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菜傳統美食之三

【鍋塌黃魚】

[文化聯結]

鍋塌黃魚用新鮮黃魚製作,是山東地區流傳很廣的一道傳統菜。

相傳:在明代,山東福山縣有一個富豪喜食海鮮,特地聘請了當地很有名望的廚娘專門為他烹製海味菜餚。有一次,廚娘外出回來晚了些,所烹製的“油炸黃魚”還差點火候,端上桌後,富豪剛想食用,發現黃魚沒有熟透,極為不滿,叫她重新烹製。廚娘只好忍氣吞聲,重新去做。她想:如果重新再做需要的時間更長,主人等不及了會更加生氣,如將黃魚再炸一下,又會使魚的顏色太重。於是她想了個最佳的辦法:在鍋中加入蔥、姜、蒜、八角等作料,加入清湯,然後將原先所做的半生不熟的魚倒入鍋中煨至汁盡,再端上飯桌。那富人早已聞到了魚香,急不可待地夾起就吃,魚一進口便覺得鮮香可口,味道大大勝過原來所做的魚,忙問廚娘是如何製作的。廚娘說:“將魚塌了一下”(膠東地區把酥脆食品入鍋煎蒸回軟叫作“塌”)。此菜後來傳開了,許多人都用這種先炸後煮的方法來製作黃魚。

魯菜傳統美食之三

[製作參謀]

製作原料:新鮮黃魚1尾(550克),水發木耳10克,火腿10克,水發玉蘭片10克,青菜10克,花生油30克,雞蛋3個,白糖20克,蒜片5克,醋3克,紹酒3克,澱粉50克,鹽5克,清湯120克,蔥、薑絲共10克。

製作方法:先將黃魚收拾乾淨,再將魚頭剁下,切成兩塊,魚身剔去骨刺,在魚肉上剞成十字花刀形,連同魚頭撒上鹽、紹酒醃漬入味。將雞蛋打入碗內攪勻。木耳、火腿、玉蘭片、青菜切成細絲,並斷成2。5釐米長。

炒鍋內放入花生油,燒至四成熱時將魚頭、魚肉蘸勻幹澱粉,並在雞蛋清中拖一下,下油鍋煎至金黃色撈出。

再在炒鍋內放入花生油,用中火燒至六成熱,將蔥、薑絲、蒜片爆鍋,放入木耳絲、火腿絲、玉蘭片絲、青菜絲略炒,加入清湯、黃魚、紹酒、精鹽、醋、白糖,用旺火燒沸,轉小火煨透至湯汁剩下一半時,將魚盛入盤內擺成整魚形,再將湯汁澆在魚上即可。

特點:顏色黃亮、柔和綿軟、細嫩爽口、鮮味悠長。

魯菜傳統美食之三

【紅燒大蝦】

[文化聯結]

“紅燒大蝦”是山東膠東風味名菜。膠東半島海岸線長,海味珍饈眾多,對蝦就是其中之一。據郝懿行《海錯》一書中記載渤海“海中有蝦,長尺許,大如小兒臂,漁者網得之,兩兩而合,日干或醃漬,貨之謂對蝦”。對蝦每年春秋兩季往返於渤海和黃海之間,以其肉厚、味鮮、色美、營養豐富而馳名中外。中國很早就開始食蝦,《山海經》稱其為“山臊”;《西湖老人繁勝錄》載都城食店有“大蝦”《夢梁錄》載市場物產中有“清斑蝦”;明代《宋式養生部》介紹了6種烹製對蝦的方法,有油炒蝦、鹽炒蝦、生醬蝦、生爆蝦等。

對蝦鮮美而富於營養,中醫理論認為其味甘鹹、性溫,有補腎壯陽、健脾化痰、益氣通乳等功效,具有多種食療價值。可是對蝦在古時並未列人“八珍”,一是因為對蝦非稀有之物,另外古人烹製對蝦的水平可能不如今人,使之味道不似今日之美。不但對蝦,筆者還認為古代菜餚烹製的整體水平都不如現今,而今人迷信古代食譜多是被古人誇張炫耀的綺詞所迷惑。

以對蝦烹製的名餚、名菜有很多,如干燒對蝦、滑炒蝦花、千炸鳳尾對蝦、煎對蝦餅,以及造型菜琵琶大蝦等。而山東的風味名菜紅燒大蝦很有“人氣”,在結婚的喜宴上,撤掉味碟和點心後上的頭一撥菜裡必有紅燒大蝦。大蝦是按人數上的,不多不少正好一人一個,這時大家往往略做謙讓之後就站起身將自己的一隻夾走。按習慣,婚宴上的大蝦必須有點個頭,大家也正是透過這道蝦菜來判斷宴席檔次之高低,進而估量自己送的紅包有沒有希望吃回來。而紅燒大蝦也確實能增添一些喜慶色彩,它色澤紅潤油亮,煞是好看。除了婚宴,紅燒大蝦還出現在比較重要的宴席上,如給貴客接風或公司慶典等。也許生活水平使然、也許習慣使然,不管何種場合,大家總要對剛剛進肚的大蝦品評一番,包括大蝦個頭、肥瘦、新鮮度以及大概的市場價格,好像在比誰吃過的大蝦多。而品評是吃過之後的事,之前一般都很少說話,有一小會兒甚至屏氣息聲,唯聽細細的咀嚼聲,氣氛嚴肅而暗含敬畏。

魯菜傳統美食之三

[製作參謀]

製作原料:大對蝦4對(約重1000克),白糖75克,雞湯150克,醋、醬油各5克,精鹽0。5克,味精1克,紹酒15克,蔥2克,姜1。5克,熟豬油500克(約耗50克)。

製作方法:將對蝦頭部的沙包去掉,抽去蝦腸,留皮,用清水洗淨。蔥、姜切成片。

炒鍋內放豬油,在旺火上燒至八成熱時放入對蝦,炸至五成熟撈出。炒鍋內留油50克,下蔥、姜炸出香味,再放入雞湯、白糖、醋、醬油、精鹽、紹酒、味精及大蝦,用微火煒5分鐘,取出大蝦(撈出蔥、姜不用)整齊地擺入盤內,然後將原汁澆在大蝦上即成。

特點:色澤紅潤油亮、蝦肉鮮嫩、滋味鮮美。

魯菜傳統美食之三

【四喜丸子】

[文化聯結]

在中國,每逢婚慶和重要節日等喜慶之事,宴席上往往以四喜丸子為首道菜餚,用其喜慶團圓的寓意給宴席增添歡樂和熱烈的氣氛。它不但能夠給人帶來歡愉融洽的感受,還表達了殷切祝福之意,使賓主盡歡,共享美好時刻、留下美好回憶。因此,四喜丸子可稱得上是最為人們喜愛的吉祥菜餚。

據傳,四喜丸子創制於唐朝年間。有一年朝廷開科考試,各地學子紛紛湧至京城,其中就有張九齡。結果出來了,衣著寒酸的張九齡居然中得頭榜,大出人們意料之外。皇帝賞識其有才智,便將他招為駙馬。當時正值張九齡家鄉遭水災,父母背井離鄉、不知音信。舉行婚禮那天,張九齡正巧得知父母的下落,便派人接至京城。喜上加喜,張九齡高興之餘便叫廚師烹製一道吉祥的菜餚,以示慶賀。菜端上來一看,是四個炸透蒸熟並澆以湯汁的大丸子。張九齡詢問其意,聰明的廚師答道:“此菜為‘四圓’。一喜,老爺頭榜題名;二喜,成家完婚;三喜,做了乘龍快婿;四喜,閤家團圓。”張九齡聽了哈哈大笑、連連稱許,又說道:““四圓’不如‘四喜’響亮好聽,乾脆叫它‘四喜丸’吧。”自此以後,逢有結婚等重大喜慶之事,宴席上必備此菜

後人對“四喜”還有不同的解釋,有人把喜慶、吉祥、幸福、長壽成為人世四喜;而南宋文學家洪邁《容齋隨筆》中的四喜詩“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所言的四件喜事,更是盡人皆知,近千年來被普通百姓視為人生最大的理想。時至今日,它依然為人們津津樂道。

四喜丸子又稱大肉圓、四喜圓子、四喜龍蛋、閤家團結等,北方大部分地區都有此菜,無論城鄉,凡有婚、壽、喜慶宴席,必以此菜為首道菜餚。以“四喜”為名的菜餚在中國還有很多,清代即有四喜蒸餃、四喜蝴蝶、四喜羊肉、四喜丸子等菜餚。至近代,人們愛其吉祥含義,以“四喜”為名的菜餚更是林林總總,約有上百餘種。

魯菜傳統美食之三

[製作參謀]

製作原料:豬肉餡500克、雞蛋3個(約150克)、香油6克、精鹽10克、醬油50克、料酒10克、味精5克、姜8克、水澱粉60克、高湯(或水)1公斤、植物油1公斤(實耗50克)。製作方法:將肉餡放入盆內,加入雞蛋、蔥薑末少許,精鹽8克,香油、清水少許,用手攪至上勁,待有粘性時把肉餡擠成40個丸子待用

將雞蛋、水澱粉調成較稠的蛋粉糊;將丸子放入10個小碗內,澆點高湯,加入醬油、精鹽、料酒、味精、蔥薑末,嘗好味,上籠蒸15分鐘即成。

特點:酥嫩鮮香、入口即化、色澤金黃。

製作關鍵:拌肉餡時不要加澱粉,炸丸子時要將蛋粉糊掛勻,火不要太旺、油不能熱,以免將蛋粉糊炸糊,影響色澤。

魯菜傳統美食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