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網惹眾怒,多家媒體炮轟:知識付費,不是牟取暴利工具

本文來源:傳媒特訓營

天下苦知網久矣!

日前,知網上了熱搜,這次的受害者竟然是中科院。

近日,一則中國科學院文獻資訊中心釋出的關於CNKI科技類期刊學位論文資料庫無法正常下載的通告在網上流傳。該通告顯示,同方知網技術有限公司(CNKI資料庫出版商)暫停中科院對CNKI資料庫的使用許可權。

知網惹眾怒,多家媒體炮轟:知識付費,不是牟取暴利工具

對此,中科院圖書館相關負責人回覆媒體稱,停用訊息屬實。“從20號開始停用,現在還可以用。因為科學院沒有和中國知網達成統一採購的合作。現在是開通了萬方和維普,可以用這兩個替代一下。”

但據其他媒體報道,知網方面迴應上述訊息“不屬實”。

據瞭解,此前也有高校因知網漲價、訂購費高昂而停用知網。

2016年1月,武漢理工大學釋出了知網停用的通知。校方稱:“由於續訂價格漲價離譜,我校與中國知網公司的談判不成功。這些年來,CNKI公司漲價幅度過大的行為已經收到全國很多高校的抵制,包括許多知名的985高校。”

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稱,2000年以來,知網每年的報價漲幅都超過10%,從2010年到2016年的報價漲幅為132。86%,年平均漲幅為18。98%。但在不到1個月後,武漢理工大學又重新訂購併恢復開通中國知網資料。

無獨有偶,北京大學同年3月也曾貼出即將停用知網的通知,稱“不向商家過分的漲價行為輕易妥協”。當時,北大圖書館相關負責人向媒體表示,知網的購買費用漲價過高,已超出了圖書館的預算限額。

天眼查資訊顯示,同方知網(北京)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04年11月18日,是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子公司。據同方股份年報,同方知網主要從事網際網路出版與服務業務,目前已經形成“中國知網”(CNKI)入口網站,為使用者提供《中國知識資源總庫》《中國學術期刊資料庫》《中國博碩士論文資料庫》等產品,以及知識資源網際網路搜尋、共享和網路出版服務。

同方股份財報顯示,2020年全年,同方知網主營業務收入11。68億元,歸母淨利潤1。93億元,毛利率高達53。93%;2021年上半年,主營業務收入4。96億元,歸母淨利潤1892。7萬元,毛利率為51。3%。

知網惹眾怒,多家媒體炮轟:知識付費,不是牟取暴利工具

對此《光明日報》——光明時評刊文指出:作為國內目前最大的學術論文網站,知網因為豐富的學術資源收納,的確給科研機構和相關工作者帶來了學術資源獲取上的便利。但是,平衡好網站的商業性與版權保護、學術資源合理流通的關係,卻考驗著知網運營模式和盈利的正當性。

要知道,如果仰仗於在學術資源上的疑似壟斷地位就坐地起價,這必然會反噬知網的社會價值,變成對學術資源正常流通的一種阻礙。而事實上,媒體報道,中國知網的前身是1999年“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建設專案,彼時它打出的口號就是“創新知識資源全國共享行動計劃”。換言之,它雖然目前是公司化運作,但本就植入了“公共性”基因。而現在來自高校的“抱怨”和輿論的吐槽,顯然為其本不該捨棄的“公共性”,敲響了警鐘。

因此,不論中科院因“千萬級別”的合作費用與知網暫停合作的訊息是否屬實,知網的經營模式或都走到了一個必須要有所改變的關口。它一方面體現為定價模式的合理性應該得到重新審視,另一方面也指向,在學術資源的獲取上應該給予論文作者更多的尊重。說到底,社會反對的不是知網收費,而是不加節制、不受約束的收費。當一家學術網站的服務定價,讓高校集體不堪重負時,它顯然難言正常。

而《央廣網》認為:不是不能付費,畢竟付費是對知識版權的激勵,但如果利用資源優勢來攫取高額利潤,導致人們用不起,那就很難不讓人聯想到店大欺客。我們所倡導的知識經濟當然不是這樣的。知識經濟是門好生意,但絕不能只是門生意,否則很難走得長遠。

知網是否存在壟斷行為,這涉及專業的法律問題,當由反壟斷機構或司法機關去判定。然而,稱自己為“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知網,是否該在經濟效益之外履行更多社會責任?

此外,無論是落實智慧財產權,還是驅動創新力,多幾個“知網”的存在,讓合理競爭參與其中,對學術和市場都是好事。畢竟,兩者的關係最終還是“合作共贏”,而非“價高者得”。否則,讓人用不起,知網又能走多遠呢?

紅星新聞刊文說:知網的提出是在上世紀90年代末,起點是“以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與增值利用為目標的資訊化建設專案”。之後,知網在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出版機構等共同努力之下建設了起來。也就是說,即便知網有盈利的需求,但公益性依然是不能抹去的底色;它的成立,本質上也來源於當年全社會對公共利益的某種期待。希望本次中科院和知網的對壘,可以討論出一些有共識的方案,知網的壟斷和高收費問題該破題了。

《山東商報》更是直接怒懟:暫且不論訊息屬不屬實,但無風不起浪。作為重要且權威的知識資料庫,隨著聲望日隆,知網卻越來越招人“討厭”,也是不爭的事實。

梳理網友留言不難發現,人們並不反對“知識付費”,但前提是要有理有度,更不能“店大欺客”,將其視作牟取暴利的工具。

在中科院暫停使用知網的事件中,網友們再次呼籲知網迴歸公益屬性,打造“人人可用”的基礎設施型知識平臺。否則,不單無益於學術、科研的發展,還有可能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北京日報》則刊發評論指出:。可以說,是國家力量成就了知網,學術界的無私支撐了知網。但隨著自身盤子越做越大,知網不僅沒有將社會善意作為激勵創新的催化劑,反而將這份支援視為攫取壟斷利潤的墊腳石,對“知識分享”的阻礙日益凸顯。論文資料庫,作為學術資訊傳播的“中間商”,決不能掉進錢眼裡。這一方面有賴於輿論持續發力監督,倒逼平臺對自身經營模式和行為進行反思,改進服務質量。另一方面,監管部門也需要主動作為,打破行業壟斷,促進論文資料庫市場進行充分競爭。有專家認為,知網在版權數量、議價能力及使用者依賴程度上優勢非常明顯,已具有市場支配地位,連綿不絕的漲價是否構成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違反《反壟斷法》,亟須一個權威的說法。

《羊城晚報》也刊發評論說,從歷史角度看,由於國家財力問題,學術資料庫這類本該由國家委託專業機構開發、向社會開放的公共平臺,一直是由社會商業機構在做。這有優勢,也有弊端。

值得注意的是,知網目前屬於A股上市公司同方股份的子公司,這也決定了其營利性質,如果這一性質無法改變,圍繞它的爭議恐怕就難以停息。

過去,我國有多家以學科類培訓為主營業務的上市教育公司,有的產值甚至超過千億,但是,校外學科類培訓機構的過度逐利,不但增加家庭的教育支出負擔,還製造社會焦慮。去年,國家推出“雙減”措施,明確規定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科類培訓機構必須登記為非營利機構,禁止上市融資,進行資本化運作。這同樣適合對經營學術資料庫的機構的治理,要遏制這些平臺的過度逐利,就應該明確其非營利性屬性,要求從上市公司業務中剝離。

知網惹眾怒,多家媒體炮轟:知識付費,不是牟取暴利工具

公眾號簡介:左家莊貝爾,前京華時報記者,媒體人。這裡是我個人的自媒體,彙集了我的圖片/文字和一些觀察思考,也會轉載一些精彩內容。

歡迎掃描左側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