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真卿向張旭學了兩年,卻沒有什麼收穫,張旭是小氣嗎

顏真卿向張旭學了兩年,卻沒有什麼收穫,張旭是小氣嗎

在中國書法史上,張旭曾經向顏真卿傳授筆法,而顏真卿又以“十二筆意”傳授給懷素,成為了薪盡火傳的佳話。然而,很多人則認為,顏真卿兩次向張旭求教書法,第一次還認真跟隨了兩年,卻並沒有什麼進步,這說明張旭實在太小氣了。真是這樣嗎?

顏真卿第一次向張旭學習是在二十多歲的時候,他在長安拜訪張旭,還當了兩年的弟子。只不過,張旭對顏真卿並沒有什麼教導。根據顏真卿的回憶,當時場景是這樣的:

僕頃在長安二年師事張公,竟不蒙傳授,使知是道也。人或問筆法者,張公皆大笑,而對之便草書,或三紙,或五紙,皆乘興而散,竟不復有得其言者。

顏真卿向張旭學了兩年,卻沒有什麼收穫,張旭是小氣嗎

這段話很生動,不光是顏真卿,就是別人向張旭求教筆法,張旭也只是大笑,只是演示一番,並沒有說透。這樣的次數多了,大家都不好意思提出要求。

從目前發現的顏真卿真跡來看,也確實如此。現存最早的顏真卿真跡是33歲時作品《唐王琳墓誌》,其次就是最近新出土的《羅婉順墓誌》,是顏真卿38歲時所寫。我們可以看到,在這相距五年的作品中,風格十分類似,明顯效仿的褚遂良。這兩幅作品,雖然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及的成就,但與後來的《多寶塔碑》等等名作相比,實在相去甚遠。

顏真卿向張旭學了兩年,卻沒有什麼收穫,張旭是小氣嗎

這段時間,從史料上來看,正是顏真卿兩次求教於張旭的階段。顏真卿在書法上的彷徨期,彷彿正是印證了張旭小氣的說法。要知道,當時的書法家是相當吃香的。為什麼這麼多名人熱衷寫墓誌銘,就因為死者的家屬不惜一擲千金長臉。教會徒弟,餓死師父,就是張旭的內心想法?

其實,在小珏看來,這一點很難成立。達官顯貴數不勝數,墓誌銘的需求量是很大的,也不可能是張旭一個人可以壟斷市場的。有人偏愛書法家的作品,有人則向親朋好友求字,還有的則是同僚代筆。潤筆費貴,但並非非誰不可。

另外,我們注意到顏真卿在回憶中提到的細節。大凡有人求教,張旭都會當面寫幾張。常理推斷,為別人而寫,就會贈送,從此處看,他的字可以隨意贈送,張旭並不小氣。那麼,偏偏一談到書法,張旭就要笑而不語呢?

顏真卿向張旭學了兩年,卻沒有什麼收穫,張旭是小氣嗎

我們只能揣測,張旭不是要學生成為一般的書法家,而是寄予更大的希望。眾說周知,書法藝術的提高,一是要有老師的指點,二是要勤學苦練。但是,小珏要說的是,這並不是成為頂級書法家的要素。

遇到張旭之前,顏真卿學習褚遂良的書法,他的父家和母家都擅長篆書,這說明他是有一定師從的。何況顏真卿刻苦,這讓他在書法藝術道路上狂飆不止,很年輕就有相當的造詣了。然而,此時的彷徨期,並不是說靠張旭的點撥就能做到,必須要自己領悟。

顏真卿向張旭學了兩年,卻沒有什麼收穫,張旭是小氣嗎

就拿張旭自己來說,他也是看到公主與挑夫爭路而察筆意,見公孫大娘舞劍而得神韻。要將字寫好,確實是找個老師就能做到的。但是,要成為名留青史的書法家,甚至成為開宗立派的宗師級人物,非得自己領悟不可。這一層窗戶紙,只能靠自己捅破。所以,張旭每次都演練書法,並沒有秘而不宣。所以張旭也直白告訴另一個學生裴儆:

但的書絹素屏數本。亦嘗論請筆法,惟言倍加工學臨寫,書法當自悟耳。

那麼,還是會有人辯駁,顏真卿在第二次拜訪張旭時,怎麼又得到了耳提面命,還寫就了《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也就是這一次,顏真卿自認為得到了真草的秘訣,展望五年或者七年後就有大成,這不正好說明,還是需要人幫忙捅破那層窗戶紙嗎?

顏真卿向張旭學了兩年,卻沒有什麼收穫,張旭是小氣嗎

要知道,顏真卿在書法上的彷徨期長達十多年。他並沒有閒著,一直求索不已。當瓶頸即將突破時,不過是向張旭求證答案而已。如果功夫不到,一問一答式的筆法十二意即便告知顏真卿,也不見的就起到作用。

這就好比說顏真卿寫下《述張長史筆法十二意》,算是把自己的訣竅說了出來吧?算是不藏私心吧?可是,懷素是學成了,後來還有很多書法家也學成了,但數量上還是鳳毛麟角。大多數人,讀過之後,還是很茫然,甚至變得更茫然。所以,這臨門一腳,不應該由師父踢,張旭很清楚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