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選自《文物》

1997年10期中國歷史傳物館考古部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現於1984年,1985-1986年進行了勘査和試掘,第一階段的工作報告已出版氣1988?1989年發掘工作繼續進行,在城址東南部開5X5米探方43個,發掘面積1000餘平方米,在遺址中部偏東的夯土臺基區開5X5米探方9個,2X10米探溝一條,發掘面積約250平方米(圖一)。現將城址內東南部發掘情況作簡要報道,關於夯土臺基情況將另文介紹。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地層堆積

城址內東南部分佈有仰韶文化層、二里頭文化層、商代二里崗期文化層和宋代文化層。仰韶文化層堆積較薄,遺蹟、遺物不甚豐富;二里頭文化層只有零星分佈,遺蹟有房子和灰坑,屬於二里頭文化晚期;商代二里崗期文化層分佈普遍,堆積較厚,遺物豐富,在地層上分為若干小層,在時代上可分為二里崗下層、上層兩期;宋代文化層分佈普遍,堆積厚,對早期地層破壞嚴重;另外發現了屬於龍山文化的兩個灰坑,出有夾砂灰陶橫籃紋雄和泥質灰陶缽等。在此,仰韶文化、龍山文化與宋代堆積暫且從略。現以T2864西壁剖面為例(圖三)。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第①層黃褐土,土質鬆軟。厚0。1?0。15米。為耕土層。

第②層黃褐土,土質較硬。深0。1~0。15、厚0。15-0。25米。為近代擾土層。

第③層分為兩層。

③A層黃雜土,土質稍硬,夾雜炭粒、爐渣。深0。3-0。4、厚0。05-0。3米。岀有瓷片和碎瓦等。

③B層黃土,土質緊密,較純淨。深0。4-0。7,厚0。15-0。45米。出有殘鐵器和碎瓦等。

以上為宋代文化層。

第④層本探方分為兩層。

④A層淺褐土,土質緊密。深0。9-

1。0、厚0。2-0。65米。出有鬲、大口尊等陶器殘片,為二里崗上層。

④B層褐色土,土質略硬,含紅燒土粒。深1。2?1。55、厚0。2?0。35米。出有鬲、盆等遺物,為二里崗期下層。

第⑤層土色紅褐,土質緊密略硬。深1。5?1。52、厚0?0。6米,岀有罐、缽等陶器殘片,為仰韶文化晚期。

二里頭晚期文化遺存

遺蹟

1。房址1座(F8)。開口於二裡崗下層時期的④G層下,半地穴連間建築。南北向,門向北,平面形狀為不規則長方形。門道位於房址北部,長條形,長1、寬0。8米,有二級臺階。

居室分前、後兩室,中有斜坡通道相連。前室長方形,直壁平底,地面未經加工。長4。1、寬2。4、深2。25米。後室略呈長方形,直壁平底,生土地面平坦,未經加工。長2。75、寬3。5、深1。45米。通道為一緩坡,上鋪一層鵝卵石。長2。75、寬3。5米。

後室中央有柱洞2個。D1直壁、圜底,深0。45米,D2底不平,深0。45米。

灶共7個,分為平面支灶、灶坑和灶龕三種。平面支灶形成的燒土面灶址3個(Z1、Z6、Z7),分佈在前、後室地面上,有的有圓柱體燒土支架。Z1為兩塊圓形燒土面相連。

為一高出地面0。15米的平臺,灶面偏西立一高約0。1米的圓形燒土柱;Z6東側有一高0。15米的圓形土柱。灶坑1個(Z3),在後室地面上挖坑而成,鍋底狀,口徑0。65米,坑壁高岀地面0。4米,坑深0。65米。灶龕3個(Z2、Z4、Z5),在前後室的牆上掏挖而成。Z2於前室西壁,穹窿頂,平底,距地面0。1米,龕底燒成紅色。寬0。6、高0。75、進深0。35米。Z4於後室西南部,靠南壁,底略下凹於地面,斜向上伸入南壁0。3米,穹窿頂,平底。寬0。9、高1。15米。兩側豎有兩個高0。15米的圓形燒土柱。Z5於後室南壁中部,大部分在居住面上,斜向上伸入南壁0。25米,平面圓角方形,穹窿頂,平底。寬0。8、高0。85米。

壁龕4個°K1、K2於前室西壁靠北,K1底距地面0。5、寬0。42、高0。45、進深0。35米。K2底距地面0。2、上寬0。55、下寬0。35、高0。8、進深0。27-0。35米。K3於後室西壁上,底與居住面平齊,寬1、高1。1、進深0。45米。K4於前室東壁上,底距地面0。5、寬0。7、高0。6、進深0。4米(圖二)。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房內堆積分上、下兩層。上層黃紅色土,口尊、鬲、甑、小口甕、盆、卜骨等,上、下層遺物間無明顯差別。

2。灰坑依口部形狀分為圓形、橢圓形、圓角長方形和不規則形四類。圓形包括袋狀、筒狀和鍋底狀三種形制;橢圓形有筒狀和鍋底狀兩種。坑內填土多為灰土。出土遺物以陶片為主,餘為石、骨、蚌器及動物骨胳等,有兩個灰坑中發現人骨數塊。如H406開口於屬於二里崗下層的4G層下,口部不太規則,壁斜直,底不平,深1。1米。岀有殘玉柄形飾、深腹罐、帶霧(耳)罐、斂口甕和卜骨等(圖四)。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遺物

1。玉石器玉器只有柄形器1件,石器較硬,厚約0。75-1。5米;下層灰褐色土,稍絕大部分為磨製,器種有斧、鏟、刀、鑿、鐮、球玉柄形器標本H406:2殘長6。3、寬1。9、厚0。7釐米(圖五1)。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斧標本F8±:3磨製。長圓形,雙面弧刃。長14、寬5。6、厚4。3釐米(圖五:2)。

鏟標本H469:16磨製。長方形,雙面弧刃,刃部寬於頂部。長16、寬8。8、厚1。2釐米(圖五:3)。

刀標本F8±>2磨製。長方形,單面直刃,中部有穿孔。長8。4、寬4。6、厚1。2釐米(圖五:4)。

鑿標本F8下:15磨製。單面直刃。長6。3、寬2。09、厚1釐米(圖五我)。

鐮標本F8下:35磨製。雙面直刃,刃部有齒。長10。7,寬4、厚0。7釐米(圖五:6)。

鐮標本F8下:2磨製。三稜體,圓柱形鋌。長5。8釐米(圖五:7)。標本「8下:25磨製。圓柱形身,前鋒三稜形。殘長4。7釐米(圖五⑻。

環標本F8下:19磨製,殘。截面為圓形(圖五:9)。標本F8下:30截面為扁圓形。外徑7。4釐米。

穿孔器標本F8下:40磨製。一端近三角形,中部有一菱形孔。長6。8、厚1釐米(圖五?10)o

2。骨蚌器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骨錐標本F8下:45用動物腔骨劈裂後製成。長8。3釐米(圖六,1)。

骨鐮標本F8下:18磨製。三稜體,錐形鋌。長7。8釐米(圖六:2)。

骨匕標本F8下:27磨製。殘長7。2、寬1。7釐米(圖六:3)。

骨鏟標本F8下:13用動物下頜骨切磨而成。長18。6、寬2。8?7釐米(圖六:4)。

骨笄標本F8下:7磨製。圓錐形。殘長13。3釐米(圖六,5)。

卜骨標本F8下:17動物肩胛骨製成,施灼。殘長9。6釐米(圖六:7)。

蚌錐標本F8下:1長12釐米(圖六:6)。

蚌刀標本F8下:47中部有一穿孔。長5。2、寬4。7釐米(圖六:8)。

3。陶器按質地分為夾砂和泥質兩種,有灰、灰褐、紅褐、紅和黑等色。夾砂灰陶最多,其次為泥質灰陶、夾砂灰褐陶,有少量泥質紅褐陶。紋飾有繩紋、附加堆紋、籃紋、方格紋、我紋和雲雷紋等。以手製為主,有的口沿等部位經慢輪修整。器種有鬲、甑、大口尊、罐、甕、盆、刻槽盆、豆、碗、杯、甌、鼎、紡輪等。其中,大口尊,深腹罐和帶鑿(耳)罐較多,鼎只見一足。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鬲標本F8下T8夾砂灰陶。口略侈,短頸,袋形足,實足根較矮。通體飾繩紋。口徑。1

18、高23。6釐米(圖七:1)。

甑標本F8下:54泥質黑灰陶。侈口,1折沿,斜腹下收,平底,底有孔。沿下有一對雞冠形鑑,腹上部磨光,下部飾繩紋。口徑23、底徑10、高14。2釐米(圖七八)。

大口尊數量多,多為泥質灰陶,也有泥質褐陶。敞口,肩徑多大於或等於口徑。標本F8下我3泥質褐陶。敞口,肩徑略小於口徑,下腹內收,底內凹。頸部磨光,腹及底飾繩紋,其上有凹弦紋八週。口徑34、底徑9。5、高34。9釐米(圖七,3;九)。標本F8

T-55泥質灰陶。侈口,沿微卷,肩徑略大於口徑,斜腹,平底。頸部有弦紋兩組,肩飾附加堆紋,腹飾繩紋。口徑30、底徑9、高32釐米(圖七一O)。標本F8下:68泥質灰陶。口徑等於肩徑,頸磨光,近肩處有凹弦紋二週,肩有泥突,腹飾繩紋。口徑32、殘高30釐米(圖七:5)。標本F8下:49泥質灰陶。圓唇,侈口,肩徑大於口徑,收腰,凹底。肩飾凹弦紋一週,腹飾繩紋,上有凹弦紋七週(圖七,6)。標本H406> 133泥質灰陶。尖唇,敞口,折肩,腹下斜。腹飾繩紋。口徑18、殘高13。5釐米(圖七:7)

帶鋬(耳)罐數量多,多為夾砂灰陶,腹飾拍印繩紋,口沿上有鑑,因缺少復原器,可能為一側有耳一側有案,或雙耳或雙霎。多在沿下加厚或貼泥條。標本F8下:69夾砂灰陶。敞口,飾拍飾繩紋,有橋形塾(耳)。口徑20、殘高6。5釐米(圖七:8)。

深腹罐分為兩型。

A型鼓腹。標本F8下我0泥質黑陶。平沿,短頸,平底。周身繩紋,除近底處外,餘被抹去,上施凹弦紋四組。口徑“、底徑8。5、高24。6釐米〈圖七:9;——)。

B型直腹。數量多,均為夾砂陶,陶色褐灰參半。敞口,腹飾繩紋,有的口沿加厚或腹部飾舌形鑑。標本F8下:61夾砂褐陶。尖唇,敞口,腹飾斜繩紋。口徑22、殘高8釐米(圖七,10)。標本H406>32夾砂褐陶。方唇,敞口,頸下有一對舌形霧,腹飾繩紋。口徑21、高19釐米(圖七:11)。

折肩維標本F8下:64,泥質灰陶。侈口,折肩。唇上有一凹槽,頸上凹弦紋兩組,腹飾繩紋。口徑17、殘高12釐米(圖七:12)。

圓腹罐標本H406?30夾砂灰陶。方唇,沿面內凹。腹飾粗繩紋。口徑16。5、殘高8。4釐米(圖七:13)。

斂口甕標本H406:34泥質灰陶。圓唇,斂口,折肩,兩側有案,其上有小圓餅兩個。肩腹飾凹弦紋四組,近底飾交錯籃紋。口徑14、殘高16釐米(圖七門4)。

小口甕標本F8下,56泥質灰褐閉。侈口,圓肩,下腹內收,小平底。同身飾斜繩紋。口徑22、高43。6、底徑14釐米(圖七,15)。

深腹盆芬為2型。

A型直腹。標本F8T?58泥質黑陶。侈口,平底。腹飾繩紋,其上有凹弦紋兩組,其間繩紋抹平。口徑33、底徑16、高19釐米(圖七,16)。標本F8下,51泥質褐陶。尖唇,侈,口,頸部磨光。腹飾繩紋。口徑24、殘高7釐米(圖七,17)。

B型折腹。標本F8上,5泥質灰陶。卷沿,腹徹鼓,平底?同身飾繩紋,沿下繩紋抹平。口徑27。5、底徑9、高14。6釐米(圖七:18)。

豆標本F8下,73泥質灰褐陶。敞口,卷沿。斜腹?柄殘。素面’口徑22釐米(圖七:19)。

紡輪標本F8下:9泥質紅褐陶。圓形,中間有孔,素面。直徑4。6、孔徑0。4、厚2。2釐米(圖七,20)。

陶拍標本H441:1泥質紅陶。素面。長6。3、寬3。5、孔徑0。45釐米(圖七:21)。

二里崗下層文化遺存

遺蹟

1。墓葬11座。兒童墓3座,其中甕棺葬1座。成人墓8座,其中骨架不全者4座,有的股骨以下被截,有的足腕以下和脛骨下部被截。有的僅餘股骨以下部分無隨葬品。仰身屈肢葬

2 座,仰身直肢葬

3 座,其餘葬式不明。能辨明屬於二里崗下層的有

5 座。其中

M16 墓壙為長方形,北部被

G14打破。殘長

2。86、寬1。67、深1。15

米,方向

4度。葬具為長方形棺,長

2。3、寬

0。76

米。慕主頭向北,面向上,仰身直肢,壯年男性。骨架周圍土色褐紅,不見肋骨、脊柱和上肢骨,左髕骨旁有殘玉飾1件。墓壙東西與棺之間為熟土二層臺,高

0。65、東側寬0。45、西側寬

0。52 米。二層臺上有約

0。2

米的填土,上置殉人和隨葬品。殉人位於東側,頭向北,面向慕主,側身屈肢,雙手似經捆縛,為青年女性,頭部有1骨笄和1陶罐,西側有圓形陶餅1件,東北部有卜骨1件,西南角有銅爵、斝各1件,豬下頜骨1件,玉柄形飾1件(圖一二)。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2。灰坑坑口平面有圓形、橢圓形、長方形和不規則四類。前兩者的形制有鍋底狀、袋狀和筒狀三種形制,長方形的有直壁平底和不規則兩種形制。如H353開口於屬於二里崗上層的④B層下,圓形袋狀坑。口徑1。05、底徑1。5、深1。2米。坑下部堆積發現人骨,分多層疊放,無序。可辨岀7個個體,在一俯身人骨的左下脛骨和腓骨之間嵌入柳葉狀銅能(圖一三)。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3。窯址4座。屬於二里崗下層的1座(Y3),開口於屬於二里崗下層的④B層下,被H395打破,並打破生土。窯室平面為圓形,上小下大,狀如袋形坑。窯室直徑1。6米,窯壁只南半部殘留0。32米。窯算面平整光滑,直徑1。5、厚0。15米。火眼37個,多圓筒狀,孔徑0。07~0。08米。靠近中部隔牆的兩排火眼向東西兩側斜穿算面,與東西火膛相通,算底面凸凹不平,有成排木棍印痕,似先在火膛邊與隔牆之間平仰身屈肢葬2座,仰身直肢葬3座,其餘葬式不明。能辨明屬於二里崗下層的有5座。其中M16墓坊為長方形,北部被G14打破。殘長2。86、寬1。67、深1。15米,方向4度。葬具為長方形棺,長2。3、寬0。76米。墓主頭向北,面向上,仰身直肢,壯年男性。骨架周圍土色褐紅,不見肋骨、脊柱和上肢骨,左競骨旁有殘玉飾1件。墓坊東西與棺之間為熟土二層臺,高0。65、東側寬0。45、西側寬0。52米。二層臺上有約0。2米的填土,上置殉人和隨葬品。殉人位於東側,頭向北,面向墓主,側身屈肢,雙手似經捆縛,為青年女性,頭部有1骨笄和1陶縮,西側有圓形陶餅1件,東北部有鋪一層木棍,再在其上建算面。火膛在窯下方,中間有一支撐窯算的隔牆,使火膛分為東西兩個半圓形。隔牆長1。45、寬0。2、高0。55?0。85米。火膛東半部最寬處0。62、西半部0。6米。火膛壁面略直,底部緩平,四壁及算底被燒結。火膛的西北部有橢圓形火門,徑0。46?0。62、高約0。4、高於火膛底0。15~0。45、進深0。45米(圖一四)。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遺物

1。銅器

爵標本M16:9橢圓形敞口,前有窄流,後有尖尾,束腰,腰腹間有明顯的折稜分界線,平底。三稜形足尖外侈,一足殘。柱位於口流相接處,為近三稜形。腰部飾饕餮紋一週。高

16。5、口長14。4、口寬5。2

釐米(圖一五1)。

標本 M16+8

敞口,斜平沿,腹圓凸,國底,底附三錐狀空足,頸腹間有一半圓形,中部留有鑄造時的脊稜。口沿上有兩個對稱的三稜狀柱。雙柱對應的頸下飾有弦紋兩道,間以乳釘,弦紋下飾圓圈紋。口徑15。8,腹徑12、通高28。4釐米(圖一五:3)。

鏃標本H353:3三角形鑲身,圓柱形鋌。長6。8釐米(圖一五:2)。 4

2。玉石器玉器只有柄形器和殘玉飾2件;石器大部分為磨製,有斧、鏟、刀、鑿、鐮、礪石、鐮和環等。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玉柄形器標本M16:7刃部殘。殘長8。7、寬L

8、厚1。2釐米(圖一八:1)。

殘玉飾標本M16:5—面平直,一面圓凸。殘長3、寬1。4、厚0。7釐米(圖一八:2)。

斧標本H470?1磨製。雙面直刃。殘長12。6、寬7。2、厚6釐米(圖一八潟)。

鏟標本H265:3磨製。雙面弧刃。殘長6。8、寬9、厚0。8釐米(圖一八:4)。

刀標本H524:13磨製。雙面直刃。中部一穿孔,孔徑0?5釐米。殘長8、寬4。9、厚0。7釐米(圖一八:5)。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鐮標本H405>1磨製。雙面直刃,刃部有齒。長6。8、寬3。9、厚0。7釐米(圖一八,6)。

鑿標本H405?2磨製。長方形,雙面直刃。長10。2、寬4。4、厚1。5釐米(圖一八,7)。

鏃標本H265‘4磨製。殘長8。3、寬?3。8、厚0。8釐米。

3。骨蚌器 +

骨錐標本H468:2長,7。4、寬1。5釐米(圖一六

骨匕標本H468H1殘長7。7、寬2。7釐米(圖一六:2)。

骨鏃標本H445-9削制而成。身為三稜形,鋌為三角形。長7、寬1。7釐米(圖一六:3)。H405:6磨製。身為柳葉形。殘長3。6、寬1。1釐米(圖一六:4)。H405>4磨製。身為三稜形,鋌為圓柱形。長6。2釐米(圖一六,5)。

骨笄標本H405-3磨製。

圓柱形。殘長

7。8 釐米(圖一六∶6)。標本

M16∶3 磨製。圓柱形。殘長

12 釐米(圖一六t7)。

蚌刀 標本

H445∶5 長

9。8、殘寬

5。2、厚0。4釐米(圖一六∶8)。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4。陶器

按質地分為夾砂和泥質兩種,有灰、灰褐、黑和紅褐等色。夾砂和泥質灰陶最多。紋飾有繩紋、弦紋和附加堆紋等,繩紋為大宗。有鬲、杯、瓶、大口尊、罐、甕、壺、盆、刻槽盆、簋、豆,斂口甕、器蓋、鼎、刀、紡輪和網墜等,其中鬲、瓶、大口尊和盆數量最多。

均為夾砂陶,飾繩紋。分為

2 型。

A 型

侈口,圓唇,鼓腹,除口沿及實足根外,通體飾繩紋。標本

H45017 器大,袋狀實足根。口徑

34、高

39。4釐米(圖一七∶1)。

B 型

尖唇,折沿,沿面窄平或帶有一凹槽,實足根較高。標本

H450∶10 沿面帶一凹槽,袋狀足。口徑

18、殘高16。5

釐米(圖一七

i2)。

均為夾砂陶,飾繩紋。標本

H450∶5灰陶。圓唇,侈口,腹微鼓,束腰,腰有算隔,下部殘。腰部有附加堆紋一週。腹徑

24。8、腰徑

15。2、殘高

11。5

釐米(圖一七∶3)。標本H450>5灰陶。圓唇,侈口,腹微鼓,束腰,腰有算隔,下部殘。腰部有附加堆紋一週。腹徑24。8、腰徑15。2、殘高11。5釐米(圖一七:3)。標本H450:9黑皮陶。束腰,腰部有算隔,襠較低,上部殘。腰徑15、殘高20釐米(圖一七,4)。

甑標本H419:1泥質灰陶。敞口,折沿,深直腹,底有棗核形孔。口沿下飾繩紋。口徑26。5、高19釐米(圖一七:5)。

大口尊數量較多,均泥質灰陶。敞口,束頸,口徑大於肩徑,肩部有附加堆紋一週,腹飾繩紋。標本H405-12口徑稍小於肩徑,肩部飾附加堆紋一週。頸肩處有凹弦紋二組,腹飾繩紋。口徑25、殘高16。5釐米(圖一七|6)。標本H464;l束頸,折肩,亞腰,平底。肩部飾凹弦紋一週,腹飾繩紋,上有凹弦紋四周。口徑28、底徑11、高29釐米(圖一七,7)。

小口罐標本M16>2泥質灰陶。侈口,矮領,折肩,鼓腹,平底。領下凸弦紋一週,肩上飾凹弦紋三組,腹部飾繩紋,其上飾凹弦紋五組。口徑15、底徑8、高22。4釐米(圖一七:8)。

深腹罐數量比較多,均為夾砂灰陶。敞口,通體繩紋,上腹繩紋被抹光。可分為2型。

A型圜底。圓唇,腹微鼓,最大徑在腹下部。標本H395?7頸下飾繩紋。口徑20、殘高20。5釐米(圖一七【9)。標本H48613口徑18、高30。8釐米(圖一-GO)。

B型凹底。標本H395-3沿下繩紋被抹。口徑30、底徑9、高35釐米。

深腹盆數量較多,均為泥質陶。可分為2型。

A型直腹。標本T3065④B:1灰陶。平沿,直腹,下腹斜內收,底內凹。上腹飾弦紋兩組,下腹飾繩紋。口徑26、底8、高14。7釐米(圖一七門1)。

B型折腹。標本M15?4圓唇,通體繩紋,頸下繩紋被抹光。口徑24、底8、高16。5釐米(圖一七,12;一九)。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刻槽盆

標本 H395∶1

泥質灰陶。口微敞,直腹,盆內刻槽四組,平底。腹飾繩紋。口徑

25、底徑

9、高17。5釐米(圖一七∶13)。

散口盆

標本 H4864 泥質黑陶。平沿,散口,斜腹,平底。素面。口徑

29。5,底徑10、高

11。6 釐米(圖一七14)。標本H450∶8泥質灰陶。平沿,敞口,斜腹,平底。口徑

31、底徑

10、高

10。6 釐米(圖一七t15)。

四系壺

標本 M15∶2

泥質灰陶。圓唇,直口,高領,圓肩,肩腹各有一對橋形耳,底內凹,頸肩磨光。腹飾繩紋。口徑12、底徑6、高24。6釐米(圖一七,16二o)。

簋均為泥質灰陶。標本M15?l平沿,腹微鼓,圈足殘。磨光,腹底有繩紋。口徑26。5、殘高12。5釐米(圖一七,17)。標本H450I11圓唇,平沿,沿面有一凹槽,直腹,腹底殘。上腹凸弦紋兩週。口徑31、殘高15釐米(圖一七18)。

豆標本M15?3泥質黑皮陶。平折沿,豆盤園底,柄殘。磨光,柄上飾凹弦紋。直徑14。5、殘高11釐米(圖一七:19)o標本M405?21泥質灰陶。卷沿,圓唇,豆盤圜底。素面。

器蓋標本H395:2泥質灰陶。覆缽狀,菌形紐,圓唇,素面。底徑23。5、高10。6釐米(圖一七:21)。標本H4O5-19泥質黑皮陶。覆缽狀,菌形紐,子母口。頂面飾凹弦紋三組。底徑17、高10。4釐米(圖一七|22)。

斂口甕標本H453?12泥質灰陶。圓唇,斂口,圓肩,肩有耳,腹殘。口徑24、殘高8。2釐米(圖一七23)。

網墜標本H405-9泥質灰陶。中部有孔,器上有凹槽三道。長3。9、直徑1。8釐米(圖一七24)。

圓片標本M16:4直徑4。8、厚0。7釐米(圖一七:25)。

二里崗上層文化遺存

遺蹟

1。房址1座(F7)。開口於屬於二里崗上層的④C層下,半地穴式,平面近方形。南北長3。7?4。1、寬3。5?3。6、穴壁殘留0?0。4米。地面抹有一層紅膠土,土質堅硬,表面不太光滑,四周高,中間低,厚0。3-0。7釐米。房內堆積自上而下為灰褐土、紅色沙土和草泥土三層。殘留柱洞6個。D1深0。2米;D2底部墊有三塊小石礎,深0。2米;D3底部有料礒石塊,深0。2米;D4、D5深0。1米;D6深0。5米。灶坑位於西北角,平面呈橢圓形,長1。2、寬1。1米。南北兩面呈斜坡狀與活動面相連。灶坑平整,光滑,堅硬,呈青灰色。門道位於西南角,方向181。5度。長1。52、寬0。75?1。1、深0。4米。為臺階式,臺階高0。15、寬0。22米(圖二一)。

2。灰坑依口部形狀分為圓形、橢圓形、不規則形三類。圓形包括袋狀、鍋底狀、筒狀三種;橢圓形包括鍋底狀和筒狀二種。坑內填土以灰褐土為多。出土遺物以陶片為主,其他為石、骨、蚌器及動物骨胳。有用灰坑埋人現象。如H392開口於屬於二里崗上層的④A層下。圓形,平底。口徑2。2、底徑3。19、深1。9米。堆積可分上、下層,時代上無明顯區別。出有鬲、圜底罐、深腹盆等。在下層發現人骨架一具,俯身,面向西部,頭向北偏西13度,頭高腳低,缺左手尺骨,為青年男性(圖二二)。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3。墓葬M19開口於屬於二里崗上層的④A層下,單人豎穴土坑墓。長3。8、寬1。1、深0。1米,方向5度。側身屈肢葬。隨葬陶器鬲、豆、罐、盆4件,鬲在墓主頭部,餘在其腳下(圖二三)。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甕棺墓W2開口於宋代層下,在一個長0。68、寬0。53米的土坑裡,雙罐對置,內葬一小孩。

4-窯3座(Y1?Y3)。殘甚,情況不明。

5。G14這兩季發掘的11個探方里均有發現,情況基本相同②。

遺物

1。銅器

刀標本H3O7:7兩邊有刃,一邊為單面弧刃,一邊為單面直刃。殘長3、寬2。8釐米(圖二四1)

2。石器絕大部分為磨製的生產工具,有斧、鏟、鐮和刀等。

斧標本H285:7刃部磨製,餘為琢制。雙面直刃。殘長10、寬5。2、厚4。8釐米(圖二四,2)。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鏟標本H307?8磨製。長方形,雙面刃,刃部殘。殘長17。4、寬8、厚2釐米(圖二四,3)。

刀標本H253:2磨製。單面直刃,孔對鑽而成。殘長5。2、寬4。6、厚0。8釐米(圖二四:4)。

鐮標本H3O7:5磨製。雙面弧刃,刃部有齒。長8。9、寬3、厚0。8釐米(圖二四:5)。

3。骨角器

骨錐標本H307:4由動物脛骨劈裂而成,打磨光滑。長7。4、寬1釐米(圖二四:6)。

角錐標本H482:2由動物角磨製。長5。7、寬1。4釐米(圖二四:7)。

骨匕標本H490U由動物肋骨磨製。長16。5、寬1。4、厚0。4釐米(圖二四:12)。

骨鐮標本H429:2切削而成。微身柳葉形,鋌為三角形。長8。4釐米(圖二四:8)。

骨笄標本H307:3圓錐形。殘長7。3釐米(圖二四:9)。

卜骨標本H482:l只施鑽。殘長6、寬2。6釐米(圖二四:10)O標本H375>2動物肩胛骨,切去骨臼,脊面削平,先鑽後灼(圖二四:11)。

4。陶器按陶質分為泥質和夾砂兩種,有灰、灰褐、紅褐和黑等色,其中以夾砂和泥質灰陶佔絕大多數。製法以手製為主,口沿等部位經慢輪修整。紋飾有繩紋、素面、弦紋、附加堆紋和雲雷紋等。器種有鬲、朗、甑、大口尊、深腹罐、甕、盆、篦、斂口甕、器蓋、刻槽盆、鼎、陶拍、網墜和環等。其中鬲、大口尊數量最多,深腹罐、盆、甑、寰、豆其次,鼎等只偶見其足。

鬲數量最多,均夾砂灰陶,腹飾繩紋。可分為3型。

A型卷沿方唇。標本H488:8體瘦高,唇下起稜。沿下飾粗繩紋。口徑16、殘高19釐米(圖二五,1)。

B型平折沿。標本M19:l體近方形,尖唇,沿面有一突稜。頸下凹弦紋一週,腹部飾粗繩紋。口徑13。6、高15。4釐米(圖二五,2;二六)。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C型數量最多,翻沿,方唇,沿面有凹弦紋一週。標本H3O7:9體呈正方形。頸部飾凹弦紋二週,間有重環紋。口徑14、殘高15。5釐米(圖二五:3)。標本H465:6夾砂灰陶。折頸。飾粗繩紋(圖二五:4)。標本H269H6最大徑為口徑,下腹瘦直。口徑19、高23釐米(圖二五,5)。

甑標本T2667④A:5泥質灰陶。侈口,卷沿,直腹,底有棗核形孔。腹飾繩紋,兩側有一對雞冠形鑑。口徑24、高20。5釐米(圖二五:6)。標本T2665④B:10泥質灰陶。侈口,束頸,斜腹,底有二桶圓形孔,腹有煙燻痕。腹飾斜繩紋(圖二五:7)。標本T2665④B:ll夾砂褐陶。侈口,圓唇,卷沿,深直腹,底有一圓孔。腹飾繩紋。口徑23。5、底徑7、高18。2釐米(圖二五:8)。

大口尊數量多,均為泥質陶。敞口,長頸,口徑大於肩徑。標本H375?4,圓唇,肩部飾附加堆紋兩道,頸飾凹弦紋二道,腹部飾繩紋和凹弦紋。口徑42、殘高27釐米(圖二五:9)。

高領罐標本M19:3平沿,口沿下有兩個對稱的孔,高領,折肩,斜腹,底內凹。頸、肩飾凹弦紋,腹飾弦紋和繩紋。口徑11、底徑5、高15釐米(圖二五,10。二七)。

平沿深腹罐標本H488:1泥質灰陶。方唇,平沿,深直腹,底內凹,腹部飾凹弦紋三週,其間繩紋被抹去,腹下部飾交錯繩紋。口徑19、底徑7、高20。4釐米(圖二五:11)。

深腹罐數量較多,均為夾砂灰陶。通體繩紋。可分2型。

A型圜底。標本H307H5折沿,方唇,沿面有一凹槽。頸下飾繩紋。口徑18、殘高13釐米(圖二五:12)。標本H488>3卷沿,方唇。頸下飾較粗的繩紋。口徑20、殘高11。5釐米(圖二五13)。

B型凹底。標本H488>6折沿,厚方唇。頸下飾附加堆紋一週,其下飾繩紋。口徑30、殘高20釐米(圖二五:14)

1988-1989年山西垣曲古城南關商代城址發掘簡報

深腹盆數量較多,均為泥質灰陶。標本M19:4圓唇,斜平沿,直腹,底內凹,上腹磨光,飾凹弦紋三組,下腹飾繩紋。口徑26。5、底徑9、高18。8釐米(圖二五:15;二八)。

淺腹盆均泥質灰陶,敞口。標本H269G7卷沿,尖唇,斜腹。腹飾繩紋。口徑29、殘高7釐米(圖二五:16)°H253:6平沿,圓唇。腹飾斜粗繩紋。口徑30、殘高7。5釐米(圖二五:17)。

刻槽盆均為灰陶。標本H414:3尖唇,沿斜平,斜腹,腹內有不規則凹槽。口徑28、殘高10釐米(圖二五>18)。標本H414:8圓唇,卷沿,斜腹,腹內有凹槽。沿下飾繩紋,其上有凹弦紋。口徑27、殘高10。5釐米(圖二五:19)。

簋均泥質灰陶。標本H285:10圓唇,平沿,腹微鼓,圈足殘。腹飾弦紋。口徑34、殘高12。5釐米(圖二五:20)。標本H310:2圓唇,平沿,兩側有耳,耳上有泥釘兩個。腹飾饕饗紋。磨光。口徑34、殘高10。6釐米(圖二五?21)o

豆均泥質灰陶。標本M19?2圓唇,折沿,假腹,粗把。腹及把上飾凸弦紋。口徑14。8、底徑11、高11釐米(圖二五>22)-九),標本H269?12圓唇,平沿,假腹,柄殘,素面。口徑13、殘高6。5釐米(圖二五:23)。

斂口甕均泥質黑皮陶。標本T2858④A?16圓唇,斂口,圓肩,肩部有耳。肩、腹飾凹弦紋,腹以下殘。口徑28、殘高17釐米(圖二五>24)O

大口缸標本T2566?B>3夾砂黑皮陶。方唇,直口,口下飾附加堆紋一週,其下飾繩紋。口徑36釐米(圖二五>25)O

網墜標本H482-3泥質灰陶。圓柱形,兩側各有一凹槽。長3。2、徑2釐米(圖二五,26)

結  語

垣曲商城位於晉南黃河北岸,其南面為二里頭文化二里頭型別分佈的中心——豫西地區,西北為二里頭文化東下馮型別的分佈中心一運城盆地,地處兩種型別的交匯地帶,在文化面貌上也有所反映。垣曲商城二里頭文化肉器的陶質、陶色及其變化與東下馮是一致的,早期褐陶數量較多,晚期以灰陶為主,攝間佔一定比例氣二里頭型別以灰陶為主,有一定數量的黑陶,褐陶數量一直較少氣器類上,兩個型別的炊器均以形態各異的圓腹輜、深腹購為主,鬲、鼎、甌、甑居次要地位,但東下馮常見的姬和斂口學,在二里頭少見或不見;垣曲的炊器是以深腹繽和圓腹罐為主、甑其次,鬲、鼎很少,也不見斂口罐。但在器物造型上與東下馮接近,如深腹罐多為敞口、深腹、平底,而不是二里頭的圜底;在罐、盆等器物的口沿下貼扁平泥條使之加厚的作法與東下馮一致。垣曲既有較多二里頭特有的刻槽盆,又有少量東下馮特有的蛋形甕,並和東下馮一樣缺少二里頭的常見器三足皿、平底盤、瓠和鬻等。垣曲的二里頭文化遺存和位於黃河對岸與之鄰近的鄭窯遺址?一樣,既有自身特點又融合了兩個型別的因素,但各有側重,它究竟屬於何種型別,還有待於今後對材料進行細緻的研究和分析。其時代,根據器物形制推斷大致相當於二里頭的三、四期。

垣曲商城的商代遺存與以鄭州商城、偃師商城為中心的商文化中心地區的文化面貌基本一致。均是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佔絕大多數;紋飾中繩紋佔絕大多數,有少量弦紋、附加堆紋和饕饗紋等;鄭州商城幾乎囊括了垣曲所見的器物,垣曲缺少鄭州商城的陶卑、仿銅鼎等;器物形制和各種器物所佔比例也大致相同;器物的早晚變化規律也一致,器壁由薄到厚,繩紋由以中細繩紋為主發展為中粗繩紋佔多數,鬲、蔽由早期的卷沿、圓唇發展為晚期的翻沿、方唇,大口尊由口徑小於肩徑發展為口徑大於肩徑,且頸部加長。垣曲二里崗下層文化的鬲、、大口尊等器物形制與鄭州二里崗”H17

的同類器物相同或相近,即相當於二里崗下層的晚段。從垣曲商城三里崗上層的器物形態來看,在時代上相當於鄭州二里崗上層。值得引起注意的是此次發掘的11座商代墓中,有3座兒童墓,另外8座成人墓中有4座骨架不全,佔1/2。利用灰坑埋人現象也較普遍,在一人體的脛骨上還嵌有銅麻,為商城的研究提供了新資料。

執筆:王睿

佟偉華

繪圖:王文武

攝影:李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