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視角看“使用者分享”(上)

近期平臺在做“簽到邀請好友”這一功能,在產品設計環節出現了較大的爭議。這裡我們暫且不按功能的活動吸引力與邏輯複雜性的維度討論,而是從“分享的型別&機制”的視角重新審視這個問題,因為作為常見獲客手段的“邀請好友”,本身也是“分享功能”的分支。

為什麼要分享?

從使用者角度看,分享是精神的自我實現的行為。分享能讓他人更好的瞭解自己的興趣、趣味和傾向,篩選同道中人。同時分享有價值的物品、內容和方法,能獲得其他人的關注、欣賞和肯定,以便讓自己更好的融入這個世界。

從產品角度看,分享本質是上一次價值傳遞的過程,可以輻射更多潛在使用者。具體到各個平臺,目的也不太相同,有的為了“群體安全”,有的為了“資料增長”,有的可能僅僅為了提升“品牌影響力”。

分享有哪些形態?

按照使用場景和功能屬性來看,可以劃分為兩種型別:以使用者體驗為目標的工具型分享和以資料增長為目標的運營型分享。

工具型分享

顧名思義,是以使用者需求為導向,以完成使用者既定任務為目的的分享形式。結合使用者分享的訴求來源和操作場景,可以分為以下四類。

換個視角看“使用者分享”(上)

01:常規性有目的分享

最常見的基礎產品功能,把認為有價值的東西傳播出去,均屬此類。看到了淘寶好貨分享給身邊同事,聽到一首難忘的歌發給萬里以外的同窗。為了保障安全,滴滴分享行程給他人共享實時位置。為了保持同步,百度網盤分享給他人鏈接實時更新。甚至為了節省時間,分享愛奇藝影片連結可以直接幫你跳過當前廣告。

換個視角看“使用者分享”(上)

02:觸發式的承接分享

偵測使用者行為進而判斷是否提供分享功能已經成為場景化設計的常態。地圖路線截圖,系統會擷取整條導航路線而不侷限於首屏內的畫面,因為使用者大機率是想分享本條路線。

換個視角看“使用者分享”(上)

抖音小影片,當用戶連續觀看2次及以上時,系統預判使用者對此影片感興趣的程度較大,右下角的普通分享圖示會變成高亮的微信圖示。大家知道,微信是遮蔽頭條系分享連結的,這種情況仍然預設微信分享,可想而知使用者的需求是多麼強烈。面對這一尷尬處境,抖音在使用者分享的同時,自動把影片進行了本地儲存,提示透過影片檔案的方式傳送,也算是被約束下能接受的解決方案吧。

03:節點性的情緒分享

存在感是獲取認同的直接體現,而炫耀則是存在感的對外輸出方式。在獲得結果或完成階段任務後,炫耀的慾望會伴隨著喜悅一同流出。基於此,照片APP的美圖結果頁或影片處理APP的素材編輯完成後,產品都會提供強烈的分享暗示出口。遊戲對戰勝利或闖關成功,更會有直接的分享提醒。

換個視角看“使用者分享”(上)

04:觸動性的感情分享

這類因觸動內心引發主動分享的產品越來越少了,印象最深的當屬2012年的淘寶時光機。它由“畢業-戀愛-遷移城市-結婚-買房-生子-買車-敬老”這樣的大眾人生軌跡串起故事,已經有些品牌的味道在裡面了,至今仍記憶猶新。

每個人內心深處總有一些不再提起但悄悄懷念的東西,不經意的剎那間,我們總會被自己的回憶打動。分享的雖然是時間線,但背後充盈的是滿滿的青春。

換個視角看“使用者分享”(上)

以上,從訴求和場景兩個維度,我們可以把工具分享拆為如下四個象限,基本上能夠覆蓋大多數的工具分享型別。

換個視角看“使用者分享”(上)

工具型使用者分享-小結

整體看各種型別不難看出:產品服務價值或內容吸引力才是促成使用者分享的前提。只有深度挖掘使用者真實需求和感受,並結合自身產品的特性,為不同場景提供恰當的形式,才能讓分享成為一種水到渠成的自然行為。

因為篇幅原因,以資料增長為目標的運營型分享在我們放到下一章繼續討論。

——————————————————————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