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今天(3日),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舉行。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授予兩位科學家:一位是我國著名飛機設計大師、飛機空氣動力設計奠基人、航空戰略科學家

顧誦芬

,另一位是國際核能領域的著名學者、戰略科學家

王大中

△影片丨顧誦芬和王大中得知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後接受採訪

顧誦芬:為了祖國的藍天

提起殲教-1、殲-8、殲-8Ⅱ,軍事迷們都不陌生。這幾款在我國航空史上佔據重要地位的飛機,都由顧誦芬主持設計。

他是我國航空領域唯一一位中科院和工程院“雙院士”,

奠定了我國亞音速飛機和超音速飛機氣動力設計的基石,

推動了我國氣動力研究、設計基礎手段建設發展。

出身書香世家 從小是個“飛機迷”

1930年,顧誦芬出生在一個書香世家。父親顧廷龍是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但兒子沒有繼承父親衣缽,卻和飛機結了緣。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 顧誦芬、江澤菲結婚時與父母合影

顧誦芬:

在“七七事變”時第一次碰到飛機威脅。日本人轟炸,我們住的四合院平房震得非常厲害。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趕緊從屋子裡跑出來。幸好鄰居受過防空訓練,他說你們躲在屋裡的桌子底下就行。那次轟炸對我的影響太深了,

沒飛機咱們處處得受人欺負。

對飛機的第一印象雖然沉重,但他對飛機的興趣越來越濃。顧誦芬在10歲生日時收到了叔叔送的飛機模型,他愛不釋手,這也奠定了最初的航空夢想。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 顧誦芬小學時期最喜歡的玩具

不顧風險親自上天觀察

以優異成績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航空專業後,顧誦芬參加工作接受的第一項挑戰是我國首型噴氣式飛機——殲教-1的氣動力設計。

由於國外技術封鎖,國內沒有先例可循。聽說北航圖書館有一份相關的國外文獻,顧誦芬借了一輛舊腳踏車,天天晚上到北航查詢、抄錄資料。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 在殲教-1飛機前合影(左起:陸孝彭、葉正大、徐舜壽、王匯青、程不時、顧誦芬、汪子興)

1964年,殲-8飛機的研製被提上議程。顧誦芬先作為副總設計師負責飛機氣動力設計,後期作為總設計師全面主持殲-8研製工作。

他發現發動機噴流對飛機平尾效率有很大影響,當時國內尚無噴流試驗條件和試驗方法,經過研究,顧誦芬建立了一個“妙招”——“買了紅毛線,

剪成150毫米,貼在了整個垂直尾翼跟後機身上。

這被研究人員戲稱為給殲-8“穿裙子”。那麼,這個方法好不好用呢?

他提出要親自上天觀察。這對從未接受過飛行訓練的顧誦芬來說風險極高。更何況家裡有親人犧牲於空難,全家人對坐飛機都非常忌憚。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 顧誦芬(後座)與鹿鳴東在殲教-6飛機上

經過三次上天近距離觀測,顧誦芬承受著巨大的身體負荷,終於找到問題癥結,通過後期的技術改進,成功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時的抖振問題。

殲-8系列飛機的研製,牽引構建了較為完善的航空工業體系,促進了冶金、化工、電子等工業的發展。

顧誦芬被譽為新中國傑出的飛機設計大師、飛機氣動力設計第一人。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 工作中的顧誦芬

王大中:傾情一生寄核能

核能作為一種儲量巨大的清潔能源,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然而,從美國三英里島核電站堆芯熔化事故,到切爾諾貝利核事故,再到福島核電站事故,“核安全問題”一直是核能和平利用的主要障礙。

中國科學院院士王大中帶領團隊瞄準這一重大難題,從關鍵技術攻關到實驗堆,再到示範工程建設,堅持不懈,一步一個腳印,破解了世界難題,走出自主創新從零開始到領先世界之路,實現了我國先進核能技術的跨越發展,被稱為

“實現反應堆固有安全的帶頭人”

帶領我國核能技術跨上新的臺階,走向世界前沿

1986年切爾諾貝利嚴重核事故使世界核能的發展迅速轉入低谷,核安全問題更加凸顯。但王大中並沒有動搖研製先進反應堆的決心。他堅信,

具有固有安全性的模組式高溫氣冷堆將會成為未來核能重要發展方向之一。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 1989年11月,核能所所長王大中(左一)宣佈5兆瓦核供熱反應堆啟動執行成功

在國家支援下,王大中帶領團隊進行10兆瓦模組式高溫氣冷堆研發,突破高溫氣冷堆球形燃料元件等多項關鍵技術,成功建成世界首座模組式球床高溫氣冷實驗堆,2003年實現併網發電。在研發過程中,

安全始終是王大中最看重的一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 2000年12月1日,王大中(中)、吳宗鑫(右)在清華大學10兆瓦高溫氣冷堆臨界現場

現在正在建設中的石島灣核電站便採用了高溫氣冷堆技術,這也是目前最先進的技術路線,它與小型模組化技術路線並用,為石島灣核電站的安全效能提供“雙重保險”。

任清華大學校長十年,

向世界一流大學邁進一大步

1994年,除了研究核能技術,王大中迎來一個新的身份——清華大學校長,開啟了另一段精彩人生。

他帶領學校領導班子提出了“綜合性、研究型、開放式”的辦學思路,目的是把清華大學建立成世界一流大學。王大中和領導班子在清華

重點支援生物和生命科學學科,並注重發展基礎研究。

如今,清華的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各項事業不斷呈現新面貌、煥發新氣象。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揭曉,這才是我們該追的星!

△ 2011年,清華百年校慶晚會上王大中登臺翩翩起舞

在同事和學生眼中,無論是做核能技術研究還是當清華校長,務實嚴謹、行勝於言、遠見卓識是王大中的標籤。“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清華校訓也是王大中堅守的準則。

王大中:

科研工作是一項崇高的事業,值得一輩子去追求和奮鬥。我們國家正處在最好的發展時期,我們所有科技工作者都要自覺地為科技自立自強作貢獻,責無旁貸。

綜合:總檯央視新聞、中國之聲

監製/任永蔚

主編/張蓓

值班編輯/楊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