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幼兒教師的“兒歌之困”?對話北師大教授王懿穎

“網紅”歌曲頻頻走進幼兒課堂背後的根源是什麼?幼兒園教師在音樂教材和資源方面存在哪些困惑?對於這些困惑,社會和主管部門、師範類院校可以提供哪些幫助?近日,新京報記者對話從事學前兒童音樂教育、藝術教育、美育與創造力研究的專家,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王懿穎破解難題。

如何破解幼兒教師的“兒歌之困”?對話北師大教授王懿穎

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幼兒園課程與教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王懿穎。

“網紅”歌曲被幼兒學唱與幼兒園缺乏教材相關

新京報:

如今,一些幼兒園老師用“網紅”歌曲、成人口水歌來教幼兒園的小朋友學唱。為什麼會這樣?

王懿穎:

這也是我一直以來很關注的話題。其實,“網紅”歌曲進入幼兒園是多年存在的老問題了。比如,前些年流行的《老鼠愛大米》《你是我的小蘋果》等歌曲都曾被很多幼兒園老師拿來教小朋友學唱。

為什麼老師喜歡用這些網紅歌曲來教唱呢?說白了,就是使用方便。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教學必須運用一定的聲音材料,要麼老師唱歌、彈琴;要麼播放錄音、錄影,總之,必須有音像。鋪天蓋地的網紅歌曲是老師最容易獲得的音像資源,只要有手機、有網路,老師就可以隨手獲取,拿來就用,特別方便。

再者,幼兒園老師都比較年輕,年齡基本上在二三十歲,三四十歲,正是接受網路文化、運用網路文化最嫻熟的群體。這些年輕老師自身的音樂修養、審美水平非常有限,對網路歌曲的雅和俗、美與不美,缺少基本的鑑別能力和判斷能力,通常自己喜歡什麼,現在流行什麼,就不加分辨地拿來教小朋友。

事實上,教材是一件特別嚴肅、特別重要的事情,是教育教學的基礎和根本。只有選用最好、最優秀的教材,才能真正起到教書育人的作用。初中小學是義務教育,對教材有嚴格的要求,進入中小學的教材必須透過國家教材委員會的審訂、把關。學前教育目前還不是義務教育,雖然有些省市也組織力量編寫了幼兒園教材和教師參考用書,但對老師並沒有統一的要求。因此,幼兒園老師對教材的選擇和使用有很大的自主性,這樣,就造成了幼兒園老師圖方便,網上有什麼,自己喜歡什麼,拿來就用,也不加甄別。

新京報:為什麼網路流行歌曲不適合幼兒?

王懿穎:

無論從審美的角度,還是從幼兒的年齡心理特點來說,這些網路流行歌曲作為幼兒園的歌唱教材都是很不合適的。因為成人歌曲的音域、旋律、節奏、速度等音樂的表現形式和它所表現的情感內容都不符合3-6歲幼兒的歌唱能力發展水平、認知理解水平和情感體驗水平。通俗地說,讓這麼小的孩子唱成人世界的歌,顯然違背了幼兒教育的規律和初心。

尤其是這些網紅歌曲所傳達的平庸的審美趣味更是不可取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藝術”和“娛樂”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不是一回事。藝術教育具有陶冶情操、開發智力、培養創新能力等崇高的使命——但前提是必須用優秀的、充滿精神力量的、美的藝術作品來進行教育。孩子們如果從小傳唱的是淺薄、平庸、粗俗的歌曲,那麼,高尚的情感從哪裡來呢?高雅的趣味和創造力怎麼培養呢?

網路流行歌曲作為人們日常生活娛樂活動的一部分,成年人在繁忙的工作之餘,隨便聽聽,給自己解解壓,也無傷大雅。但是作為幼兒園教材就不合適了。因為兒童的審美能力、審美趣味、愛美的天性,只有透過大量符合審美標準的藝術作品,在真正富有美感的審美活動中才能得到培養和激發;幼兒藝術教育只有真正用美的作品來教給小朋友,才有可能真正實現“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網紅流行歌曲顯然達不到作為音樂教材的審美標準,無法實現音樂教育所應該承擔的教育使命。

優秀經典兒歌很多 不要“為了創新而創新”

新京報:

幼兒園老師選擇網路流行歌曲教小朋友的原因之一,是不是好聽的、優秀的兒童歌曲缺失?琅琅上口、易於傳唱的兒童歌曲(尤其是低幼歌曲)太少?

王懿穎:

也不完全是這樣。有很多優秀的幼兒歌曲,包括傳唱多年的經典兒歌、世界各地童謠、音樂家的創作歌曲等等。例如:民間童謠《三輪車》《小毛驢》、巴西童謠《小紅帽》、羅馬尼亞兒歌《老爺爺趕鵝》、俄羅斯民歌《狗熊為啥要冬眠》、我國老一輩作曲家馬革順創作的《春天》、著名作曲家瞿希賢創作的《小金魚》、作曲家汪玲創作的《小紅馬》等等;還有我們北師大、南京師大學前音樂教育的前輩韓德常老師、李晉瑗老師、汪愛麗老師創作的《堆雪人》《拍拍踏踏》《山谷迴音真好聽》等等,這些歌曲都傳唱多年,深受幾代小朋友的喜愛。

那麼,這些好聽的歌曲為什麼現在聽不到了呢?我想,主要還是傳播渠道的問題。音樂是表演的藝術,表演是二度創作。再好聽的歌曲,如果沒有歌唱家的演唱,沒有製作精良的錄音、錄影,沒有廣泛、便捷的傳播途徑,只是作曲家寫在紙上的靜止的音符,幼兒園老師聽不到,接觸不到,不方便拿來就用,也就不用了。顯然,和網路強大的傳播功能相比,這些經典傳統的老歌肯定沒有網紅歌曲那麼方便使用。

另一方面,有些老師可能覺得:這些歌曲好聽是好聽,但是太老了!如果用於教學,家長、園長可能會覺得缺少新意,沒有創新。這其實也是現在教育的一個誤區——盲目求新。其實,新也好,舊也罷,適合的就是好的,不能為了“創新”而“創新”。

事實上,新歌也不是沒有。比方我自己出國學習、工作的時候,就很注意蒐集國外好的兒歌、童謠,譯配了二十多首幼兒歌曲,放在高校教材《學前兒童音樂教育》一書裡了。我在給學生講課的時候,學生都很喜歡,覺得這些歌曲很好聽。但是,在幼兒園教學的時候,他們還是不會選擇這些歌曲作為教材——因為和網路歌曲相比,用起來不方便。

新京報:

針對這些問題,教育主管部門、師範院校等其他各方如何提供解決辦法?

王懿穎:

面對網路強大的傳播功能,幼兒音樂教育如何迴歸教育的規律和初心,可能不僅僅是幼兒教師自身所能解決的問題,需要教育主管部門、師範院校,甚至音樂界來形成合力,共同努力。

我記得上世紀90年代初,北京市教委曾經和北京市音樂家協會牽頭,組織了一次“幼兒歌曲徵集”活動,組織作曲家到幼兒園參觀訪問,徵集了一批新的創作歌曲,其中包括《拍手唱歌笑呵呵》等這樣一些很好的歌曲,並製作成錄音帶,推廣到幼兒園。像這樣的工作就很有意義。

再舉個例子:80年代早期,男中音歌唱家楊洪基先生錄製了一首幼兒歌曲《壞老鼠你逃不脫》,唱得特別好,特別生動。當年,楊洪基先生正值盛年,聲音那麼漂亮,把一首短小的幼兒歌曲處理得那麼細緻,那麼富有表現力,堪稱經典。

我想,今天,如果我們能夠充分重視幼兒音樂教材的教育作用,捨得花大力氣、下大功夫遴選出足夠數量的、真正具有教育價值的優秀歌曲,經過藝術家高超的二度創作,再透過精良的錄音、錄影製作,藉助網路的傳播途徑,讓這些優秀的兒童歌曲變成教師觸手可及的、美妙的音像資料——那麼,我們的幼兒園老師可能也就不會再去選擇網紅歌曲了。

幼教水平參差不齊 培養老師要善於利用新技術

新京報:

有說法認為當下的幼兒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如何破解這一困局?

王懿穎:

中國地域遼闊,社會經濟、教育、文化發展嚴重不均衡,幼兒教師水平的確參差不齊。例如,像北上廣深這些現代化大都市的一級一類示範園,幼兒教師的水平可以說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放眼世界一點兒不差。因為我曾經有較長時間在美國、丹麥、德國、韓國、新加坡等國家訪問、工作、研究,有充分的比較。但是,在一些偏遠山區、農村,幼兒教師的水平的確令人堪憂。

怎麼辦呢?如何迅速、大面積提高幼兒教師的現有水平呢?農村幼兒教師人數眾多,把他們都送到北師大來參加培訓肯定不現實。廣大農村幼兒園的教育經費、教學設施和大城市相比,也是天壤之別。因此,用大城市幼兒園的標準去要求廣大農村地區,顯然也不現實;再者,幼兒的家長群體也不一樣,大城市的家長有很多是受過良好教育的中產階級,而農村的孩子,尤其是偏遠農村、山區、少數民族地區,有的家長可能還是文盲。家長不同、家庭環境不同,對老師的要求肯定也不一樣。

所以,如何大面積、迅速提高廣大農村地區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不能完全照搬大城市幼兒教師的培養模式,必須另闢蹊徑,深入研究農村幼兒教育的特點和需求。

新京報:

如何提高幼兒教師的藝術水平?

王懿穎:

至於如何提高幼兒教師的藝術水平?我認為,網路是一把雙刃劍。新媒體、新技術的出現,使藝術的傳播和普及方式發生了根本變化,農村和城市可以透過網路接受幾乎完全相同的藝術。我們在各種電視選秀節目中也可以看到:如今,網路覆蓋的農村人群的藝術表現,確實大大超乎想像。因此,我們對教師開展藝術培訓必須深入研究新的技術、新興媒體對音樂、對藝術帶來的深刻變革和影響,打破過去藝術知識、技能灌輸的舊方法,喚醒老師內心深處的藝術本能和表現的慾望,引導老師透過便捷的網路和媒體技術手段,自覺、主動挖掘自身的藝術潛能,提高藝術水平。

2020年6月到今年6月,我在遙遠的滇西應用技術大學騰衝珠寶學院支教,幫助籌建學前教育系,制訂學前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給學生上《兒童文學》《學前教育音樂基礎》《學前教育口述史研究》等專業課,跟學生有深入的接觸。這些學生的高考成績和北師大的學生相比,當然有很大差距。但是,他們的上進心、對自我的要求、學習的刻苦努力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我非常感動。我想,對於如何提高農村幼兒教師的水平,全面提高藝術修養,我從這些學生的身上看到了信心和希望。

新京報記者 劉洋 校對 賈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