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平衡體驗和商業

群裡有位同學提問:自己處於偏商業化的部門,營收和利潤的目標占比挺大,工作中要更多的考慮流量策略&廣告售賣等營銷化功能帶來的收益,作為體驗方向的設計師,該如何在商業化和基礎體驗中保持平衡呢?本章討論下這個話題。

體驗與商業的關係

對於工具型應用來說,使用上的高效率是好的體驗,如微信的用完即走。對於內容型產品,持續性的提供感興趣的內容是好的體驗,如小紅書的多維推薦。我們眼中體驗的面向物件,說的更多是使用者或使用者。而商業的目的是要為公司業務(或服務方)拓寬渠道獲取流量增加營收,面向物件是企業(或服務方)。物件不同,訴求就不一樣,落腳到設計上就有了分歧,於是要妥協,現實中「平衡的需求」出現了。

如何平衡體驗和商業

但體驗和商業本身應該是相互成就的關係,使用者體驗做好了,會吸引更多使用者使用並參與其中,有了足夠的活躍使用者,才有機會更好地實現商業化。而商業化又能帶來足夠的資源、投入更多到體驗創新中,反過來更好的服務使用者。

如何平衡體驗和商業

商業化的時機和手段

理論上的閉環發展相互成就,為什麼落地的時候就要考慮平衡或妥協了呢?問題出在了具體執行商業化的時機和手段。

任何產品的終結目標一定是商業化,但實現商業化的手段形態各異,不同產品階段也有不同特徵。往往是初期以服務使用者為中心,著力於打造核心產品體驗,後期則迫於生存壓力,為商業變現肆無忌憚。很多時候,我們埋怨一個產品過度商業化,其實埋怨的不是商業化本身,而是充斥著低質的商業化內容,甚至是欺詐性的內容。

究其根源,在於簡單粗暴的商業化指標驅動下的執行路徑,缺少清晰地對使用者目標和使用場景的考慮,更不會思考如何兼顧使用者體驗。只是,直白的手段可以短期內帶來明顯的效果,也會很快透支使用者信任,喪失未來長期發展的可能。

商業化的體驗設計策略

所以,在這種商業化的環境下,設計師該如何保證產品的使用者體驗呢?基於商業化實施的場景、使用者和載體,設計策略可以劃分為三個層次。

1:融合場景的商業化最容易被接受

01:圍繞基礎體驗挖掘商業場景

大家都經歷過叫車後等待司機接單的這個過程,有時是非常焦急的,特別是遇到陰雨天氣的狀況。能否被快速接單本身是由該區域時段運力情況決定,產品是無法解決的。

如何平衡體驗和商業

但因等待帶來的不確定性是基礎體驗問題,使用者可以隨時離開。針對這個場景,滴滴提供了「等待時長超過15分鐘就會給予現金賠付」的等必賠保險服務。使用者加入後,等待越久拿到的賠償越多,緩解使用者焦慮的同時,做到了更加有效的商業獲客。

02:拓展使用者場景嘗試商業創新

單車已然成為最為健康綠色的出行方式,針對騎行,我們曾經思考過這樣一種商業化玩法:尋找能與品牌LOGO相似的路線生成品牌地圖,使用者的騎行路線一旦覆蓋地圖要求,就可以獲得該品牌的消費券,進而導航引導使用者前往就近消費。透過騎車這一行為把使用者的健康運動、品牌的有效曝光、商家折扣優惠有效的串聯起來。

如何平衡體驗和商業

03:結合行為路徑提供商業可能

網易有道詞典提供基礎的詞彙和自動發音學習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互動選擇和快速跟讀的方式理解詞語含義並模擬發音。但如果想要顆粒度更細的學習地道的單詞的發音技巧,在嚐鮮2次後,則需要付費。這種圍繞使用者服務層層推進,藉助高階服務提供商業可能的方式,是值得借鑑的。

如何平衡體驗和商業

2:商業化要兼顧使用者感受

01:個性化的精準推薦

顧名思義指客群定製化。比如針對籃球人群,騰訊會在NBA頻道推薦庫裡代言的限量球鞋。微博針對媽媽客群,會在首頁閃屏和feed流中展示嬰幼兒奶粉服裝和食品的廣告。以上雖同屬營銷廣告,但對於目標客群,並不覺得多煩,反而有時覺得有用。

如何平衡體驗和商業

典型如豆瓣讀書,選中購買圖書,隨即就會推薦相關性的其他書籍,省去查詢時間。

02:隱形化的廣告表達

常規的廣告展示因為出現時機的生硬感所以使用者辨識度很強,雖然也可以達到一定的轉化效果,但顯性展示並不是最理想的設計方式。

如何平衡體驗和商業

雲音樂和微博透過與內容上下文的結合創造更隱性化的廣告表達,選擇評論feed流這類影響面較小的頁面投放,減少廣告的突兀感以及對使用者的干擾。

03:給使用者主動的選擇

這類模式比較典型,比如Google和朋友圈的廣告,使用者選擇「不感興趣」並標記遮蔽原因後,平臺會提示減少類似推薦。結果是後續推薦的類別變了,但頻次並未有所減少。儘管如此,給使用者選擇,至少在情緒感受層面也是不錯的。

3:商業化的基本要求是有質量

如若場景式的商業化和對個體式的定製化均做不到,一定要直接廣告植入,保證質量應該是最基本的要求了。

01:保證高質量

目標人群不同,商業廣告的形式和品質要求可能不一樣。這裡說的高質量,首先想表達的是內容的誠實可信,而非弄虛作假。其次,廣告的推薦形式不要干擾使用者對於產品的正常使用,相信使用者如果真需要,即使在不太明顯的位置,也一定會被找到。

02:請直接告知

Gmail中的廣告無論在標題視覺還是標籤都與普通郵件做了明顯的區分,並且展示置頂。檢視廣告詳情後,還會告知推送廣告的依據以及提供遮蔽的動作。對比於國內某些產品刻意混淆、誘導點選的行為,高下立判

如何平衡體驗和商業

回顧一下

以上就是面對商業化的訴求,分拆到執行時機和實施手段,對應到場景、使用者和載體的三層設計策略。但商業化遠不僅如此,還包括會員模式、電商變現、成長體系等不同形態,因側重角度不同,先討論到這裡。

最近看了PM CAFF關於商業化主題的討論,覺得挺好,引用印象很深的一句話來收個尾:如果把產品比作一條高速公路,你服務的使用者是司機。如果你在路旁到處設立廣告牌,司機很容易反感,因為你擋住了他的風景。如果你在路旁新增許多的服務區(加油站/旅館/餐飲店等),司機(使用者)的體驗更好了,產品的商業化方式也就出來了。

以上

謝謝閱讀

——————————————————————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