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要回“光明之山”,是印度去英國殖民化運動的一個標誌性動作。

正解局出品

今天,已故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葬禮將在倫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

印度人的關注點,不在英國女王,而是她王冠上的一顆鑽石。

這顆名為“光明之山”的鑽石,與印度有何淵源?

印度人為何要求英國歸還?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光明之山”鑽石,也叫“光之山”,可能是全世界最古老的一顆天然鑽石。

這顆鑽石大約出現在公元1100年到1300年間。

“光明之山”發現於印度次大陸著名的鑽石礦山——德干的戈爾康達礦山,原石重達800克拉。

後經加工成玫瑰型,重191克拉(186。5舊克拉)。

如此巨大的鑽石,在任何年代都是極其罕見的。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光明之山

因此,“光明之山”自誕生之日起,就幾乎成為各個朝代統治者的珍藏。

最早歸印度南部的卡卡提亞王朝所有,後流轉至印度北方的德里蘇丹國圖格魯克王朝。

1526年,巴布林率軍入侵南亞次大陸,擊敗了德里蘇丹國,建立了著名的莫臥兒帝國。

巴布林取勝後,曾得意地記述了征服德里後,獲得的戰利品中,就有一顆極大的鑽石。

這顆鑽石,極有可能就是“光明之山”。

莫臥兒帝國極盛時期,帝國統治者沙賈汗,不僅命人建造了泰姬陵,還打造了一款最豪華的御座——孔雀王座。

孔雀王座長約1。8米,寬1。2米,高約0。65米,整體用黃金製成,據說僅黃金就用了1噸多。

王座上還鑲嵌著來自印度寶庫中的各種寶石,共計108顆。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孔雀王座

其中,最亮眼的便是“光明之山”。

歐洲旅行家看到後大為震撼,著於書中,在歐洲引發極大的反響。

“孔雀王座”就此成為“神秘東方國度的巨大財富”的象徵。

莫臥兒帝國沒落後,“光明之山”又隨著局勢的動盪而漂泊,先後流轉到伊朗、阿富汗。

阿富汗斯坦的國父杜蘭尼死後,由於未指定繼承人,他的兒子們為了爭奪王位內鬥。

其中的一個孫子,躲到了印度,並將“光明之山”獻給了當時印度錫克帝國的君主蘭吉特·辛格,求得庇護。

就這樣,在外流浪數十年,“光明之山”又回到了印度。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可惜,好景不長。

因為,英國人來了。

1757年到1849年,英國政府透過東印度公司進行一系列侵略印度的戰爭,印度最後淪為英國殖民地。

1850年7月3日,在東印度公司成立250週年的紀念日之際,印度人將“光明之山”正式“獻給”維多利亞女王。

為去掉原鑽石上的瑕疵,1852年,英國宮廷礦物學家丁·坦南特重新切割打磨,鑽石重量也減到了現在的105。6克拉。

重新打磨後的“光明之山”呈圓鑽型,鑲嵌於帶有紫色天鵝絨帽和貂皮飾邊的王冠上。

該王冠是1937年喬治六世國王為自己的妻子伊麗莎白王后製作的,共鑲嵌著2800顆鑽石。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鑲有“光明之山”的王冠

“光明之山”無疑是最光彩奪目的那一顆。

印度獨立後,“光明之山”的歸屬,成了印度人關注的焦點。

印度人如此看重“光明之山”,除了珍貴、稀少外,更因為其見證了歷史。

這有點像中國的和氏璧,具有不可估量的文化、歷史和象徵價值。

很多印度人認為,“光明之山”是被英國人搶走的,現在應該還回來。

1997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在印度訪問時,旁遮普邦的錫克教徒便要求女王歸還“光明之山”鑽石。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英國女王佩戴王冠

英國人的態度,也很明確,不還。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值得玩味的,是印度政府的態度。

2016年,印度一個非政府組織提交請願書,要求法院指定印度政府將鑽石取回。

當時代表印度政府的檢察長表示,這顆鑽石是旁遮普邦前統治者送給英國的“禮物”,“既沒有被盜,也沒有被強行拿走”,不便取回。

最近幾年,印度政府的態度,發生了轉變。

印度文化部表態,“決心盡一切可能以友好的方式帶回‘光明之山’。”

9月12日,在伊麗莎白二世去世後的幾小時內,數以萬計關於“光明之山”的推文湧入網路,並在印度上了熱搜。

印度網民甚至在總理莫迪悼念女王的推文下評論,呼籲英國將“光明之山”歸還回來。

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拿回“光明之山”,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

共識的背後,藏著印度人的一個“心結”:

“光明之山”鑲嵌於王冠之上,象徵著英國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印刻著印度被殖民的歷史。

要回“光明之山”,是印度去英國殖民化運動的一個標誌性動作。

就在英國女王去世當晚,印度總理莫迪主持了新德里印度門前“國王大道”的更名儀式,殖民時期命名的“國王大道”,更名為“責任大道”。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莫迪出席活動

同時,印度政府還將新德里的地標建築——印度門旁邊豎立的英國喬治五世國王的雕像,換成了印度自由鬥士內塔吉-鮑斯的雕像。

英國女王的葬禮,各國政要雲集。

莫迪不僅不出席,還在伊麗莎白二世離世的訊息傳出前幾個小時,發表了激烈的講話,敦促印度擺脫和英國的“殖民關係”。

莫迪的強硬姿態,無疑是宣示,印度要加速去除殖民印記。

印度的強硬,是有底氣、有信心的。

其一,女王離世,英聯邦前途未卜。

用英國首相特拉斯的話說,伊麗莎白二世就是現代英國的基石。

伊麗莎白二世的長期在位,起到了維繫和穩定英聯邦體系存在的作用。

現在,女王離世,大旗倒下,新任國王缺乏號召力,很多國家會重新評估與英國王室的關係,乃至脫離英聯邦。

女王剛去世5小時,澳大利亞就有政客呼籲脫離英國王權的領導。

安地卡及巴布達總理加斯頓·布朗表示,該國將在3年內舉行公投,以脫離英國君主制,成為一個共和國。

其他英聯邦國家尚且如此,早已獨立的印度,當然更有底氣進一步消除英國的影響力。

其二,GDP領先,實力天平逆轉。

本月初,外媒報道,2021年底,印度GDP超過英國。

今年第一季度,領先優勢又進一步擴大,印度GDP為8547億美元,英國只有8160億美元。

GDP領先,不等於印度國力就強於英國。

但是,超越宗主國,依然給了印度極大的信心。

從大趨勢上看,印度國力一直在持續增強,有希望在2047年前成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印度、英國的GDP對比圖

反觀英國,二戰勝利後就一直處於衰退中。

“日不落帝國”的風光早已不在,亦無力維持龐大且鬆散的英聯邦。

大哥不行了,小弟們自然“樹倒猢猻散”。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除了印度人要求英國歸還“光明之山”鑽石外,南非的民眾也加入到“討債”的隊伍,要求英國王室歸還“非洲之星”鑽石,並支付賠償金。

“非洲之星”的原石重達3106克拉,被切割為9顆大鑽石和96顆小鑽石。

最大的那一顆重達500克拉,被鑲嵌在帶十字架的英國君主權杖上,第二大的那一顆被鑲嵌在皇冠上。

今天,英國女王下葬:印度人為何索要王冠上的鑽石?

英國君主的權杖

無論印度、南非態度有多強烈,現階段,英國都不會歸還鑽石。

2014年,英國議員、時任副首相的尼克·克萊格在接受印度媒體“新德里電視臺”採訪時曾明確表示:

這是一個歷史事件,這枚鑽石是皇家珠寶的組成部分,由女王拿在手裡,代表英國擁有它,這已經很久很久了,也就擁有了(印度)對英國的信任。

言下之意,是憑本事搶來的為什麼要還?

未來,印度、南非的國力取得壓倒性優勢,英國也許會乖乖地歸還鑽石。

有時候,拳頭比道理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