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塗山大會,誅殺防風式,暴屍三天,分九州,鑄九鼎

禹伐三苗的勝利,是夏王朝誕生的前奏曲。在人類歷史發展程序中,一種新制度的建立並非一帆風順的,通常會受到舊勢力的阻礙,傳統思想、習慣勢力總是要在各方面頑強地表現出來,尤其是在社會大變革中,新舊勢力的鬥爭也總是透過各種不同的方式反映出來。我國的奴隸制度就是在氏族、部落間的聯合兼併戰爭中發展建立起來的,夏代國家也是在氏族、部落間的聯合與兼併戰爭中發展建立起來的。

帝舜在位33年時,已經53歲高齡了,正式將禹推薦給上天,把天子位禪讓給禹。禹堅辭不就,舜就讓他先代自己處理政務。

15年以後,舜在南巡中逝世。

關於舜巡守和死的地方,在古書中有一種記載,認為舜巡守是“禹逼舜”,也就是說,是禹把舜逼跑了的;認為舜是“卒於鳴條”,鳴條在今河南封丘東。這有一種可能是指的以舜為首的有虞氏部落和以禹為首的夏族勢力壯大後發生矛盾,起了分化,一部分南遷,一部分東遷,後來在兼併中也融合到華夏族中,成為夏王朝的國民了。

舜出外巡守時,除率領軍隊外,還將他的兩個妻子——娥皇、女英帶上了,巡守的路線由北向南,一路上停停走走,跨過長江來到蒼梧山區(今湖南寧遠南部),終因年紀太老,病死在蒼梧,葬在九疑。這裡就是後來叫做零陵的地方,在現在湖南寧遠縣的東南部。

神話中“二妃淚灑斑竹”的故事,就敘述了舜南巡的事。故事說,舜帶著娥皇、女英“二妃”南巡到了湘水邊,二妃見湘江兩岸長滿了青青的竹子,非常喜歡,於是舜就把她倆留在湘江邊上等候他,然後自己領軍繼續向南巡守。但到了第三年,舜走到蒼梧就得病死了,凶信傳到在湘水邊上等候他的娥皇、女英那裡,“二妃”沿著湘江撫竹慟哭,哭得眼中流出鮮血,血淚灑在青竹上,留下痕跡,最後淚也哭幹了,就雙雙跳入湘江中。後人為了紀念舜和娥皇、女英,在九疑修建了舜廟,在湘江邊上修建了二妃廟,叫做黃陵廟,把湘江邊上生長的竹子叫“湘妃竹”,把生長在洞庭湖和湘江流域的一種竹皮帶有斑點的竹子,叫做“斑竹”,認為那是娥皇、女英的血淚所染。

舜死後,禹按照華夏部落聯盟的傳統,為他舉行了祭奠,辦理喪事,守孝三年。當時,禹的勢力已經很大,但他還是按照部落聯盟的傳統,表示讓位給舜的兒子商均。而禹回老根據地陽城去了。但天下的諸侯都避開商均去朝見禹(和舜帝的經歷如出一轍)。在諸侯的擁戴下,於是禹正式即天子位,以安(今山西夏縣)為都城,國號夏。夏王朝就這樣誕生了。

當了天子的禹更加勤奮地為萬民謀利,誠懇地招攬士人,廣泛地聽取民眾的意見。有一次,他出門看見一個罪人,竟下車問候並哭了起來。隨從說:“罪人幹了壞事,你何必可憐他!”帝禹說:“堯舜的時候,人們都和堯舜同心同德。現在我當天子,人心卻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儀狄造了酒,帝禹喝了以後感到味道很醇美,就給儀狄下命令,要他停止造酒,說:“酒這東西,喝多了會醉,醉了就誤事以後還是少造為妙。”他還告誡子孫,最好不要喝酒。可是,大概是酒的滋味太誘惑人了,後人把他的告誡早丟諸腦後。400年後,禹王的後代夏桀就在宮中造了一個很大的酒池,大得足以在裡頭划槳駛船。夏桀醉得連國事也不再理會,最終誤了大事,把禹王留給後代的江山丟到了酒池裡。

為了紀念這次盛會,大禹指派昆吾部落鑄鼎。昆吾部落是當時以製陶、青銅冶鑄見長的部落。部落裡有許多能工巧匠。接受任務後,昆吾部落便與熟悉天下地理的專家太章和豎亥等設計圖樣,然後製造模具,把進貢的青銅澆鑄成九尊鼎。後人稱其為“九鼎”或“九鼎圖”。

九個大鼎,象徵夏統治下的九州島,大禹將華夏大地濃縮在九鼎之上!上面有名山大川,有奇草異獸……大禹的意思也許是:把九州島各自有特點的地理、物產分別鑄造在九尊鼎上,看著九鼎上的高山大川、珍禽異獸、特色物產,就如同把夏王朝的天下盡收眼底。九鼎影象拿破崙的凱旋門一樣,象徵著大禹威臨天下的權勢,象徵著其非凡的文治武功。因此九鼎圖成為夏王朝的鎮國之寶。以後數代帝王都把九鼎圖視為王權的象徵,認為奪得了九鼎就擁有了天下。

夏王朝滅亡後,商王朝儲存著九鼎圖;商王朝滅亡後,周王朝珍藏著九鼎圖;後來,秦國從周王朝奪得了九鼎圖;在秦國和鄭國交戰中,鼎淪沒於泗水彭城下,從此失蹤。

秦始皇經過彭城的時候,“齋戒禱祠”,命令千人下泗水打撈九鼎,沒有結果。公元前599年,楚莊王北伐時,曾向周定王的使者王孫滿打聽周王室的九鼎的輕重大小。王孫滿說:“如今周朝雖然衰敗,但天命未盡,鼎之輕重,還是不可問啊!”以後,人們就把“問鼎”視為覬覦王權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