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消協調查還原“大資料殺熟”真相

網際網路“大資料殺熟”有多嚴重?3月1日,北京市消協官網釋出《北京市消協釋出網際網路消費大資料“殺熟”問題調查結果》(簡稱《大資料殺熟調查》),從中,我們或可瞭解到真實的“大資料殺熟”情況。

北京市消協調查還原“大資料殺熟”真相

該調查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網路問卷調查。自2021年11月1日啟動,截止至2021年11月11日,透過“北京消協”微信、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網以及消費者網等渠道,共計收回有效調查問卷4186份。

網路問卷調查結果基本認定“大資料殺熟”普遍存在。《大資料殺熟調查》中包含的部分資料:

1。 超八成(82。37%)受訪者認為大資料“殺熟”現象非常普遍或普遍,僅有極少數(1。29%)受訪者認為大資料“殺熟”現象不普遍或根本不存在。

2。 有八成多(86。91%)受訪者表示有過被大資料“殺熟”的經歷。

3。 八成多(82。44%)受訪者表示在網路購物過程中遭遇過大資料“殺熟”,七成多(76。85%)受訪者在線上旅遊消費中遭遇過大資料“殺熟”,反映在網路外賣(66。96%)和網路打車(63。00%)消費過程中遭遇大資料“殺熟”的受訪者均達到六成多。

4。 八成多(85。38%)受訪者認為大資料“殺熟”主要體現為同一時間不同使用者購買相同商品或服務的價格不同,近八成(79。98%)受訪者認為主要體現為多次瀏覽後價格自動上漲,七成多(75。80%)受訪者認為主要體現為不同使用者享有不同打折優惠形式,近七成(69。37%)受訪者認為主要體現為隱藏或不送老使用者優惠券,六成多(62。26%)受訪者認為主要體現為根據使用者特點提供特定商品或服務,還有部分受訪者認為體現為手機配置不同價格不同、預設勾選之前購買過的服務、不買時送優惠券買時卻沒有等形式。

5。 九成多(92。33%)受訪者認為企業利用大資料“殺熟”是為了開展差異化營銷,而認為是為使用者推薦合適商品(服務)和為使用者節省選擇成本的受訪者卻很少,佔比分別為17。27%和15。67%。

6。 九成多(92。02%)受訪者都認為大資料“殺熟”會擾亂市場競爭秩序;八成多(84。64%)受訪者認為大資料“殺熟”會透支消費者信任,降低企業信譽;七成多(75。80%)受訪者認為會影響整個行業的商業信譽;近四成(37。70%)受訪者認為大資料“殺熟”還會降低使用者忠誠度。

7。 近九成(89。56%)受訪者認為大資料“殺熟”會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其中,超八成(80。65%)受訪者認為侵犯了消費者的公平交易權,六成多(66。13%)受訪者認為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超過一半(51。51%)受訪者認為侵犯了消費者的選擇權,還有三成多(37。82%)受訪者認為侵犯了消費者的隱私權。

8。 關於大資料“殺熟”屢禁不止的原因,有近九成(88。01%)受訪者認為是監管手段跟不上,同時認為是隱蔽性太強(85。95%)、相關法規不健全(82。32%)的受訪者也均達到了八成多,此外還有近八成(79。53%)受訪者認為是不容易取證。

9。 如何規範和治理大資料“殺熟”問題,九成多(92。43%)受訪者認為應進一步加大監管和處罰力度,八成多(86。65%)受訪者認為應透過完善立法加大個人資訊保護力度,超七成(70。97%)受訪者認為應該加強企業自律,還有六成多(65。60%)受訪者認為應該提升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和依法維權能力。

看了以上調查,是不是覺得“大資料殺熟”現象普遍存在,已經到了“

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的階段了?真是這樣嗎?

幸好,北京市消協不是隻看網路問卷的調查結果,他們還做了“

消費體驗”

消費體驗方式:選取了16個消費者常用的電子商務平臺,共完成32個模擬消費體驗調查樣本。

消費體驗結果:

1。 32個模擬消費體驗樣本中,有18個樣本新老使用者賬戶的價格一致(

超過一半

)。

2。 有14個樣本新老賬戶的價格不一致。其中,

(1)大多數樣本是因為打折或優惠力度不同導致最後成交價格不同(這說明調查者認為這部分不屬於“大資料殺熟”)。

(2)發現了兩個“殺熟”樣本:

“殺熟”樣本一:飛豬旅行。

體驗人員分別透過新、老使用者賬號同時在飛豬旅行app上預訂同一日期“宋城千古情(貴賓票)+靈隱飛來峰(大門票)成人票”時,老使用者賬號顯示價格360元,享受飛豬紅包10元,優惠後價格為350元;而新使用者賬號顯示價格355元,不享受任何優惠,新、老使用者賬號顯示價格不同,享受優惠也不同。

流程審計:新老使用者賬號顯示價格不同,這可能有種種原因,但結果顯示,老使用者只需350元,新使用者需要355元,新使用者價格更高,這怎麼也不算“大資料殺熟”吧?

“殺熟”樣本二:餓了麼。

體驗人員分別透過新、老使用者兩個賬號同時在餓了麼平臺訂購同一飯店的同樣飯菜,老使用者賬號不僅比新使用者賬號少了7元“雙重補貼”紅包,而且配送費也比新使用者少優惠0。4元。

流程審計:老使用者比新使用者貴了兩項,一是7元的“雙重補貼”,二是配送費多花了0。4元。這是唯一體驗到的老使用者資費貴的。如果7元的“雙重補貼”是明確的新使用者促銷的話,老使用者是認可的。記得餓了麼剛推出時,在中關村,新使用者可以1元吃五天的早餐,我常用美團買菜,進入美團後,經常看到0。01元可消費價格最高2、3十元的餐飲服務,這明顯是“美團外賣”的“拉新”行為。這種“拉新”行為出現在不少服務中,昨天去某餐館吃飯,用小程式點餐,由於是首單,官方送了價值8元的飲料。這也不屬於“大資料殺熟”吧?

從上面內容看,北京市消協體驗了16個平臺的32個模擬消費體驗樣本,18個新老使用者價格一致,其他大部分為“打折或優惠力度不同導致最後成交價格不同”,只發現兩例“大資料殺熟”樣本。樣本一,“飛豬旅行”,老使用者標價高於新使用者,但實際支付費用比新使用者少5元。樣本二,“餓了麼”,除了新使用者促銷外,老使用者還比新使用者多支付了0。4元的配送費。也就是說,

在實際體驗中,基本沒有發現“大資料殺熟”現象

流程審計:

1。 網際網路服務中充斥著各種營銷,既有老使用者促銷、多件促銷、滿金額促銷、星級使用者促銷,也有面向新使用者的“拉新”營銷,新老使用者出現價格差異在所難免。

2。 不能否認“大資料殺熟”存在,一定有不良的商家,利用掌握的使用者使用習慣不當得利。

3。 但說“大資料殺熟”普遍存在,肯定是誤解。就像北京市消協實際模擬使用者購買基本沒發現“大資料殺熟”現象。試想想,一個平臺吸引新使用者花了不少錢,難道就是希望讓這些使用者有不好的感受再把他們趕跑?這不是傻嗎?

4。 網路調查與模擬消費體驗調查得出截然相反的結論,有多方面的原因,(1)不清晰的概念,(2)不透明的定價,(3)媒體、機構、評論員的“醜化”,(4)部分商家“殺熟”行為被輿論放大。

5。 為“大資料”辯解一下,這種新老使用者的價格差異,根本不需要“大資料分析”。“大資料分析”大多用在使用者行為分析,目的是提高使用者的“重複購買”,從而提高使用者的貢獻總額,無論是美團、餓了麼,還是拼多多、滴滴打車,以及其他網際網路平臺,“大資料分析”的目的大都如此。

6。 說到“大資料殺熟”,就不得不提“過度的新使用者促銷”,這在一些網際網路平臺中存在,但電信運營商套餐體現更為明顯。例如,一個套餐,預存XXX元兩年內半價優惠,兩年後恢復原價(如果是提速降費的兩年,運營商的平均流量收入可能下降超過40%)。可想而知,兩年後,使用者看到話單後是什麼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