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藥並用治癒陳年胸痺

導讀:灸藥並用治癒陳年胸痺,跟著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灸藥並用治癒陳年胸痺

近日,一位女性患者來河南省中醫院求診。患者44歲,自訴胸悶氣短12年,數年前暑月晨未食,過午尤飢,歸家後空腹飲冰啤後出現胸悶短氣、口乾、咳嗽、頸痛、惡熱、汗出、善太息、血壓高、右身脹痛、腰腿冷、納差、睡中易醒等症狀。

大夫囑其用藿香正氣水治之,症狀緩解,故數年來每疾作時,她便用此藥。後來用該藥漸漸效果不佳,患者病漸重,且心率達200次/分。

後來,在其他醫生的建議下,治以射頻消融,心動過速緩解,但是胸悶氣短未解,反有加重之勢。

觀患者舌象可見舌質淡紅,舌苔白;中取右寸脈滑,沉取雙關脈滑,尺澤穴壓痛甚,故診為胸痺心痛心陽不足證。

治療方案為灸膻中穴和鳩尾穴,並開具湯藥,以栝蔞薤白半夏湯合桂枝人參湯加減。

處方:栝蔞15克,薤白30克,清半夏15克,桂枝15克,人參15克,乾薑15克,麩炒白朮15克,麩炒蒼朮5克,煅龍骨14克,煅牡蠣14克,麥冬30克,醋五味子10克,紫石英60克,炙淫羊藿15克,鹽巴戟天15克。灸後患者胸悶立減,尺澤穴壓痛亦減,次日回覆服藥一劑後,諸症狀明顯緩解。

過量飲用冷飲對人體傷害極大,患者先是出現胸悶氣短等一系列症狀,數年後又被診斷患有室上性心動過速,此病屬中醫“心悸”範圍。

患者飲食生冷後寒邪經飲食入侵臟腑經絡,寒凝心脈遏阻氣機,心臟受邪故不循常道搏動。

中醫認為,心為君主之官,不可使之感邪,如果外邪入心,則心包絡首先感邪。因寒邪凝滯於心,故應選用特定穴位祛除寒邪,溫通經脈。《靈樞·邪客第七十一》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

其髒堅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故諸邪之在於心者,皆在於心之包絡。”

膻中穴位居胸部,八會穴之氣會,為心包募穴,故選用膻中治療心之疾患,用來行胸中之氣。

鳩尾位於上腹部,是任脈的絡穴。鳩尾意指此穴應狀如鳩鳥尾部,且如鳩鳥之能治噎膈反胃也。

鳩尾穴寧心化痰,和胃降逆,加之艾灸對經絡穴位有溫熱性的刺激作用,不僅可以溫經散寒還能加強機體氣血的執行。對二穴進行灸療,可散寒和中、宣暢胸中氣機,故患者灸後症立減。

寒邪是六淫之一,具有寒冷、凝結、收引等特點。中醫學認為,血得溫則行,見寒則凝。

若寒邪侵犯血脈,血液就會凝滯,經脈則不通。

《素問·調經論第六十二》認為:“血氣者,喜溫而惡寒,寒則泣不能流,溫則消而去之。”所以在治療前按壓患者尺澤穴時因寒氣凝滯於經脈,患者會有明顯的壓痛感。

當患者接受灸療後,因血液加快執行使人體陽氣得到溫煦,故再次按壓尺澤穴時患者痛感明顯減輕。

恣食生冷致寒凝血脈不僅能引起胸悶氣短,還可見脘腹冷痛、嘔吐洩瀉等症。寒邪襲人也會導致其他疾病,如外寒侵襲肌表,可見惡寒發熱、無汗、鼻塞噴嚏等症;寒邪直中於少陰,可見惡寒、手足厥冷、小便清長,精神萎靡等症。

栝蔞薤白半夏湯具有通陽散結、行氣解鬱、祛痰寬胸之功。寒邪直中脾胃,故以人參湯加桂枝溫中助陽,輔之龍骨、牡蠣、麥冬、五味子、紫石英、炙淫羊藿、鹽巴戟天等藥,共奏養心復脈、溫腎散寒之效。

臨床中因

陳寒致病者屢見不鮮,只有靈活運用中醫藥知識,把握病機,方能使邪去正安。

I 版權宣告

本文來源中國中醫藥網,作者/呂沛宛 王文雅,版權歸權利人所有。

· END ·

編輯|白芷    視覺|花椒

-商務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