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黃河故事|孔慶貴:灘區黃河情

灘區黃河情

文/孔慶貴

我的黃河故事|孔慶貴:灘區黃河情

我的家鄉山東菏澤,聞名遐邇的牡丹之都,這個地處山東西南部的地方,黃河從這裡流過。她因黃河泥沙衝擊形成的肥田沃土而興,也因黃河水的一次次氾濫而陷入貧窮。如今,她如鳳凰涅槃,舊貌變新顏,城鄉處處新。

說不盡的家鄉事,訴不盡的黃河情。

黃河,從青藏高原蜿蜒東流,穿越黃土高原、黃淮海大平原,千里迢迢駛入渤海。她這一路奔來,全程5464公里,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總面積79。5萬平方公里,歷經九曲十八彎,歡騰豪邁,猶如一首古老的歌謠,傳唱至今。

黃河,亦被稱為“母親河”,是中華文明最重要的一個發源地。千百年來,她帶領著沿河兩岸的兒女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並給予他們源源不斷的生命源泉,滋養著他們快樂的生活生長、繁衍生息。

我的黃河故事|孔慶貴:灘區黃河情

菏澤,地處魯蘇豫皖四省交接地帶,東與濟寧市相鄰,東南與江蘇省徐州市、安徽省宿州市接壤,南與河南省商丘市相連,西與河南省開封市、新鄉市毗鄰,北接河南省濮陽市;也是與黃河中下游河南接壤的黃河下游地段——從菏澤市東明縣入境,境內全長185公里,形成灘區面積504平方公里,灘區內現居住人口14。7萬人,正式踏進齊魯大地。

菏澤,古稱曹州,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是中華祖源文化的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是黃河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

據《三皇本紀》記載:“(太皞:伏羲)母曰華胥。履大人跡於雷澤,而生庖犧於成紀。”

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升曹州為府,附郭設縣,因南有“菏山”,北有“雷澤”,賜名菏澤。

“雷澤”,即今天菏澤的雷澤湖。

由此可追溯到上古,菏澤便因人傑而地靈。故有,“伏羲桑梓,堯舜故里”之稱。

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黃帝,帶領他的部落,在黃河中下游地帶(今河南新鄭西北),播百穀草木,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制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

黃河,以她博大的胸懷,滋養了千千萬萬的華夏兒女;以她生命不息、不捨晝夜的頑強精神,賦予了一代代人優秀的傳統文化精髓。

菏澤,在母親河的懷抱中成長壯大,錘鍊了沿河的百姓自強不息的性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這裡的百姓更是對母親河有著一種特殊的情感與感激——是養育之恩,也是大愛之情懷!

作為黃河入魯的第一縣——東明縣,也被稱之為“西瓜之鄉”。是山東省西瓜生產基地之一。這裡盛產的西瓜沙甜爽口、風味獨特、外觀靚麗,品相好,有“甲天下”之美譽,還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保護產品。

“東明”縣的命名,據傳,當年始皇帝東遊至此,因霧氣四塞而不能行進,故稱呼這一代叫東昏;後來,奉天承運的王莽自然以聖人自居,始皇走不出來的地方,他必須要走出來,“東昏”也就改叫了“東明”,延續至今。

千百年來,黃河之水長年流經於此,每漫灘一次,這裡的土地就增“肥”一些,再加上灘區的民勤善耕,只要不是河水漫灘年月,秋收便是五穀豐登,這裡的百姓也就一直過著不愁吃穿的生活,自給自足的日子讓他們很是溫暖、舒適;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資訊時代的到來,雖然治理後的“漫灘”現象百年不遇,但灘區百姓再守著幾畝薄地過日子,只能是吃飽穿暖而沒有可支配的餘錢,生活水平漸漸地被落在了後邊。隨著灘區的光棍漢、老弱病殘的逐年增多,讓這裡的百姓生活開始掙扎在了貧困線上,成了名副其實的窮灘區。

即使灘區裡的生活狀況不佳,但祖祖輩輩生活在黃河灘上的人們對這裡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還是有著深厚感情的,他們是喝著黃河水長大,唱著黃河的歌謠成長起來的灘區娃,血液裡流淌著黃河奔放的性格,堅韌不屈的精神;好在外遷的村臺距離灘區也就4、5公里,這對村民來說不算遠,也就串個親戚的路程,心中稍感安慰。如今,灘區外遷的6個社群、28個村臺社群的百姓都住進了漂亮的新房裡,依舊喝著黃河水,聽著黃河的濤聲入眠。

我的黃河故事|孔慶貴:灘區黃河情

前幾日,我們一行3人去東明“長興集鄉”看望同事的家人,當車子停靠在他老家去年剛搬遷過來的村臺時,讓我大吃一驚——這個村臺,是由4個村莊、1700多戶、近5000人,合併而成;村臺上,白牆灰瓦,紅門帶院,一排排錯落有致、整齊劃一的樓房展現眼前,猶如大河平野上的一幅仙居圖,飄落到了這裡,賞心悅目,簡直就是傳說中的“世外桃源”!

我和同事開玩笑地說:“等你退了休就回老家來住,我們也常來看你,小住幾日,大家一起呼吸這裡的新鮮空氣,領略一下灘區美麗的田園風光,品嚐一下黃河大鯉魚的鮮美,回味著“母親河”流淌的天籟之音,讓馨香的美酒伴我們酣暢地入眠,豈不是延年益壽的好去處?”

同事對我們說,“那好呀,歡迎!”接著又興奮地說起了搬到村臺後的感受——這個村臺和我們城裡的小區沒有多大區別,像新房裡液晶電視、立式空調、一體式廚房一應俱全,冬天還有暖氣。村臺上超市、衛生室、幼兒園、小學、銀行、健身設施,要啥有啥。可以說,城裡有的這裡都有,城裡沒有的這裡也有。我偶爾回來住上兩天,就不想回城裡了。這兒沒有城市裡的喧囂與煩躁,清靜得能讓你繁雜的心境沉澱下來……

他的老父親對我們說,“我在灘區生活了七十多年,對這裡有著很深的感情。前幾年孩子們勸我搬到他們城裡去住,離開這幾十年的破舊房屋和雨天泥濘的村莊,可我總是下不了決心,不捨得離開這裡半步。沒想到黨和政府能給我們灘區人發這麼大的福利,對於黨的恩情,我們灘區人真是感激不盡呀!”

是的。“遷建”讓灘區百姓有了安身之處,不再為過去艱難的生活環境而苦惱;而居有定所後,發展灘區村臺經濟建設就成了改變人們生活的主旋律。灘區百姓群策群力、積極謀劃,圍繞黃河文化做文章,重新建成了一大批帶動就業強,增產增收的綠色生態、觀光旅遊等專案,這些專案選得準、見效快,給灘區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讓灘區百姓真正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美好生活!

如今的灘區自然資源豐富、土地汙染少、生態環境優美,成了讓人羨慕的美麗家園;成了景色繁榮、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花果灘、幸福灘、宜居灘。

回來的路上,我和同事們在感慨大美灘區的同時,也對灘區村臺企業的經濟發展充滿了希望與期待。

黃河依舊是那條亙古未變的河流,可千百年來沿河兩岸的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卻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讓黃河母親,欣然地奔向了大海,去完成她更大的使命。

黃河情,血脈情,生生不息,延綿不絕。

我的黃河故事|孔慶貴:灘區黃河情

我的黃河故事|孔慶貴:灘區黃河情

作者簡介

孔慶貴,筆名靜夜聽濤,山東梁山人。現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農業銀行作家協會會員、山東散文學會會員、菏澤市作家協會會員。

我的黃河故事|孔慶貴:灘區黃河情

我的黃河故事|孔慶貴:灘區黃河情

我的黃河故事|孔慶貴:灘區黃河情

我的黃河故事|孔慶貴:灘區黃河情

編輯:馬學民

壹點號青未了菏澤創作基地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尋微信小程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線上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