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陶瓷開啟“智”造

本文轉自:光明日報

【走進縣城看發展】

訊號燈閃爍,機器聲轟鳴。在湖南醴陵玉祥瓷業智慧生產車間裡,煉泥、拉坯、利坯、洗邊等工序正在生產線上有序進行。

“每個環節的生產線基本上實現了半自動化。”玉祥瓷業綜合管理部部長易亮告訴記者,“現在,從泥料開始到燒成,大概七個小時就可以完成。過去整個車間需要400多人,現在只需一半就夠了。”

2017年3月,玉祥瓷業日用陶瓷智慧製造專案正式開工建設,新建了一個12600平方米的智慧製造車間,引進了噴霧乾燥塔、全自動等靜壓機及修坯機、流水線、自動噴釉線等國產先進裝置,建設了一條100米節能燃氣快燒高溫日用陶瓷輥道窯。

“車間採用先進的等靜壓全自動成型生產工藝模式生產高階日用陶瓷,與傳統的日用陶瓷生產方式完全不同,這在湖南省內尚屬首例,是行業領先和創新性的生產模式。”易亮說,“產品無須修坯、無須乾燥,大大減少了人工操作對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的影響。產品坯體強度高、規整度高,大幅度提高了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日用陶瓷產品和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與易亮有同樣感受的還有湖南醴陵陶潤實業董事長文智勇。

陶潤實業是一家以日用陶瓷為主的外貿型企業,集研發、設計、生產、銷售於一體。公司創立於2003年3月,於2004年10月正式投產。2021年出口銷售額達到了3。02億元。

文智勇介紹,升級後一臺裝置一小時至少可生產600件產品,相當於過去半自動化裝置一天的產量,“智慧改造不僅帶來了生產效率的大幅提升,還有效緩解了陶瓷製品易變形的難題,賣相好了,品質優了,銷售也就更有底氣了”。

在陶潤實業的成品車間裡,各式各樣的陶瓷產品整齊地碼放在貨架上,一眼望不到頭。陶潤實業人力資源總監張騰軍一邊帶領記者參觀,一邊掏出手機掃了掃貨架上張貼的二維碼,他的手機螢幕上立即顯示出品名、生產批次、數量等資訊,一目瞭然。“以前呀,每個工人生產了多少,總數又有多少,每個環節都要靠大量人工來清點。現在,我們已經成為智慧工廠,全部資料都由電腦自動生成,一鍵查閱,輕輕鬆鬆。”

醴陵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作為中國三大古“瓷都”之一,醴陵陶瓷生產歷史已有2000餘年,是世界釉下五彩瓷原產地和中國“國瓷”“紅官窯”所在地,2020年9月,被授牌“中國陶瓷之都”。

記者採訪瞭解到,醴陵現有陶瓷產業上下游企業1593家,年產值超740億元,從業人員近20萬人。產品涵蓋日用瓷、工業陶瓷、藝術瓷等多個系列、4000餘個品種,遠銷歐美、東南亞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

醴陵曾廣為流傳一句順口溜:“天上黑龍,地上黃龍。”醴陵市政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黑龍”指的是窯爐裡冒出的黑煙,“黃龍”指的是制瓷廠裡流出的泥水。早期陶瓷產業發展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汙染,產業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近3年來,醴陵已有近100家陶瓷生產企業累計投入近4億元進行了自動化、智慧化升級改造,引進安裝近1100臺(套)自動化、智慧化生產裝備。目前,醴陵陶瓷企業自動化、智慧化替代率超過70%,在全國陶瓷主產區位居前列。

如今,記者走進陶瓷企業,高耗能、高汙染的生產景象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智慧化生產線。醴陵陶瓷業,已經開啟了智慧製造的新未來。

(本報記者 禹愛華 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