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如何變成“圓球”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找到了答案

地球,作為人類唯一賴以生存的家園,雖然放在宇宙中絲毫的不起眼,但是它卻是最特別的一顆星球。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地球誕生至今大約走過了46億年的時光,關於地球是如何誕生的,目前說法很多,但是普遍認可的一種說法是,大約40多億年之前,一個星雲坍縮成為太陽,而其它碎片則彼此融合,慢慢形成了各個行星,地球,便是其中最特別的一顆,因為我們處於宜居帶中,所以,機緣巧合下,地球在很短的時間裡,就擁有了生命。

地球是如何變成“圓球”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找到了答案

從太空看去,地球是一個“圓球”,那麼,地球這顆“圓球”是如何被堆砌而成的呢?經過多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終於在柯伊伯帶中找到了答案。一直以來,科學家們都對柯伊伯帶充滿了好奇,因為距離地球太遠了,所以柯伊伯帶中的很多奧秘都沒有被揭曉。

地球是如何變成“圓球”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找到了答案

科學家表示,在柯伊伯帶中,很有可能存在著大量的微星,他們都是太陽原始星盤所殘留下來的碎片,因為沒有成功的彼此融合變成一顆新的恆星,所以它們只能孤獨的漂流在柯伊伯帶中,它們大多非常的小,目前已知的最小的一顆微星,直徑也不超過3000公里。

地球是如何變成“圓球”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找到了答案

科學家認為,在太陽系中,土星以內的行星都是在遠處形成的,可是最偏遠的兩顆天王星和海王星,則很有可能與柯伊伯帶之間存在密切的關係。在上世紀,科學家們曾經認為柯伊伯帶之外就是星際空間,不過,曾有科學家預言,在海王星之外的柯伊伯帶更遠的地方,很有可能還存在著一顆行星,以及無數的小星體。它們處於另一個空間中,那裡也是太陽系的一部分,叫做“奧爾特”星雲。

地球是如何變成“圓球”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找到了答案

關於地球是如何堆砌而成的,科學家們在大量的資料分析後認為,微星(太空岩石)的彼此融合,再加上引力等的相互作用,最終變成了一顆“圓球”,不止是地球,太陽系中的其它行星的形成也是如此。透過對柯伊伯帶的研究,科學家表示這對於我們研究系外行星也存在著很多的幫助。

地球是如何變成“圓球”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找到了答案

同時,因為柯伊伯帶中還存在著很多的微星,或許伴隨著時間的推移,未來這些微星也都會彼此融合,再形成一顆新的行星,當然,這或許會影響到太陽系的穩定,但是從天王星和海王星的軌道來看,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的。而且,太陽系的引力範圍大約在2光年左右,這也表明,我們尚未探知的太陽系中,還存在著非常多的未解之謎。

地球是如何變成“圓球”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找到了答案

當然,關於地球的形成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地球原本是宇宙中的一顆流浪行星,它在大約5億年之前來到太陽系,被太陽系所捕捉,非常幸運地又進入到宜居帶中,也正因為地球擁有了光,所以地球才會迎來了寒武紀的生命大爆發,地球上的生物才會紛紛登場,變成了一顆最特殊的星球。大家對於地球有哪些瞭解?歡迎與我們分享你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