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困難時期,越要修煉“三力”

我之前講過,未來企業組織對人才的要求會越來越高。

一個真正優秀的人才,一定要具備“三力”。

什麼是“三力”?即

腦力、體力和心力。

腦力和體力不用太多解釋,而心力指的是一個人的韌勁和信念。未來組織,需要的是在這幾個方面都相對突出的綜合性精英人才。

最近,也有人問我: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企業要具備什麼特質,才能渡過難關?

在我看來,企業和人是一樣的,也要修煉“三力”。

哪“三力”?即:

戰略定力、組織活力和文化耐力。

我一個個講。

越是困難時期,越要修煉“三力”

戰略上,要有定力

這幾年,形勢不好,很多老闆心中都有著巨大的無力感,高度焦慮,不停思考公司的戰略、戰術是什麼,不斷尋找出路。

但是,有些人往往會因為內心的焦慮和恐慌而自亂陣腳,“病急亂投醫”。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個,群體性盲從。

什麼叫“群體性盲從”?就是跟風心態,別人做什麼,我就做什麼。

比如,同是做餐飲的,你預製菜做得風生水起,那我也進軍預製菜領域;你認為盲盒經濟是個藍海,那我也跨行去做盲盒經濟的生意。

確實,困難時期,大家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恐慌。這種恐慌,多是源自於對未來的不確定,不確定自己所做的事情。

因為不確定,看不到方向,所以什麼機會都想抓住。

但,越是如此,越可能事與願違。

為什麼?

因為,每家企業都有自己的戰略選擇,面臨的問題也是不一樣的,倘若輕易改變航向,其結果可能如猴子撈月,什麼都得不到。

第二個,盲目轉型和變革。

很多企業一遇到困難,就大喊轉型和變革,彷彿唯有如此,才能找到新的增長點。

比如,有些To B的企業,覺得現在To B的生意不好做了,就轉型做To C,但你不懂To C的產品和體驗,輕易談轉型,大機率是要失敗的。

盲目轉型和變革,看似是避免風險,但其實是最大的風險。

第三個,惡性增長。

為了增長而增長。為了實現增長規模的擴大,追求利潤的增長,而無所不用其極。

困難最考驗人性,有些人在困難面前,會

受不住短期利益的誘惑,失去初心,做一些損害使用者利益的行為,比如降質提價、欺瞞和誘騙客戶,做出一些違法之舉。

以犧牲未來為代價,來實現增長,終究是不可持續的,甚至可能促成災難。

越是困難時期,你越要有戰略定力。

缺乏定力,戰略隨風倒,企業如何好的了?

什麼是定力?

定力,就是戰略性放棄。

你要做什麼,不做什麼。很多時候,你不做什麼,比你做什麼更為重要。

以華為公司為例,如果沒有任正非的戰略定力,堅決不上市、不搞房地產,並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可能華為就無法每次都順利度過危機,成就今天的赫赫盛名。

戰略定力,根植於內心深處對於使命願景的堅守,對於未來發展方向的篤定,體現的是你的格局和遠見卓識。

所以,越是危難時期,越要修煉戰略定力,每臨大事有靜氣,堅持做你熱愛的事情,做你認為正確的事情,不要為外界所幹擾。

正確的路,永遠不怕遠。

越是困難時期,越要修煉“三力”

組織上,要有活力

戰略的落地、執行,最終要落在人身上。

一家企業的問題,

永遠一半是業務,一半是組織

。當你組織能力跟不上,業務增長也會出現問題。

困難時期,很多企業之所以倒下,並不是被惡劣的外部環境和競爭對手所擊垮,而是因為自身組織出現了問題。

譬如,組織缺乏活力、封閉、懈怠,人員效能下降等,這些問題的出現,導致組織無法應對急遽的外界變化。

德國人克勞修斯曾經提出一個“熵增”的概念,大致是說:

一個孤立系統的總混亂度(即“熵”)不會減小,只能保持不變或者是增加。

什麼意思呢?

舉個例子,如果一個房間不打掃,就會越來越亂,如果沒有任何外界的干擾,房間是不可能自動變整齊,要變整齊就必須你動手去整理。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如果組織不主動去對抗“熵增”,那麼組織會逐漸變得臃腫,會變得官僚化,整體效率和創新能力也會下降,組織越來越沒有活力,最終也將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

那,如何對抗“熵增”,保持組織的活力?

這裡給大家三個建議:

1)向外開放

一個組織如果自我封閉,就一定會出現“熵增”的情況。要對抗“熵增”,保持組織的活力,就一定要向外開放。

這就要求企業不斷加強與外部組織之間的合作與交流,向先進行業學習,向標杆企業學習,向競爭對手學習,打造不斷進化的開放型、學習型組織。

2)向內生長

組織是由人組成的,要啟用組織,最重要的是啟用組織中的個體。

如果企業只是把人看做完成目標的工具,用繁瑣的流程約束他,用苛刻的指標考核他,而不重視他的成長和發展,那這樣的組織是不會有未來的。

所以,企業要向內生長,透過精細化的管理,啟用員工的潛力。

一方面組織要賦能組織中的每一個人,幫助他們找到工作的意義,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提升他們的幸福感;而另

一方面,公司必須建立能上能下、能左能右的流動機制,透過績效的設計,獎勵優秀的人,淘汰不合格的人。

恰如傑克·韋爾奇說的,

組織的活力就在於人員的流動。

3)持續創新

創新,是組織活力的源泉。很多時候,組織僵化,失去活力,是因為領導者有了慣性思維,不再有創新意識。

所以,永遠不要躺在功勞簿上睡大覺,時刻都要有“Day One”的狀態,保持創業第一天的激情,持續進行創新。

這就是組織保持活力的三個關鍵詞。

組織有活力,團隊就有戰鬥力,企業就有了生命力。

越是困難時期,越要修煉“三力”

文化上,要有耐力

沒有一個冬天不可逾越,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從冬天到春天需要時間過渡,所以企業要修煉在寒冷環境下的耐力。

耐力,說的是企業在困難環境下的韌勁,有沒有持續的經營能力,能不能堅持做正確的事,堅持長期主義。

那,企業的耐力從何而來呢?來自於

企業的文化

在經濟形勢好的時候,發展能夠掩蓋一切問題。但是,一旦企業遭遇到經營危機,尤其是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文化的作用就會顯現出來。

企業文化有三個重要要素:

使命、願景、價值觀

,這三者之間,往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也是酵母天地圖的頭部。

所以,作為老闆,你必須問自己:企業的使命、願景是什麼?價值觀是什麼?

使命,英文叫mission,就是你的追求。

你的追求有多大,能決定你走多遠。

有的人做企業,只想吃飽飯賺點錢,沒問題。有的人,可能一開始就有很大的理想,比如馬總,他想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也許這個使命無法實現,但這不妨礙在此過程中,他們締造出偉大的公司,因為使命是一輩子的追求。

願景,英文是vision,也叫遠景。一般來說,願景管十年,因為時代變化太快了。

就像爬山一樣,你現在看到一座海拔2500米的山,當你登頂之後,也許你會發現,遠方還有海拔3500米的山,你會有新的願景,所以願景可以改。

有願景和更改願景不衝突,所以,我才說:

願有多大,路有多長。

價值觀,是value,就是

在面對選擇時,你把什麼放在前面,優先選擇什麼。

比如說,只有當公司掙錢跟客戶第一矛盾的時候,你寧可不掙這個錢,也要堅守客戶第一,這個時候價值觀就外顯出來了,你的價值觀就從牆上走到員工心裡。

缺少價值觀的企業,所有人在面對危機時往往會陷入一盤散沙,而重視文化價值觀建設的企業,能將員工凝聚起來,形成強大的戰鬥力。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不僅是業務的推動力,也是組織的粘合劑,更是公司遇到困難時的救命稻草。

最後,給大家分享一條企業成功的方程式:

企業的成功=戰略*組織能力*文化

。越是困難時期,企業越要修煉“三力”:

在戰略上,要有定力,堅持做正確的事;在組織上,要有活力,對抗熵增,啟用員工效能;在文化上,要有耐力,堅持長期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