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軟體難在哪裡?

01

存在工業軟體這個行業嗎?

這兩年,“工業軟體”火起來了—投資圈有大篇幅的分析這個“風口浪尖”,欣欣然按照投資邏輯描述其

廣袤無垠的市場、高壁壘的護城河、對標全球產業巨鱷、標的團隊的光鮮靚麗履歷、大咖KOL站臺,

工業類軟體之價值含量自不用說,但投資的套路對於它似乎急功近利快速套現的想法難以實現。

就實而論,並不存在一個被稱為“工業軟體”的行業,這個詞是一個“事後諸葛亮”的定義,否則,為什麼之前那麼多年都沒有工業軟體這個行業呢?

但是,為工業應用而設計的軟體是廣泛存在的,需要闡明此邏輯的原因在於,

我們是因為遇到了工業軟體這個困境,才開始重視,並制定了計劃要發展這個“工業軟體”行業。

但是,很多人把工業軟體當做“軟體”行業來發展的話,就會遇到很多困難—

做一個殼很容易,但是,工業軟體的本質是知識複用,就是得有“知識”

—而工業知識的複雜性才是這些軟體複雜性的體現,而這又是每個當前的工業軟體往往花費數十年方能到今天的地位,而這

急不來,快不了

,也並非輕易可成。

工業軟體這個行業的存在形式,是整個產業格局中的分工形成的,它是一個行業的區域性,即,有專門為了解決這個行業特定問題而解析出來的公司,為行業解決一些共性問題,這就像德爾福、偉世通這種汽車零配件廠商來自於GM和Ford一樣。

因此,工業領域的軟體公司,如果觀察其歷史,大部分都還是來自於這個產業。

只是,每個產業通常都有需要一些特別的軟體服務商,這本身是社會分工更細的表現,而不是剛好有個工業軟體行業來幫大家解決問題—這是需求產生了商業。

02

工業軟體前提是基於創新性設計才有意義

但是,我們權且認為存在這個行業,那麼,工業軟體的產生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背景,即,它基於“正向設計”、“原創性設計”,才有意義。

為什麼原創性才有意義?因為,工業技術最燒錢的不是那個結果,而是“工程迭代”—測試與驗證,但是,如果你是透過測繪、逆向工程、皮尺工程方法進行“仿製”,你只是得到了一個“結果”,你並不需要那個過程。

而工業軟體的產生,核心是為了降低這個“測試驗證”成本的—只有原創性設計、正向設計才會這麼燒錢,才有必要開發和應用這些軟體。

這就是我想說的“數字化轉型”,首先你得改變過去的發展模式,即,透過快速仿製進入市場,發展模式的轉變,才是轉型的關鍵,即進入“創新性”、“正向設計”的模式,這個時候,你才會有動力去使用這些工業軟體。

03

為什麼工業問題難?

然後,我們才考慮為什麼工業軟體比較難?其實,有幾個方面,簡單總結一下,會有所瞭解:

機電軟的強耦合關係

工業軟體的難度在於它要解決的工業中的問題,都是非常複雜的,我們就以一個吹瓶的過程來看,因為太過複雜,僅拿一些區域性的例子來說明:

瓶胚通常經過加熱後進入模具吹制瓶子-對於大型的吹瓶來說,這個速度要達到108000瓶/小時,當然,這是一個大圓盤,圍繞著30多個吹瓶模具,瓶子連續進入不同模具站,然後進行預吹、低壓、高壓吹、排氣幾個閥的動作,同時拉伸杆進入模具中對瓶子進行拉伸控制,這個過程僅有100-200mS間就要完成,如圖1所示。

工業軟體難在哪裡?

圖1-大型旋轉圓盤吹瓶系統

瓶子經理胚、星輪加持進入吹瓶模具,然後合模後開始圖2的動作過程,圖2僅體現了伺服拉伸杆的動作,而同時進行的動作還包括預吹、低壓吹、高壓吹、排氣冷卻環節,包括溫度壓力的閉環控制。

工業軟體難在哪裡?

圖2-PET瓶的吹制過程中的機械拉伸動作分解

這個是PET瓶的吹制過程,材料在模具中隨著溫度壓力、機械的拉伸力影響,本身其內部結構也在發生著變化,能夠最終形成穩定的材料結構,滿足生產的要求。

在瓶子的拉制過程中,如果出現了拉伸速度快過了PET分子的應變速度,就會產生珍珠光膜現象。

如果瓶胚溫度高於結晶溫度,或者瓶胚在烘爐中受到風扇迴圈不足,導致外部冷卻不足,或瓶胚在吹模或烘爐穩定時間過長、瓶壁太厚等原因引起熱瓶現象。注口偏移是因為機械的拉伸杆、模具、注射嘴沒有在一條線上,導致產品缺陷。

瓶身克重不均勻-往往是因為在預吹提前瓶頸比較厚,預吹時間滯後則瓶底比較厚。

當然了,上面這個內容不在這個行業裡基本上也看不懂,但是,沒有關係,只是用來說明就這麼吹個瓶子這樣的事情-材料的晶體變形速度、加熱的溫度曲線精準性、機械的安裝匹配精度、吹瓶的各個階段的時間節點精準控制—這些都會影響瓶子的質量,這是典型的機械

(拉伸速度與材料工藝間)

、電氣控制如定位控制、溫度、壓力閉環控制,材料的晶體物理特性三個方面相互干擾,影響一個瓶子的質量。

其實,

僅僅一個瓶子的過程我們就可以看到典型的工業複雜性,而這種複雜性、相互之間這種影響,

都是需要大量的瓶子吹制過程中才能形成的,這裡只是隨便拿來講一下,因為,

真正的這個瓶子吹好,能給你寫好幾本書才能做到

為了寫好這個吹瓶機的控制系統軟體,必須得了解機械、控制、材料各個方面的知識,才能去建模,並經由大量材料測試驗證才能成熟,這往往由數十年的經驗積累而成。

難在試錯成本

其次試錯,知識不是我們看到的那個產品或技術,我們所有看到的,都是經由大量的試錯形成的—而那些“不行的材料”、“不合理的流程”、“不起作用的控制引數”…

這些同樣是知識,Know-how不僅代表知道如何幹這件事情的技術,而知道什麼不行是十倍百倍的知識-而如果沒有進行原創性設計,那麼,就沒有掌握這個Know-How背後的知識,因此,

核心技術包括的不僅是看得到的,成熟的技術,也包括那些看不到的十倍百倍的技術。

知識都是經由大量的物理測試來燒錢的

,經常聽到大家說“一旦中國企業做了某個產品,歐美人就廢了”,但是,這個看上去值得驕傲的背後有個“認知遮蔽”。原因在於我們只是複製的成本,而沒有“測試驗證”的燒錢部分的成本。

當然,我們佔了很大的便宜,但是如果說,真正由我們原創性且自主來進行這些技術的研發呢?

其實,

成本並不會比別人低,因為真正要掌握核心技術,它那些必須走的路很難越過。

即使換道超車,其實,研發所需的投入並不一定就會比現有的更低,一樣是需要不斷的工程迭代過程,漫長而充滿風險,還需要非常高效的研發管理能力。

一定是這樣的,就像去年和G先生聊到華為為什麼那麼大的研發成本—因為他們真的在做“創新”,

創新一定是燒錢的,

沒有燒錢然後說掌握核心技術,那是不合乎世界的邏輯—能量守恆,沒有輸入哪裡有輸出?

工業應用人才的複雜性

很多人說工業軟體,但是,忽視了工業軟體的複雜性還在體現在垂直行業的人才匱乏上。

今天每個行業都迫切的需要複合型人才,這種複合包括了多個維度,在技術研發方面則希望機電軟一體化的人才。

工業軟體,就是這麼苦。你說你拿的薪水沒有AI/移動互聯、金融的高,但你還真要考慮的問題比他們複雜很多。

當然了,另一方面也說明IT行業確實產業規模大,因此,可以養活成百上千的程式碼工程師,然後分工極其細。

因此,你跟工業場景裡的軟體設計相比,感覺工業場景的軟體人員都得是“全棧”工程師,就像江湖上的高手,得是打通任督二脈、練的上等內功,然後來六脈神劍,將劍和意凝聚,做到人劍合一,也不知道咋就這麼難,都這麼厲害了,還不如人家重量級拳王,就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以肌肉力量練習爆發力,拳速和反應速度,還有各種打級打怪的設計,然後獎金高的嚇人-各種風光。

這就像交大戴老師

(William)

說那些小朋友畢業了非要去那些IT大廠做螺絲釘,越多走的人越窄,越少人走的路其實越寬,因為,這個世界人們需要的是“差異”、“不同”,而人們最難克服的是“世俗的力量”。

所謂的自由,就是克服社會的慣性,大部分人都無法克服慣性,跟著潮流走是最輕鬆的選擇,但不能稱為“智慧”。

我說這個不是說他沒有錢賺,其實,做什麼行業都是一樣的,你得有真材實料,真解決問題,肯定是有回報的,那你說做工業軟體好像沒幾個賺錢的,那是因為,現在這才開始重視這個問題,我們反正什麼地方都缺人,又不是這一個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