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行業從此立下一規矩

中國古人常說盜亦有道,意思是即使是做盜賊,也有他們行業所謂行事準則。

比如在我們熟知的很多小說和武俠影視中,強盜或者小偷一般情況下都不欺負窮人,他們甚至專門劫掠富商地主的錢財和糧食,然後分給窮苦百姓。

例如水滸中的梁山好漢,他們就曾明確表示要“替天行道”。其實在

中國古代的盜墓行業裡也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任何從事盜墓的人都不得去盜包拯的墓穴,

人們不禁好奇為何會這些三教九流之輩也對包拯佩服的五體投地呢?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行業從此立下一規矩

清如水,明如鏡的包青天

包拯是北宋時期的名臣,出生於詩書之家的包拯自小開始就表現得認真好學,後來在當地大文豪劉筠的推薦下,包拯在29歲那年考取了進士及第。

本來十年寒窗苦讀,終於可以大展身手,可為了能夠侍奉自己年邁的父母,包拯毅然辭官回家盡孝十年,待雙親西去之後,包拯又再次出山。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行業從此立下一規矩

很快他憑藉著高超的斷案能力贏得了青天的讚譽。包拯為官一生清廉,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仍在公堂之上處理案件。他死後並沒有為子孫留下什麼豐厚的遺產,只有那發人深省的家訓。

他告誡後代子孫,如有做官之人,凡因貪贓枉法而受到處罰的,即使在死後也不允許葬入祖墳之中。

其實包拯能夠成為流芳百世的清官跟他自小受到的教育有著莫大的關係。

小時候包拯的父母就對他的言行舉止有著嚴格的要求,與同齡的孩子相比,包拯很少有時間在外嬉戲玩鬧。

他的童年大都是在讀書當中度過的,相傳包拯是文曲星下凡,在他的額頭上有一道月亮形的胎記。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行業從此立下一規矩

話說文曲星在下凡的時候,需要去南鬥星君處進行報道,但因為等得不耐煩,便直接從南鬥星君的臉譜中隨意拿了個臉譜便下界去了。可後來才發現自己拿的是武將的黑臉譜。

而武曲星星無奈只能拿著不屬於他的臉譜下界,因此包拯就是我們所常見的黑臉,而武曲星轉世的狄青則生的眉清目秀,反而需要一副凶神惡煞的面具來震懾敵人。

可剛出生的時候家人都認為他是一個怪胎,因為包拯生下來就奇醜無比,加上臉又黑,後來是大嫂偷偷地將他抱走,送到別人家寄養長大。

江心棄硯美名揚

歷史上關於包拯斷案的故事數不勝數,比較有名的像牛舌案和鍘美案早已被人們傳承一段佳話。而包青天的美名最早來自於他在嶺南任職期間。

古代時期的嶺南,也就是我們今天的廣東省地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荒僻之地,很多人都不願意來這個地方做官。加上嶺南又是百越之地,很多地方土著經常與當地的官員發生激烈的衝突。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行業從此立下一規矩

而包拯在剛上任沒多久,就設法將山中這些流竄的人口變為定居的居民,讓這些土著真正的能融入到漢人的生活當中。

當時,嶺南的端州地區盛產端硯,很多官員都藉此機會賄賂當朝權貴,欺壓百姓,包拯在得知此事後十分氣憤,他決定要從自身做起,不允許地方官員藉此名目來剋扣工人的錢財。

其次,包拯還借整治端硯賄賂的機會,平反了當地的一起冤假錯案,證明了硯工們的清白,贏得了當地百姓的愛戴。自此之後,包拯也被人們親切地稱為包青天。

後來在包拯準備離開嶺南地區回京述職的時候,當地的百姓紛紛來到遊江岸邊為他送行,而著名的江心棄硯的傳說就由此而來。

話說包拯手下的官員吳文書私收當地百姓的明硯,但他又怕包拯知道此事。

於是在出發的前一天,他將硯臺偷偷的藏入到船中,可沒成想在啟程的當天,端州的天氣瞬間陰風怒號,大雨傾盆。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行業從此立下一規矩

包拯察覺事出蹊蹺,便告訴船上人說其中一定有人做了有愧於當地百姓之事,因而上天才擋住去路。

包拯於是下令所有隨行人員開啟行李包裹挨個檢查,最終發現了吳文書先前藏匿的硯臺。

一番審問後,包拯便將這珍貴的名硯扔入到了江中,力求做到不拿百姓的一針一線,自那之後人們對包拯的敬佩之情便更上一層樓。

萬民敬仰,流芳百世的清官

包拯一生不畏權貴,素以廉潔清明著稱。他執法時剛正不阿,鐵面無私,絕不輕易向權貴們低頭。

公元1062年5月,64歲的包拯在工作期間突然病倒,隨後便驟然長逝,包拯死後整個朝野上下為之震動。當時的皇帝為了悼念這位賢臣,親自下令停朝一天,舉國哀悼。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行業從此立下一規矩

考慮到包拯生前的卓越功績,在其死後,皇帝決定將其風光大葬,但讓所有人沒有想到的是,在出殯的當天,從開封府門口竟抬出二十一口棺材。

相傳很多王公貴族在下葬的時候,為了避免被他人盜竊,會設計出很多疑冢。例如歷史傳說中曹操的72疑冢就是典型的代表。但像包拯這樣同時將二十一口棺材下葬的卻十分少見。

包拯之所以這樣做,是考慮到自己生前大多是和一些地方的權貴惡勢力作鬥爭,他擔心自己死後這些人會尋求報復。因此用二十一口棺材來迷惑眾人。

實際上二十一口棺材當中只有一口是用來裝噬他的屍體的。包拯知道打造一副棺材耗費巨大,他不想在自己死後還要鋪張浪費,因此他留下遺命,在自己下葬後將剩餘的二十口棺材返還給當地人使用。

包拯出殯,21口棺材從城門同時抬出,盜墓行業從此立下一規矩

包拯死後,人們也紛紛地以各種方式來紀念這位一生替百姓直言的青天老爺。

甚至於在盜墓界也曾明確規定,凡從事摸金之人絕不可偷竊包拯及其後人的墓穴。

雖然包拯在當初用二十一口棺材來迷惑世人,可隨著時間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如今我們還是找到了他的陵墓所在地。

這也為人們更好地去祭奠這位流傳千年的清官提供了機會,而包拯也早已成為了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享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