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比劃說不清楚?都是刻在基因裡的行為

為什麼有人喜歡在說話的時候輔以手勢?來自拉德堡德大學 (Radboud University)和柏林萊布尼茨語言學中心(Leibniz-Center General Linguistics ZAS Berlin)的研究人員發現,

不光是人類,動物也喜歡做出動作來配合發聲。

例如,蝙蝠在飛行時的定位回聲與拍打翅膀的節奏同步,而這可能與人類發聲和上肢動作同步有關。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上。

手不比劃說不清楚?都是刻在基因裡的行為

論文截圖 | 參考文獻[2]

當蝙蝠在飛行過程中透過回聲定位時,肌肉收縮驅動翅膀拍動會導致肺部受到輕微擠壓。因此對蝙蝠來說,在拍打兩翼的同時發出聲音能夠節省能量,從而導致動作和發聲同步。這與人類有節奏地比劃手勢情況類似,因為另一項研究表明,人類在說話時的手勢會影響肋骨的運動,從而輕微改變肺的體積,進而從各個方面對聲音產生影響。

手不比劃說不清楚?都是刻在基因裡的行為

人類說話時的手勢和蝙蝠的運動-呼吸-發聲耦合現象 | Pouw, W。 & Fuchs, S。

研究負責人福克斯博士說:“我們開始從不同的方向入手研究後驚訝地發現,動物將發聲和動作耦合的現象非常普遍,而這對發聲系統的形成非常重要。”

舉例來說,在鳥類中,不會飛的雛鳥會發出幼雛特有的聲音。但是,當雛鳥開始在巢中用翅膀練習飛行時,音色就開始發生巨大變化。而當它們開始使用翅膀飛行時,聲音就近似於成年的鳥類了。

而這也發生在9個月左右的嬰兒身上。當嬰兒開始用手探索周邊環境時,也會開始有節奏地“咕噥”一些音節重複的內容,比如“媽媽”或“爸爸”。因此,有節奏的手勢可能在非常早期就與聲音形成了關聯,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動作和聲音有著如此深刻的淵源。

手不比劃說不清楚?都是刻在基因裡的行為

有節奏的手勢可能在非常早期就與聲音形成了關聯 | Pixabay

這項研究從一個新視角入手,探討手勢如何與呼吸相互作用,進而與聲音產生聯絡,為人類在發聲和說話時配合手勢的行為提供了一個解釋:

這些系統在整個進化過程中發生了物理上的相互作用,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嬰兒同期學習移動和發聲的行為。

許多研究人員認為,手勢是用來展示事物的,但實際上手勢並不是一種被動的指令行為,而是人類說話和表達的一部分。手勢和聲音如同樂隊中的不同組成,互相配合來完成表達。

參考文獻

[1]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2-09-humans-gesture-ancient-movement。html

[2]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149763422003256?via%3Dihub

編譯:綠洲

編輯:靳小明

排版:尹寧流

題圖來源:Pixabay

研究團隊

通訊作者/第一作者 

Wim Pouw:荷蘭拉德堡德大學唐德斯大腦認知和行為研究所

通訊作者

Susanne Fuchs:德國柏林萊布尼茨語言學中心

課題組主頁

https://www。leibniz-zas。de/de/personen/details/fuchs-susanne/susanne-fuchs

論文資訊

釋出期刊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

釋出時間

2022年10月

論文標題 

Origins of vocal-entangled gesture

(DOI:https://doi。org/10。1016/j。neubiorev。2022。10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