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房!賣夢想的房奴

買房!賣夢想的房奴

有人問音樂人高曉松,

為什麼結了婚還租房住,不買房?

高曉松答:

我不買房,全天下都是我的,想住哪兒就住哪兒,買了房就只剩一個角落是我的。我妹也沒買房,但我倆都走遍了全世界。”

2008年初,國內樓市初現調整之時,

房產業大佬王石丟擲了驚人之語:

對於那些事業沒有最後定型,還有抱負、有理想的年輕人來說,40歲之前租房為好。

沒房子絕不裸婚?

有這麼一個人,

我們暫時稱呼他為小飛。他21歲從某名牌大學金融系畢業,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

他於是回到老家,在省會的證券公司當一名普通員工。

1年以後,蟻族小飛遇到自己喜歡的姑娘小蘇,於是向她求婚。

小蘇問他,那房子怎麼辦?

他說,我才工作一年,加上大學時候賺了點錢,大概就攢下來十多萬。

我給你兩個選擇,一是花這筆錢在當地買個小房子,二是讓我去投資,過幾年買套大的。

小蘇說好,我相信你,我選二。

於是小飛和小蘇租了一個兩室一廳就結婚了······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小飛和小蘇其實是你認識的人,他們叫巴菲特和蘇珊。

1951年,巴菲特在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由於在紐約找不到工作,他回到了老家奧馬哈做股票經紀人,就相當於今天證券公司的一名普通員工。

1952年,蟻族巴菲特遇到了自己喜歡的姑娘蘇珊。據說老巴在結婚的時候跟他老婆說:“親愛的,我現在給你兩個選擇,我工作一年攢下來了1萬多美金。現在一是可以花1萬美金買套小房子,二是讓我拿這1萬美金去投資,過幾年買套大的。”蘇珊說:

“好,我相信你。”

1952年,蟻族巴菲特裸婚。

與老婆蘇珊租下兩室一廳,晚上都能聽到老鼠在天花板上開派對。

1953年,他們的第一個女兒出生了。

1956年,租房子住了4年後,26歲的巴菲特成立巴菲特聯合有限公司(Buffett Associates, Ltd。),開始創業。

1958年,他的投資開始穩定獲利,他花了3。15萬美元買下位於奧馬哈的一座灰色小樓,至今仍住在那裡。

1962年——10年後,巴菲特賺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個100萬(美元)。

2008年,財產620億美元,成為世界首富。

買房!賣夢想的房奴

巴菲特的房子

各位不見房子不撒兒女的中老年父母們,各位無房絕不裸婚的男男女女們,

誰才是真正的股神?巴菲特的媳婦蘇珊!

她為巴菲特做了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一次投資決策:

投資自己,而不是投資一套房子!

如果當年蘇珊選擇的是買房子,

估計巴菲特一輩子就廢了。

因為即使是股神這樣的天才,

也需要給個十年的發展時間啊。

是的,

從職業發展來看,

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巴菲特。

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

以今天的房價,

排除那些富二代不說,普通人買房賣夢想只有兩種情況——

一種是雙方父母出錢資助,這種人的前途和發展基本上被父母控股。

經濟不獨立就一定意味著夢想不獨立,你住著別人的房子,還有什麼好說的?

第二種人是犧牲了太多的發展機會,典當夢想來成就一套房子。

從職業發展的角度看,一套房子消滅一個夢想。

如果你有一份5000元的工作,

用20年的貸款買著一棟最一般的房子,那麼在接下來的10年時間中,

在我們最有旺盛的學習力與拼勁的年代,在我們最需要選擇自己適合的職業目標、最有機會開始嘗試創業的年代,

大部分購房者永遠與這些機會陰陽相隔。

不買房,買夢想

我們嘗試翻閱國內大部分創業者的成功檔案,

發現他們都在最適合開始創業的年代,

選擇創業而不是買房。

1998年,馬化騰等5人湊了50萬元,創辦騰訊沒買房;馬化騰的股份是47。5%,也就是23。8萬元。1998年深圳市平均房價在3000元左右,應該可以購買一個約80平方米的房子。當年的馬化騰作出一個不錯的選擇:

不買房,買夢想。

無獨有偶,

1998年,史玉柱向朋友借了50萬元搞腦白金沒買房;

1999年,漂在廣州的丁磊用50萬元創辦163沒買房;

1999年,陳天橋炒股賺了50萬元,創辦盛大沒買房;

1999年,馬雲團隊18人湊了50萬元,註冊阿里巴巴沒買房。

為什麼是50萬元?

因為當時的《公司法》規定,要註冊必須是50萬元。

顯然,他們的成功不是由買房來決定的。

安全感——藏在我們思維裡的牆

回頭看看這群過早的購房者:

他們花掉了自己未來10年轉換工作方向與創業的機會,花掉了年薪高3倍的機會,他們到底買回來什麼?

他們購買的,其實是自己內心深處的“安全感”。

他們不相信自己的能力,於是覺得有一套房子,會讓自己內心安全一點。

畢竟,在這個大城市,有一個棲身之地,會讓人覺得心裡踏實。

但是安全感真的可以來自於一套房子嗎?

這正是我們要拆掉的“思維之牆”。

在這個房價、股票日益動盪的社會,

在這個跌跌碰碰加速進入資訊時代的社會,我們的安全感真的可以安全地來自於一件物品嗎?

為了消費安全感,

我們付出了這麼大代價,典當自己的夢想,典當自己最快發展的時光。即使房子真的可以換回來安全感,那麼出賣夢想來換,恐怕不值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