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到,防寒護肝陽氣生

今日是

立春節氣,癸卯兔年,正月逢春,草木萌芽,萬物復甦,自然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天人相應,人體感受到自然界的變化陽氣開始生髮,氣血執行變得流暢。“立春”作為春季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春季的開始。從這一天起,冬天已結束,溫暖而充滿生機的春天來了。

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內科副教授譚超

介紹,此時,養生重點應著眼於一個“生”字,以順應春令肝氣生髮疏暢的特點。還應特別要注意養“陽”,保護好體內萌生的陽氣。這就是《黃帝內經》裡所說的“春夏養陽”的規矩。

“乍暖還寒”話春捂

立春,“從此雪消風自軟”,意味著冬季結束,春天的開始。此時陽氣漸生,而陰寒未盡,自然界正處於陰退陽長、寒去熱來的轉折時期。我們常能感覺到,這時氣溫並不穩定,因天氣變化還會時冷時熱,甚至突然來個大降溫的“倒春寒”,稍不注意就可能感冒、咳嗽、關節痛,因此,注意防寒、養護陽氣可以說是立春養生的重要任務

從中醫學的角度看“春捂”,春天陽氣疏洩、腠理開瀉,毛孔開啟容易受邪;秋天陽氣內斂,毛孔閉合,則不容易感受外邪。人與自然渾然一體,相互交融。“倒春寒”就最易損耗陽氣,《黃帝內經》裡講“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因此,我們要特別小心呵護陽氣。

而“春捂”就是先輩留給我們的護陽法門。具體可以簡言為——

上薄下厚,捂暖頭頸,捂熱下身

清代養生家曹廷棟在《老老恆言》裡告訴我們:“春凍未泮,下體寧過於暖,上體無妨略減”,主張在春凍未消解的時候,要遵循“下厚上薄”的穿衣原則。

我們常說“寒從腳底生”,作為遠心端,人體下半身的血液迴圈往往比上半身差,更容易受到寒邪侵襲,因此,要注意褲子穿厚點下捂熱半身,鞋子穿厚點,讓自己“腳暖一身暖”。同時,頭頸部已經習慣了冬日帽子、圍巾的溫暖,乍暖還寒時候就別急著過早摘下,以免引發頭痛、頸椎病等問題,而上半身的衣服則可順時略減一些。

總之,立春著裝“下厚上薄”,捂暖頭頸,捂熱下身,既養陽又收陰,與立春時節的自然氣候變化協調一致;如果還能在起居上做到“夜臥早起,與日俱興”,可謂在行動上進一步助力“天人相應”。

“咬春”民俗巧疏肝

“立春”作為開年的第一個節氣,歷來受到祖國各地人民群眾的高度重視,民間自古就有“迎春”、“打春”、“咬春”等傳統習俗。

《禮記·月令》記載:“立春日,東郊迎春氣”,周天子在立春之前三天齋戒,立春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東郊迎春。後世漸漸演變成國家祀典和民間貼春帖、掛春幡等習俗。

“打春”亦稱“鞭春”,即打春牛,本文引言詩中所寫的“泥牛鞭散六街塵”,講的就是立春日用黃土造牛並鞭打之,意為鞭策耕牛,體現了勞動人民對五穀豐登的美好期盼。

“咬春”主要是指吃春餅或咬蘿蔔等活動,有迎接新春,期盼新年生活美滿的意味。春餅常用芹菜、韭菜、生菜做餡,寓意吃後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吃春餅還講究將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意寓“有頭有尾”、“善始善終”。

譚超副教授

介紹,蔬菜有疏通的功效作用。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韭菜:“春香、夏辣、秋苦、冬甜”。早春時節的韭菜最香,因其芳香而最具生髮陽氣、疏通肝氣的功效,因此春韭是立春節氣乃至春季最佳應季食物,還有“起陽草”的別名。

蘿蔔味辛辣,能通氣昇陽,古人取“咬得草根,百事可做”之寓意,期盼新的一年萬事順意。因此在立春前後吃蘿蔔、食用春捲還有疏通肝氣、助陽氣生髮,從而能達到生機旺盛、臟腑功能強健的養生目的。

另外,

譚超副教授

提醒,春應於肝宜養肝。可不是讓我們亂吃補藥去補肝,一定要遵循“不虛不補”的原則,否則就可能適得其反,補出春天裡人為的“暴脾氣”——三句話不對盤就發火,食慾還不怎麼好的怪現象。

春季肝臟當令,肝氣本盛、肝火旺克犯脾胃可能引發脾胃不適問題,因此,理肝氣、補脾胃才是養肝的要義。唐代藥王孫思邈所言:“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養脾氣。”酸入肝,能補肝。春天肝氣調達,肝氣偏旺,此時就不要多吃酸性食物來刺激它了,反而應該要適當多吃點兒甜的東西。

甘味既能舒緩肝氣,又主入脾,能補益因肝氣旺受傷的脾胃。當脾胃功能強健以後,肝的氣血自然充足,也會得到很好的調理。山藥粥、棗泥山藥糕都是簡便易行、值得推薦的立春養肝藥膳

立春節氣,氣候漸溫暖,鳥語花香,“梅花合讓柳條新”,相應的花信則為:一候迎春,二候櫻桃,三候望春。

人們可以在太陽出來後適當增加室外活動,披髮緩行,使自己的精神情趣與大自然相適應,以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從情緒上講,要戒暴怒、戒憂思,做到心情舒暢、樂觀向上,以明朗、歡快的心境迎接明媚的春光,這些都對養肝有利,同時也會為我們的身體帶來生機和活力。

通訊員王鑫 瀟湘晨報記者夏盛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影片”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影片新聞熱線0731-85571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