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一株!曾被認為“野外滅絕”的枯魯杜鵑重新被發現

近日,中國科學家在野外考察過程中重新發現早已被宣佈野外滅絕的枯魯杜鵑,由於目前僅在野外發現一株,亟需進行“搶救性保護”。

1929年9月,美國植物學家洛克在四川西南部的枯魯山區採到一份杜鵑標本,後中文名被確定為為枯魯杜鵑。不過在2013年中國環境保護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釋出的《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和覃海寧等(2017)發表的《中國高等植物紅色名錄》裡,枯魯杜鵑均被評估為野外滅絕(EW)。實際上,自1929年以後至今,近百年的時間,中國數字植物標本館僅有2008年採自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的“疑似枯魯杜鵑”標本記錄。

僅一株!曾被認為“野外滅絕”的枯魯杜鵑重新被發現

圖片均為馬永鵬攝

近日,在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專案和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專案的支援下,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極小種群野生植物綜合保護團隊的馬永鵬、劉德團、姚剛等,對四川省涼山州普格縣螺髻山、木裡縣的枯魯山區展開了調查。

僅一株!曾被認為“野外滅絕”的枯魯杜鵑重新被發現

在螺髻山的調查過程中,科研人員發現該疑似種與枯魯杜鵑在毛被、花色、花形等方面存在明顯區別,遂判斷該疑似種並非枯魯杜鵑。而木裡縣的枯魯山區在地圖上已不存在,經過查閱相關文獻資料發現, “kulu”意指木裡縣的“康塢”,而木裡縣唯一保留“康塢”關鍵詞的只有明神宗年間建造的康塢大寺,考察隊根據此線索對康塢大寺周圍的山區開展了為期2天的調查。就在大家覺得此次調查無望且快要下山時,發現了一株花團錦簇的杜鵑,經與模式標本比對、中國植物誌核對,確認為枯魯杜鵑。那一天剛好是5月22日——“世界生物多樣性日”。

僅一株!曾被認為“野外滅絕”的枯魯杜鵑重新被發現

這也意味著,此次野外科學考察改寫了枯魯杜鵑“野外滅絕”的歷史。不過,目前科研人員僅發現一株枯魯杜鵑。專家建議,有必要進一步採取“地毯式”系統調查,徹底摸清該種的資源本底,同時開展“搶救性保護”和系統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