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祛溼的千古名方,4味藥,祛除全身溼氣,心、肺、脾胃並治!

祛溼,老生常談的話題了。今天再介紹一個千古名方,也是出自醫聖張仲景之手。方名叫苓桂術甘湯。

先把這個方子寫下來:茯苓12克,桂枝9克,白朮6克,炙甘草6克。

大家看,茯苓是祛溼的,說的再準確一點,茯苓的作用叫利溼,什麼是利溼?這就好比大雨過後,農田裡積水太多,農作物就容易爛根,怎麼辦呢?趕緊挖一溝渠,讓水順著溝渠排出去。這叫利溼。

一個祛溼的千古名方,4味藥,祛除全身溼氣,心、肺、脾胃並治!

茯苓可以把身體的溝渠通開,然後自上往下把水溼引導到膀胱,透過小便排出體外,所以有些人會發現,茯苓喝了以後,小便的次數變多了。

另外,茯苓長在松樹根下,埋在土裡,因為伏藏於土中,得土氣至厚,土在中醫當中又代表著脾胃,所以茯苓還有健脾的作用,再加上茯苓不寒不熱,不溫不燥,這樣的性子深得脾胃喜歡。

茯苓,我們講是利溼,白朮是燥溼。看那坑坑窪窪的鄉間小路,一下過雨,就變得泥濘不堪,這個時候,只要鋪幾鏟乾燥的泥土上去,立馬乾爽。這叫燥溼。

白朮藥性偏溫,喝了冷飲,吃了涼果以後,肚子不舒服,白朮泡水喝下去,就能把脾胃暖起來。

白朮和茯苓,既是祛溼的高手,又是健脾的高手。

一個祛溼的千古名方,4味藥,祛除全身溼氣,心、肺、脾胃並治!

《內經》裡面提到“諸溼腫滿皆屬於脾”,身體裡的這個溼氣從哪來的?從脾而來。脾虛了以後,脾主運化的功能隨之降低,就長水溼不長氣血。所以中醫說祛溼,一定要讓脾胃運轉起來,才能從根上切斷水溼的來源。

甘草炙過以後,藥性就變溫了,補益的作用也得到增強,中醫有一句話,叫甘草甘溫,調和諸藥,炙則溫中,生則瀉火。炙甘草一方面調和諸藥,讓大家齊心協力,共克難關,一方面健脾益氣。

最後一味藥,桂枝,為什麼把桂枝放到最後來講呢?因為桂枝是點睛之筆,苓桂術甘湯的獨特之處就在於桂枝。如果沒有桂枝,它就是很普通的健脾祛溼方,加了桂枝以後,它的立意就更高遠了。

一個祛溼的千古名方,4味藥,祛除全身溼氣,心、肺、脾胃並治!

桂枝可以溫陽,祛溼的方子為什麼要溫陽呢?

先來看一下張仲景對這個方子是如何描述的。

張仲景在《金匱要略》中提到了四個關鍵點: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眩暈,身為振振搖。

心下逆滿:可能是脾胃,也可能是心臟周圍,憋悶悶的,不舒服;

氣上衝胸:覺得有股氣時時往上衝,從腹部一直衝到胸部;

起則頭眩:一站起來就頭暈,天旋地轉,分不清東南西北;

身為振振搖:走起路來搖搖晃晃,不能保持平衡。這種感覺像什麼?像一個袋子裡裝滿了水,你拎著它走在路上,水在袋子裡橫衝直撞。

張仲景就說了,之所以會出現這幾種情況,是因為“心下有痰飲”,心胸這塊兒被水溼給佔領了,水溼把心臟的陽氣遮擋住了。這就好比山間大霧瀰漫,遮雲蔽日,霧氣把天空和太陽遮擋的嚴嚴實實,這個時候急需要什麼?需要把太陽請出來。太陽一出來,這些霧氣很快就能消散。

中醫又常常把心臟比作人體的太陽,就是要振奮心陽,靠誰呢?桂枝。

桂枝強心陽,一吃下去,心臟就變得特別有力量,它就能穿破重重雲霧,把陽光鋪灑下來。

桂枝讓“太陽”升起來,有三大妙處:

一個祛溼的千古名方,4味藥,祛除全身溼氣,心、肺、脾胃並治!

第一能把水溼驅散。

第二,心陽強大,脾胃也能受益,因為脾屬土,土地要長養萬物,離不開太陽的照射。

第三,溼為陰邪,最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大家可以回想一下,趟水過河的時候,是不是每走一步都覺得特別艱難?因為水是有阻力的,水溼會把陽氣困住,導致陽氣想升,但是升不起來。所以溼氣重的人常常會感到疲憊,感到睏倦,好像總是睡不醒,睡不夠。這個時候,就應該用點溫陽化氣的藥,這就是張仲景所說的:“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到這裡,不難看出,苓桂術甘湯這個方子偏溫,適合寒溼之人,就是溼氣很重,又特別怕冷的人。

另外,因為加了桂枝,桂枝可以把藥性往上拉,從脾胃拉到心、肺,所以心肺的一些問題,也可以考慮用這個方子。比如,胸悶,心悸,心包積液,以及咳嗽,咳喘,嚴重的不能平臥,一躺下來,就要咳,只要辨證屬於痰飲為患的,苓桂術甘湯就可以用。

大家記住了,苓桂術甘湯是心、肺、脾胃並治的一個方子,而且效果也都不錯。劉渡舟老先生評價此方時,曾說過:“本方雖然四味藥,化痰飲猶如千軍萬馬之勢,不可阻擋,投之必效!”