降自己是人心所向,精神上已經沒有了“懷疑動機”。

別傻了三國演義非歷史,借箭非草船黃蓋未捱打,火燒赤壁沒東風!

借東風是迷信,真實的赤壁並不需要東風。

三國東吳的萬震撰寫過一本明教《南州異物志》的“知識類書記”,其中《太平御覽·卷七七一》詳細記錄了翻船技術。其中就有“其四帆不正前向”的描述。也就是說,在當時的情況下,黃蓋靠近曹軍的“火攻船”並非必須沿特定的方向開進,只要有側向風就能達起到效果。至於當時為什麼選擇火攻,你真的以為憑周瑜黃蓋這種水上戰爭經驗極其豐富的名將,會不知道當時時節的風向能不能進行火攻?

別傻了三國演義非歷史,借箭非草船黃蓋未捱打,火燒赤壁沒東風!

不得不說《三國演義》的確是本好書,但請讀者朋友們謹記,三國不是正史而是小說。小說需要藝術加工需要情節設定來提升人物形象,所以我們當然可以讀三國品三國,但請一定切記,不要把《三國演義》當成真正的歷史,而對真實的歷史選擇漠視。

那麼,你知道《三國演義》中還有什麼是虛構的小說情節?評論區留言一起討論吧。

再現真實歷史,探析歷史真相,歡迎關注叭叭叭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