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4億關節炎病人何去何從,“電刺激”或是最終出路

相較於目前會產生嚴重副作用的傳統關節炎治療方法,一個簡單的電子植入物可能會是改變遊戲規則般的創新。

如果人體是一架精密的機器,那麼維繫這臺機器靈活運轉的基礎就是各類“關節”。而如今,人類的關節正面臨嚴重疾病的威脅。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球範圍內各類關節炎患者總人數已超過

4億

。在亞洲地區,每6個人就有1名關節炎患者。

而我國關節炎患者也已超過

1億

,且人數還在逐年增加。其中,

類風溼性關節炎(RA)

已經成為人類喪失勞動力和致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上個月,由國家面板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發起的中國第一部“中國類風溼性關節炎發展報告”

《中國類風溼性關節炎發展報告2020》(簡稱“類風溼性關節炎年度報告”)

正式出版。

全球4億關節炎病人何去何從,“電刺激”或是最終出路

該報告指出,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高致殘性自身免疫病,以關節腫痛為最常見臨床表現,病情多反覆且逐漸加重,最終導致關節結構破壞,造成殘疾。除關節病變外,類風溼性關節炎還會累及全身多個器官和系統。

據初步估計,我國目前約有

500萬

名類風溼關節炎患者,平均發病年齡為45歲,發病高峰在50歲。

患者從出現症狀到明確診斷平均時間間隔在2年以上,而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最佳治療時間視窗為發病

6個月至1年內

,因此大多數患者未能獲得早期診斷、早期治療。

報告主編、國家面板與免疫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協和醫院風溼免疫科主任曾小峰認為,應不斷推動類風溼性關節炎早期治療、規範化診治、達標治療、生物製劑和小分子化合物的靶向治療,控制疾病活動,使病人早期達標,防止病情惡化,這樣可以顯著減少病人的致殘率,保留其工作生活的能力。

而除了提早預防和傳統藥化治療外,世界各地的大量研究也為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提出了新的思路,即測試一種植入物,它能向能夠調節身體炎症反射的關鍵神經提供脈衝式的電刺激。

目前,美國就正在進行一項類似的大型試驗,希望透過向

迷走神經(vagus nerve)

提供短暫的電刺激來治療風溼性關節炎。

全球4億關節炎病人何去何從,“電刺激”或是最終出路

迷走神經為混合神經,從腦幹經頸部和胸部向下延伸至腹部,是溝通大腦和身體訊號的一個主要通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已經批准使用小型植入物電刺激該神經,以治療某些形式的癲癇和抑鬱症。

此外,大量的研究集中在迷走神經如何處理腸道和大腦之間的溝通。這促進了一些小型裝置的開發,這些裝置可以透過溫和地刺激迷走神經來抑制一個人的食慾,誘使大腦認為腸道已經吃飽。

最近,研究人員發現了迷走神經的另一個作用——在身體發炎時與大腦進行交流。研究顯示,迷走神經可以作為免疫系統的制動器,向脾臟傳送訊號,減緩其釋放炎症分子的速度。

去年,第一個測試迷走神經刺激裝置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人體試驗研究結果發表。該研究規模不大,但結果很有希望,沒有發生與裝置或治療相關的嚴重不良事件。更重要的是,這種治療減少了小群組中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症狀和體徵。

世界上第一個測試這種實驗性關節炎療法的大規模3期試驗於今年啟動。

該試驗將招募250名受試者,橫跨美國的40個地點,這將是測試迷走神經刺激是否能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首次大膽嘗試。

華盛頓大學的神經外科醫生Andrew Ko說,試驗中測試的裝置約為維生素片大小,透過手術從頸部的一個小切口插入。植入物可以透過每週佩戴一個類似項圈的小裝置來進行無線充電。

全球4億關節炎病人何去何從,“電刺激”或是最終出路

Andrew Ko

該試驗將採用盲法和安慰劑對照,一半的佇列被隨機分配到安慰劑組,他們將接受手術植入,但不接受任何電刺激。而被刺激的一組每天約有一分鐘的啟用。

“這些低電壓刺激將在晚上病人睡著時進行,所以他們甚至不會注意到它。”

Ko解釋說。

該試驗將持續三年左右,以獲得長期的安全和有效資料。然而,主動干預期將只持續12周。Ko還說,如果試驗成功,這種特定的植入物將在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上進行測試。

“選擇類風溼性關節炎作為研究物件是因為它有很好的特徵,而且有既定的方法來跟蹤其嚴重程度,但如果這種新方法被證明是有效的,它也可能適用於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Ko解釋說。

除了美國之外,澳大利亞的一個非營利性組織“仿生學研究所”也在研究一種用於類風溼性關節炎的迷走神經刺激裝置。

澳大利亞的這個裝置與美國的裝置有些不同,它是透過鎖孔手術植入胃部,目標是腹部迷走神經的幾個點。

該裝置的開發者說,刺激神經的這一特定部分可以在脾臟中產生更有針對性的反應,從而避免了當迷走神經受到更高刺激時可能會對心臟或肺部產生的潛在不利影響。

仿生學研究所的執行長Robert Klupacs說,該裝置與植入髖關節周圍的電池相連,這種電池應該可以使用

10年左右

,這意味著該植入物避免了每週充電的麻煩。

全球4億關節炎病人何去何從,“電刺激”或是最終出路

“我們正在努力爭取有朝一日讓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不必記得每天吃藥,也不必應付副作用。他們可以完全忘掉這個迷走神經電裝置的存在。

”Klupacs說。

實際上,仿生學研究所的這個裝置最初是為治療克羅恩病(一種炎症性腸病)而開發的,目前已經在進行臨床試驗,測試該裝置在這種情況下的療效。

今年初,發表在《柳葉刀》(The Lancet)上的一項研究報告了一項成功的概念驗證試點研究,測試了一種用於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的非侵入性迷走神經刺激裝置。

這種裝置戴在耳後,每天對迷走神經進行溫和的電刺激,時間最長為30分鐘。

試點研究中的大多數患者在12周的試驗結束時顯示出臨床上的顯著改善。在研究結束時,27人中幾乎有四分之一的病情得到了緩解。

不過,電刺激迷走神經如何影響炎症的研究依舊處於初期階段,許多問題仍然沒有得到解答:

這種生物刺激能對哪些自身免疫性疾病起作用?提供這種療法的最佳方式是什麼?迷走神經能否以非侵入性的方式得到有效刺激,還是最終需要進行手術植入?

全球4億關節炎病人何去何從,“電刺激”或是最終出路

儘管還有很多工作要做,但這種新型抗炎治療的潛力是巨大的。

與澳大利亞仿生學研究所團隊合作的風溼病專家Evange Romas說,如果這種療法奏效,那麼其對人類生活的改善怎麼說都不過分。

“這種新的治療方法令人難以置信,相較於目前會產生嚴重副作用的傳統關節炎治療方法,一個簡單的調節體內炎症的電子植入物可能會是一個改變遊戲規則般的創新。”Romas說。

原創 | Harlan

圖片來源於網路

如無授權,禁止轉載

全球4億關節炎病人何去何從,“電刺激”或是最終出路

唯有創新,才能贏得未來10年的零和競爭

全球4億關節炎病人何去何從,“電刺激”或是最終出路

下一次重大技術革命,預測性業務可顛覆過去57年的計算模式

全球4億關節炎病人何去何從,“電刺激”或是最終出路

用1%的零件造火箭,3D列印技術給商業航天注入新活力

全球4億關節炎病人何去何從,“電刺激”或是最終出路

我們相信,科技就是競爭力。競科技是以媒體為重要依託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以投資的視角詮釋產業價值,聚焦新興科技產業發展、傳統行業創新轉型以及政府新舊動能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