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證思考65:胃病治療一席談(2)

以虛為主的胃痛有胃陰虛和脾胃虛寒。胃陰虛這一型在臨床上很難治。臨床上不害怕溼熱中阻,不害怕舌苔厚膩,就害怕舌苔少。好在現在臨床上見到的胃陰虛證少一些,舌苔少的病人要比舌苔膩的少的多。胃陰虛需要養陰,但養陰藥有礙於胃的納和脾的運,並且“陰”必須由“陽”來化,陰藥服進去必須經過陽氣的蒸騰運化才能變成有用的“陰”,如果運化不了那就是沒用的,只能變成溼邪。而運脾需要用溫藥、陽藥,對陰藥和陽藥進行恰當組合,這是比較難的,需要對整體有把握。陰藥用得稍過,病人就會感覺到吃飯不太好了,大便不太好了;陽藥用得稍過,病人又會感覺到病症加重了,因為陰虛加重了。實際上,古人說陰虛難治,除了結核病之外,臨床上見到真陰虛病要比氣虛病、陽虛病難治得多。治療胃陰虧虛,方書中經常提到一貫煎、芍藥甘草湯、沙參麥冬湯、增液湯等方。一貫煎是治療肝胃陰虛的,沙參麥冬湯和益胃湯是治療胃陰虛的,芍藥甘草湯體現另一種治法叫酸甘化陰法。也就是說,面對胃陰虛證,治療有兩種方法,一種方法是直接補陰,使用沙參、麥冬、石斛、玉竹這類藥物;另一種方法是用酸味藥和甘味藥來化陰,酸味藥如芍藥、烏梅、木瓜等,甘味藥以甘草為主,其他的甘味藥也可以用。如果病人經常泛酸,也就是口語中說“醋心”,能不能用酸甘化陰?一般來說可以用,這是兩回事,如果胃酸比較明顯我們可以酸甘化陰法合左金丸,比如芍藥甘草湯合左金丸。酸甘化陰對胃納、脾運的影響要小於直接養陰的方法。直接養陰時要加點流動氣機的藥物,比如一貫煎裡用到川楝子,但養胃陰時我們不一定會用川楝子,我們會用陳皮、砂仁、木香等,但它們溫燥的力量比較大,因此少用,有時有的醫家主張用香櫞、佛手,但實際上香櫞、佛手主要是疏肝的而不是疏胃的,這還是有差別的。總之在這一型裡面用藥不是那麼單一,需要對用的藥物及劑量進行斟酌。胃陰虛出現,往往提示這個病病程已經很長,提示會有瘀血,要加點活血的藥,比如赤芍、丹參等。在胃陰虛的基礎上往往也會出現膽腑之熱,於是有的醫家會加一味蒲公英,或連翹,或銀花。“胃虛—胃寒”是臨床上見得較多的,常用方如黃芪建中湯、附子理中湯、吳茱萸湯等。當我們辨為“胃虛—胃寒”而用溫補藥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有沒有“胃積”的存在。如果在“胃虛—胃寒”的基礎上出現“胃積”,一定要先祛邪,然後再溫補,這點是需要注意的。

有時辨證明明是個“胃虛—胃寒”證,怎麼越補病症越重了呢?補得舌苔都膩了,補得都上火了,原因就是把那一丁點“胃積”給補住了。比如傷寒論中的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證,這個證表現的很像理中湯證,但用理中湯實際上效果並不好,因為它在虛的基礎上還有邪實,把這點邪實解決了,接下來再用理中湯,就合適了,用藥的先後次第一定要留意。

溫補中焦的小建中湯和理中湯都是張仲景的方劑,這兩張方劑區別很大,但是我們面對脾胃虛寒的時候容易把這兩個方證給混了。張仲景在虛勞篇裡用得是小建中湯和黃芪建中湯,沒有用理中湯,而我們溫補中焦經常用理中湯,現在善於用理中湯的醫生比善於用小建中湯的醫生多。這兩張方劑的區別在於小建中湯證脈弦,理中湯證脈不弦。兩方證都是虛寒舌象,症狀可以一樣,如腹痛、腹脹、下利,舌象都可以是淡的,舌苔是薄白的,都可以畏寒,脈象都是弱脈、緩脈、偏陰的脈,但小建中湯證會在細弱的脈中見到弦意。

吳茱萸湯容易被遺忘,它治療虛寒胃痛和上兩方又不一樣,吳茱萸湯是治肝胃的虛寒,肝胃虛寒可以出現胃痛、呃逆,表現為胃的病變,在傷寒論裡見過三次,少陰、厥陰、陽明病裡面,並且都涉及到飲邪、寒飲,本方病機是“肝胃氣逆”。一般在臨床上遇見肝病特別容易出現肝陽上亢,特別是高血壓病人,而經常不去重視肝陰上逆。肝陽上亢我們用鎮肝熄風湯,肝陰上逆就需要用吳茱萸湯。李東垣對胃痛的治療,從內傷著眼,常用:

1木香、柴胡、青皮、陳皮、厚朴、炒神曲、炒麥芽、當歸、桃紅,破胃積。

2半夏,化胃溼;

3益智仁、吳茱萸、白蔻仁,暖胃寒;

4人參、黃芪、炙甘草,補胃氣;

由於是從內傷角度著眼,對病機考慮的就相對複雜一些,一般都會用到益胃氣的藥,也就是說相當多的內傷胃痛,李東垣是拿補中益氣湯來加減,這點是和現在醫生有差別的。李東垣這種用藥法對我們的啟示是:在治療胃痛時,無論虛證、實證,治療的最終目的是希望胃氣充足,千萬不能把胃痛治好了,而胃氣也傷損了。不要傷損胃氣,要有意無意去培補胃氣,只要胃氣恢復正常,胃積、胃痛就不會再反覆了。如果胃氣越來越虧,那麼胃痛即便現在治好了,它還會反覆發作的,甚至發作次數會越來越多。《丹溪心法》中說“諸痛不可補氣”,這句話對後世影響特別大,不通則痛,補氣會加重不通。但李東垣治胃痛,補氣是常用的,朱丹溪看過、學過李東垣的書,實際上他說這句話是基於糾偏。他看到有部分醫生學李東垣,老補氣,離了補氣藥不開方,他發現疼痛發作時用補氣藥經常會用錯,於是他就告訴他的學生碰到疼痛不要隨便補氣,可能他的原意是這樣。可是他的學生就給他記錄下了這句話,他的書流傳很廣,後世好多醫家都記住了這句話,他的意思是當疼痛囂張時,說明邪氣正盛,此時不能亂用補藥,實際上還是一個次第的問題。《丹溪心法》說:“胃口有熱而作痛者非山梔不可,然須佐以生薑汁,並用川芎開之”。治療胃痛,朱丹溪仍想到鬱,想到用越鞠丸法。胃痛有寒有熱時,張仲景用黃芩、黃連,佐以法半夏、乾薑;朱丹溪用梔子;佐以薑汁、川芎,其實用意是一樣的。(清膽:黃連、黃芩、梔子;溫胃:生薑、川芎、半夏、乾薑)《丹溪心法》又說:“有因死血流於胃口而作痛,桃仁承氣湯下之,切記!”

指出碰到瘀熱胃痛,可以用桃仁承氣湯。哪種情況會碰到呢?如果一個人平時特別喜歡喝酒、吃火鍋、吃大肥肉,這樣時間長了有可能出現這種胃痛,或者胃潰瘍的胃痛病人,又見到便秘,有可能就是桃仁承氣湯證了。治療一方面用桂枝、炒桃仁入胃,化瘀止痛;一方面用調胃承氣湯入腸,通便洩熱,胃、腸障礙一除,疼痛必止。(劉衛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